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探究

时间:2022-03-19 04:10:41

导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探究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信贷风险不仅影响其自身经营发展,也对我国的金融稳定、金融改革等方面带来全局性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压力倍增,甚至引发了一系列极端事件。因此,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现状入手,按照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分析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目标、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流程,并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理论框架

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04年,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的基础上又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对促进现代企业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规范性、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也应建立一套与外部环境、自身发展等相适应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其中,信贷风险防范作为其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从COSO提出的企业内部整合核心框架内容来看,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内部要素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战略目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根据其股东、债权人等主要利益者的价值取向,按照监管部门和巴塞尔协议要求,制定出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其风险管理密不可分,风险偏好的设定也往往以其战略目标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又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三种类型。(二)组织构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提供了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包括确定权力和责任的关键界区,以及确立恰当的报告途径。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组织构架包括原始管理型、分散管理型、集中管理型、水平管理型等类型。(三)管理流程。要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对包括风险测评、风险控制、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化解等多个环节开展有效管理。即首先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测量,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化解风险。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现状,本文对重庆辖内70余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法人银行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一)风险防范战略目标分析。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稳健经营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盈利考核导向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决定其风险管理目标。如大型银行由于规模和客户优势,将资金大量投放低风险的大企业及热门行业,虽名义上为低风险业务,但一旦集中出现行业风险,则成为高风险的高发区。中小银行在与大型银行竞争中,主动调整定位,如部分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主体多为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通过定价来覆盖其所承担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风险激进管理。(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分析。近年来,随着金融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不断变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变。从总体来看,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三会”独立运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但调查显示,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三会”独立运作的集中管理风险体系下,在风险防范组织架构的具体设置上略有差别。一是大中型银行分支行风险防范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全面。大型银行一般在分行级均设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本级别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计划,解决风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如某大型银行下设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信用管理部、资产处置部等。另一大型银行的信贷管理部是其信贷风险管理的综合部门,其下设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授信审批部、资产保全部等。同样,中型商业银行也较为重视分行级别的信贷风险管理,如股份制银行的总分行均分级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其信用风险管理部内设授信管理中心、授信审批中心、资产保全中心,中心下再分设具体部门。二是小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大多集中在总行,分支行风险管理架构相对较弱。调查显示,小型区域性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办法均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决定,根据风险层级的不同,总、分行各有一定权限。但总体来看,分行的审批权限较小,如小型股份制银行分行的审批权限仅为抵押担保一亿以内、保证担保4000万以内,超出分行权限需报总行审批。但也有个别区域性银行,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也逐渐向大型银行靠拢。如某地方法人银行,其虽为区域性小型银行,但也和大型银行一样,建立了两级风险管理防范机构,即在总行和各分支行独立设置风险管理部。(三)风险管理流程分析。1.信贷风险测评方法差别较大。信贷风险量化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践来看,风险测评长期以来以定性评价为主,但随着国外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的推广,银行在信贷风险测评方法上已有较大差别。一是大中型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测评已广泛运用风险量化模型。如某大型银行已广泛使用计量模型展开测评,如市场风险管理就采用VAR模型进行风险量化,运用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商品价格、衍生品金融工具等多种交易中。某中型股份制银行以内部评级法与VAR计量模型相结合,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确定考核权重,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识别风险。另一中型股份制银行风险测评采用计量模型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区别计量,包含非零售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内部评级体系两个部分。二是部分小型银行在风险测评的方法上主观程度较高。如调查中某地方法人银行目前仍采用信用评分法对信贷客户信用评级,在风险测评时未进行量化分析,仍主要依靠人工对风险进行主观判断。而某地方性银行主要依靠客户经理的主观分析调查来进行风险判断。2.信贷风险控制手段明显不同。一是大中型银行普遍开发了相应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如某大型银行建立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CRMS),对行业限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某中型股份制银行在信贷管理系统中,管理企业授信额度,当授信超权限时,系统将会进行提醒。招商银行已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其中内嵌了客户管理系统、客户群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客户评级管理系统等近20个系统。二是小型银行普遍未专门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仅依靠传统的业务系统信息进行风险控制。如某小型银行的风险控制仍依赖传统的财务指标开展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另一小型银行主要是通过个人和对公信贷系统进行额度管理和授权审批控制。3.风险预警效率差别明显。一是大型银行普遍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某大型银行建立了C3预警系统,将信贷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客户风险系统等内外部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了预警信息在贷前决策中的高度共享。