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教师管理
时间:2022-03-29 09:15:00
导语: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出自于社会心理学,后来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绩效,促使企业发挥最大的效应。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0年,阿吉利斯(Argyris)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认为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他对并未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和明确的界定。1962年,勒文森(Levinson)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隐含的各种相互期望的总和。他还指出:“有些期望在意识上清楚些,如工资;另一些期望,如长期的晋升,则比较模糊。”随后,施恩(Schein)把它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1973年,Kotter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1997年,Herriot和Pemberton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人在相互关系之中,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这种知觉或来自于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之中。”
从心理契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大多是主观的、非正式的,具有隐蔽性和不公开性、双向性、动态发展性等特征。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契约与高水平的知觉化组织支持、职业期望和情感承诺及低水平的离职意向有关。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离职意向和组织政策有显著影响,雇用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越高,雇员对组织的满意感就越大。心理契约对雇员在受伤害期间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在对组织效果的预测上,心理契约较组织承诺有更高的解释力。由于良好的心理契约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和组织双方的工作效率,并保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信赖关系。所以,有许多学者不断地关注心理契约的概念、内容构成以及动态发展过程,心理契约已经成为指导企事业组织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心理契约研究已成为当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将心理契约理论运用到高校实验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分析心理契约运用在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2.1实验教师工作特点使构建心理契约成为必然
实验教师工作有如下特点:第一,政策性。实验教师在教学管理、组织实施实验教学大纲、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是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是实验教师工作的原则,如教师调课、学生请假、教师无故缺课,以及其他违纪等情况,既要耐心说服,又要坚持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和协调。第二,技术性。实验室任何一项工作都带有技术性,从实验室总体布局规划到最后组织实施,从设备选购到安装调试,都要求很强的技术性,还有不少技术性的难度比较大。第三,服务性。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实践技术直接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验教师参与大量实验教学,同时从事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实验教师工作服务性很强,从开学初直至期末,紧紧围绕全面为实验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中心环节,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保证实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第四,时效性。由于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时间性,决定了实验教师工作的时效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各项工作做好,实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要科学地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要争取及早处理完毕,以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
通过以上对高校实验教师工作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实验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实验教师所做的都是一般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无法用定量的指标去考核,工作很难量化,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这就使高校实验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更需要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为了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保持学校长期的稳定和协调,必须注意保持和维护实验教师与学校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
2.2实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使构建心理契约成为必然
(1)高校管理理念的不确定性。高校实验教师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的不确定上。由于思想观念陈旧,高校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轻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队伍是教辅人员,处于教学从属地位,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认识不足,部分人认为实验教学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什么人都能干,该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实验教学大纲安排,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并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实验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在实验教师人员的配备、学习和培训上,力度远远不够,实验教师无论在职称、升职、评奖、进修、待遇等方面,都比教师机会少,这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不主张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使实验教师的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证,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个性得不到全面发展。这些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会严重伤害实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损害实验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满意度和归属感。
(2)高校管理评价的不确定性。由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实验教师的工作很难量化,教学和管理难度无法衡量,工作成效不易体现出来。长期以来,人们对实验教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职称评审制度机械地靠量化标准,评审中论资排辈,年终考核走过场,还会受到人情因素的干扰。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实验教师工作负荷极大增加。实验教学从过去几百人猛增到2000-3000人的规模,工作责任重,心理压力大,而待遇偏低,造成实验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管理的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忽视了心理契约的动态性特点,学校极少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实验教师的个性特点进行有创新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3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理念与策略
3.1重视实验教师的心理契约,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尊重员工,强调员工的主体性,这恰好是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所期望的。员工的人本需求是心理契约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构建高校实验教师心理契约的基础,以人为本就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旨在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在高校中对实验教师实行人本管理,充分相信实验教师、尊重实验教师、使实验教师全面发展,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体,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地开发实验教师的能力与潜力,为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创造宽松的学校氛围,增加实验教师努力工作的热情和信念,使学校与实验教师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得以巩固。
3.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培训机制
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是高校实验教师与学校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发展过程。高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实体,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这些状况就有可能打破学校与实验教师之间所存在的心理契约平衡。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对实验教师心理契约进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必须保持与实验教师的不断沟通,消除或削弱心理契约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研讨、培训等各种形式不断了解实验教师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在心理方面的变化。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高校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实验教师的期望和学校存在的问题,听取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实验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双方的期望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商讨提出有效方案,可以使实验教师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也使高校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在这个基础上,高校管理者能够根据双方的期望,及时地提供一些承诺方案。防止了心理契约的违背,避免了由于心理契约的破坏而造成心理契约管理效能的降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对实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教师如果不能适时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实验教师培训是加强实验教师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途径。高校可以为实验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学历进修等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如派出到兄弟院校重点实验室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学型仪器设备的维护,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为实验教师举办各种学位进修班等。高校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这种不定期方式到高一级学校进修培训,加强了实验教师的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教育培训使得实验教师与学校双方都明确了各自的期望,有利于双方调整自己,最终达成心理契约的一致。
3.3规划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实验教师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组织生涯的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它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相结合,通过组织内的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高校需引进一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安心实验室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实验室队伍。作为高校实验教师的个体来说,为了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一般都会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高校实验教师不会只是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是追求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而作为高校,为了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使实验教师与学校协调发展,就需要对实验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管理。一个优秀实验教师的职业生涯得不到发展,就会离开这个组织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组织,这在市场经济中体现更加明显。高校要为实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实验教师在职称评聘及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因此,学校与实验教师间达成并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使得高校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能长期地发挥作用。作为实验教师则随学校的发展,自我生涯的发展目标也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管理科学学报,2001(4)
2徐发秀,雷关华.心理契约构建与高校教师管理[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王福兴,高玉峰,刘亚龙.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浅谈[J].实验室科学,2008(3)
4熊联明,严超华,柯黎明等.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
- 上一篇:旅游业影响目的地环境分析
- 下一篇:我国养老福利机构改革的问题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