高校教育行政缺失及塑造
时间:2022-12-17 11:03:53
导语:高校教育行政缺失及塑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张霞孙俊工作单位:江苏省江苏科技大学
在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候,中国高等教育行政过程中公共精神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走向了公共精神的反面,主要问题表现如下:(一)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行政人员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3]。官本位的要害,就是对事业、民族、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对自己或小团体负责。在目前行政主义处处盛行的大学机构之中,那些难得的、稀有的学术资源往往要通过行政手段、长官指令来进行再分配。如某某专业的杰出人士一旦做了行政长官,与他紧密相关的这个大学、这个专业似水涨船高,以行政关系为中心拥有了原来并不具备的学术资源。大学教师苦于学术框架下的艰苦奋斗,往往不如行政等级上一官半职所能够带来的“学术效应”。这构成了大学学术难以梳理的官僚化。(二)高等教育行政实践中官僚主义总是和形式主义相伴上级的官僚主义,必然会导致下级的形式主义,即关注形式、漠视内容,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工作作风。形式主义是生于官僚主义而且是应付官僚主义的最简单的手段。因此,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替代了对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实现负责,没有做到以广大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旨趣。(三)高等教育行政政策往往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我们长期以来奉行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是以效率为导向,“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4]将重点高等学校作为投资重点。这样的教育政策确实可以使有限的政府教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出较高的经济效率,但归根到底,它有悖于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有悖于教育行政的首要原则。(四)当代高等教育行政法人存在严重的“利本位”思想教育行政部门是由一批专门从事教育管理或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的人组成的,他们借助部门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可以看到,由于教育行政领域公共精神缺乏引发的不公平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在侵害每一位社会成员。
我们关注高等教育行政中公共精神缺失的现象,目的在于寻求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便能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科学的政策加以控制、解决问题。透过现象,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行政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一)思维观念上僵化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受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制度思想影响以及建国三十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的束缚,不仅没有现代化,甚至没有近代化。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部门的垄断特权利益全面控制了学校和教师,教师不是教育的主人,教育的主人是远离学校的教育部门的行政人员。长期传统观念和集权意识使学校对上级垂直纵向的管理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一旦失去教育行政部门的全程全方位管理,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一些民办学校没有“婆婆”而找“婆婆”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教育行政部门无所不在的高压控制,下级部门对上面的指令机械地照搬照抄,似乎职位越高者,其言真理性越强。不少地方政府对把不懂教育的人任命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用单纯行政手段对学校教育乱干预,干着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认为理所当然,导致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上唯唯诺诺,不敢讲真话、实话;对下狐假虎威,不愿做真事、实事。(二)“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缺乏应该说,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已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科学而先进理念的行动。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从管制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判断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是看是否管住了下级教育部门,管住了就是工作做好了,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工作没有做好,而不是讲求人性化,以为管理对象提供了什么服务、服务是否到位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有不少地方的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高喊“以人为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另一方面却以一己私欲为目的大搞特搞政绩工程,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不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位,而是以管理者为本位。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公务员缺乏为“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情怀,没有以服务学校为重点。(三)一个透明、法制、公正、平等的公共教育制度尚未建立行政程序往往是人治的程序,缺乏从制度上进行把关和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教育行政过程中的行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教育行政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让那些腐败分子有机可乘。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没有从制度上实现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透明化、阳光化,从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四)“经济人”人格假设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说将个人看作是有理性的利已主义者,认为个人天生追求利益效用的最大化,一直到这种追求受到抑制为止。[5]政府中的个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都带有“经济人”的性质。因此社会公职人员固然有“公共性”的一面,但也有“私人性”的一面。教育部门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共部门,但在这个部门中无论是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机关的高等教育行政机构,还是作为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各级各类高校,还是贯彻执行的主体都存在着难以泯灭的通过某种不正当途径获取好处的欲望和动机。在这种欲望和动机的支使下,政府某些部门和少数学校从本身私利出发,出现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批条、高收费、乱收费,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总结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中公共精神缺失的现象和原因,使我国高校行政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当前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加强学习,转变思维模式行政人员只有真正做到加强学习在理念上发生转变,才能在工作的具体做法上产生变化。高等教育行政人员要真正懂得同志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同志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精神实质,要把人民的利益讲在口中,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教育是长期的事业,行政人员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的和根本的利益以及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制定教育政策从以部门、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转变到以公民利益为出发点。教育管理人员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学生、家长的各种利益关系,做到立足于全体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家长的多样化利益,要坚决反对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有关政策的急功近利、损害学生与家长利益的行为。(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等教育行政人员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各种发展能力,改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要义。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要本着以服务高校为重点,学校各项工作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位大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大学生均能在同等条件下成长。(三)加大依法教育行政力度,营造一个法制、公正的高等教育环境法治是政府官员私利得以遏制的屏障,没有法治现代政治理念的支撑,政府本应具有的公共精神往往会流于形式。加大依法教育行政力度,目的在于规范有关人员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主要精力在于监控公民的思想意识、言行以维护社会安定,政府的无限权力甚至可以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了诸多问题。如今,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在缺少民主监督和良好制度的设计的前提下,也必然导致诸多问题,所以要加强教育法律和制度建设,规范教育行政行为,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秩序和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四)构建一套合理的高等教育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尽快构建一套合理的高等教育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将公共责任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化,以便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行政官员的监督。加强高等教育行政伦理建设,使高等教育系统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使行政伦理规则尽可能被广泛的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所有在教育战线上的公务员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内心的自觉,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的有序和高效运行。
- 上一篇:大部制语境下行政规范
- 下一篇:行政单位素质培养与提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