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研究

时间:2022-03-29 09:21:00

导语: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研究

1四川省自主创新现状

1.1重视自主创新体制建设

四川省重视自主创新体制建设,通过政策措施保证从源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由四川省科技厅等7部门共同开展创新型企业的示范、试点和培育工作,全省确定了155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包含攀钢、长虹、地奥和东方电气集团等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34家,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117家。2007年四川省科技厅等10部门又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行动,除已列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的4家示范企业外,又增列二重集团等90家骨干企业为试点企业,川大智胜等254家有创新潜力的企业被列为培育企业,从而初步形成四川创新型企业的梯次格局。2007年8月13日四川省成为“科技部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进入国家自主创新建设试点序列。

1.2科技实力较强

四川省具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及技术存量,科技实力居西部前列,这是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四川布局形成了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机构和队伍,四川拥有跻身于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0、29、30研究所,邮电5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航空611所,兵器自动化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及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大学72所。其次,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实力强,在电子对抗、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信设备等领域的研发技术和创新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此外四川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认真落实“科技兴川”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四川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01-2005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分别列全国第12、17、13、11、18位,在西部12省区中一直名列前茅。四川省的4个国家级、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国家科技部认定的153个“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四川有8个列入。各类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在形成集研究开发、中试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为支撑而开发的产品不仅设计成熟,而且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十五”以来信息产业共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此外,实验基地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开放平台的建设也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如四川大学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性创新型实验项目由建设前的20%大幅增加到60%。为拓展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523实验室工程”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有关信息通过校园网对外公布,各个学科及社会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使用设备。同时,学校还把“523实验室工程”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已建成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实验室等6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1.4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日渐明显

高新区在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示范效应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四川省历来重视高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重点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引领全省自主创新的发展。如绵阳科技城作为全国创新试点城市,有数十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中心,聚集了包括26位院士在内的17万名科技工作者,依托长虹、九洲等优势企业和中物院等科研单位,着力构建军民结合的自主创新基地。成都高新区也建成了以8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3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入孵企业1300多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也日渐明显,成都高新区建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30%以上,近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也达到25%以上。2007年,“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50%。

2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力量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很大部分科研力量和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的科研能力仍非常薄弱。据统计,2005年四川省分布在高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9257人,分布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达到20618人,而分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仅为3920人。此外,军工科研机构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创新力量,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用的程度很低,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程度不高。

2.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和绝对数额是国际上普遍用以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5年四川省平均每个项目经费投入仅为53.2万元,而江苏、广东分别达到256.9万元、259.8万元。从企业来看,2005年全省企业研发支出为42.3亿元,仅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4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0.66%,比例达到5%及以上的企业仅116家。

2.3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大多数企业不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还是靠低水平的市场需求拉动赖以生存。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研究开发投入资金较少。200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4.8%的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3.7%的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即使建立有技术创新机构,也还存在着部分机构无经常性研究开发任务、无稳定经费来源、无一定测试条件的“三无”现象。

2.4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

目前,四川省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必须依靠大量引进技术。技术引进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2005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为10.04亿元,但消化吸收经费仅为2.65亿元,基本处于单纯技术引进阶段。国外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5美元进行消化吸收,日本与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

2.5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资源。四川省自主创新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结构上都还不合理。2004年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技术创新人员比重仅为4.3%,其中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比重由2003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6.3%。同时,四川省科研人员的分布不合理,在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到科研人员总数的10%,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60%的比例。

2.6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

四川省的科技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影响小,在行业规范和自律上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权威、公正、有信誉的中介职能,没有起到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四川现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提供多元融资平台、快速方便技术转化等方面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使得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研发力不从心。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策建议

3.1培育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队伍的形成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文化的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四川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内陆文化大省,应该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环境,应该更注重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容忍失败、团结合作、敢于冒险的创新文化。对在技术创新中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给予宣传、表彰和大力度奖励,把创新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2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首先应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形成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打下基础。其次要深化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由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指导为辅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允许人才合理地流动;第三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稳定的科学家团队,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舞台。最后要继续大力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行动,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3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基金,组织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的共性部分和关键部分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企业则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此外,在引进技术时,还要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入手,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对引进的技术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以有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高四川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知识产权许可甚至股份制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相互激励的战略联盟,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等活动。探索多形式的合作途径,以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共享科研设备、关键技术信息和专利等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统筹全省科技资源在省级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资金的分配,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承担的项目。

3.5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和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同时,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对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起强大支撑作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6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财税政策

通过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同时还要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引导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向科技产业增加投资。对盈利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立项方式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3.7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围绕四川省的优势技术、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制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转移、扩散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建立日常监督机制,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此外,政府应当给予专项支持,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

参考文献

1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四川工业强省战略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杨忠泰.川陕区域自主创新路径和模式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8)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加强我省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C07B31)的阶段研究成果,并得到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我省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ZR0172)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