另一大型银行开发了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通过整合风险前端(如行业、信贷政策等外部信息)、风险后端(财务状况指标预警、可疑资金流向预警、关注名单预警等),及时分析各种获得的信息,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是部分中型银行通常采取系统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预警方式,如某中型股份制银行的信贷风险系统包括宏观经济信息采集、行业信息、天眼系统(即采集各行业的企业负面影响信息),此三个系统发挥信贷风险预警作用。另一中型股份制银行的预警主要通过将企业违约、同业风险、行业风险、企业经营状况等多维信息建立三色预警库,对认定的红色、橙色预警客户增加现场检查频率,并根据检查情况动态调整预警级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某中型股份制银行的预警信号主要通过贷后检查、日常监控、研究分析、媒体及系统识别。某中型股份制银行建立了经营单位预警、风险管理部现场检查、风险总监化解的立体式的预警机制。三是部分小型银行在信贷风险的预警上仍主要采取手工预警的方式。如某小型城商行通过定期对借款人和授信项目的跟踪检查判断风险。某地方法人银行主要采在贷后管理环节通过信贷人员的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实行自下而上的风险预警,采用手工报送风险预警表的形式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4.风险化解方法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化解手段仍主要为抵押和担保,但总体来看,大型银行风险化解方法更为丰富。大型银行的风险化解手段主要有再融资、债务重组、贷款重组、担保、抵押,还可根据情况对担保方式、还款期限、适用利率、还款方式等还款条件进行调整的处理手段。而部分小型银行过于依赖通过抵押、担保方式化解风险,如某地方法人银行侧重担保化解风险,该行与6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均建立了合作关系,授信总额近400亿元。某小型银行优先选择地理位置较佳、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作担保,抵押率严格控制在总行规定范围内,确保第二还款来源足值、有效,从而化解可能发生的信贷风险。(四)小结。不同商业银行的规模、经营理念不同,其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也有所差别。如在风险管理目标上,大部分银行采以稳健经营为目标,但受盈利考核导向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决定其风险管理目标。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上,大中型银行偏重层级式管理,小型银行更注重集中式管理;风控方式上,大中型银行更偏重信息的自动化程度,小型银行更多依赖人工进行风险控制。虽然风险控制的效果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仍取得了明显进步。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面临较大压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出现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大、信贷风险通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相互传染、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发等态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面临较大的重构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现行组织架构无法调节部门间利益冲突,容易导致风险防范流于形式。尽管目前我国近8成商业银行以稳健经营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但在实际考核中仍然以效益考核为导向,使得商业银行做大资产规模和利润的动力不断增强,其组织架构无法保障经营目标的顺利执行,这也是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系统性风险逐步放大的主要原因。1.逆向选择导致组织架构失灵。由于现行的内部管理及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下其利益的差异始终存在,虽然上级行从全行长远、整体利益出发,作为委托人要求分支机构按统一标准来选择配置对象,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优中选优;而分支机构作为人有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的冲动,总是根据其自身的利益来选择配置对象,信贷资源配置以完成考核指标和以获取近期的直接利益为目标。由于利益着眼点不同,两者在选择上难免有不一致甚至逆向的情况。2.重形式、轻实质的组织管理使得信贷风险防范流于形式。尽管各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纷纷建立了庞大的信贷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但上级行一方面失去信贷资源配置对象的信息优势,对信贷资源配置没有主动权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衡手段。基层银行为了保证业务开展合法合规,更为注重关手续、形式等要件的准备工作,有的基层银行为了完成利润和信贷投放指标,对客户编造的财务资料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实质性信贷风险留下伏笔。3.组织架缺乏横向互动机制,“堵前门,开后门”现象突出。从风险管理的横向组织架构来看,各部门的利益诉求不一致,组织架构缺乏横向互动机制。商业银行普遍成立了设风险管理部、授信审批部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部门希望“越紧越好”。而公司部部等业务部门来看,希望风险管理“越松越好”、业务规模“做大越好”。尽管风险部门对于部分受限行业“堵前门”,但业务部门为了维护大客户,通过投行部、资产管理部将表外资金投向受限行业。这种“堵前门、开后门”模式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减反增。(二)风险测评方法缺陷较多,难以准确反映信贷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测评方法主要为评级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并通过业务人员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事实表明这一测评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一是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二是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由于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确定影响受评对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系数。三是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将贷款企业是否拥有抵押品作为贷款的主要判断依据,内部评级法基本上没有对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现金流量的充足性进行分析和预测,不能真实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偿债能力。(三)信贷风险管控和预警能力较弱,风险防范明显滞后。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的贷款风险管控和预警机制,但“三查”工作中获得的信息真实性、及时性等,都成为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贷前调查财务信息失真成为银行融资风险的最大隐患。在不确定性较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如果叠加财务信息造假因素,那么传统的依靠客户财务数据所构建的各种信贷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都将一定程度上失灵,尤其是以民间借贷和现金交易为主的市场环境中,国外银行的信贷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更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较为放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错过了贷款收回的最佳时机,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也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四)风险化解手段有限,难以处理连片式、并发式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化解方法有展期、再融资、续贷、债务重组、司法处置、抵押担保等多种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化解方法为抵押贷款或提供第三方保证贷款。如某农村商业银行担保信贷总额和抵押贷款分别占其信贷资产的12%和30.30%。但受经济下行影响,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明显下滑,民营担保风险更为突出,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埋下隐患。此外,信贷执行中的不规范还会出现企业间相互担保、多头担保或担而不保的现象,风险更加突出。且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抵押物多为房地产,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其风险本身比较大,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适时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特点匹配的信贷风险管理目标。在新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目标,确立理性、清晰、审慎以及稳健的风险偏好,不能过分强调“寻求更高风险的回报”以及“追求最终零风险”等信念,避免授信客户在进入标准、政策导向、产品定位等内容上侧重于综合收益高的商业领域、客户、地区和业务领域,使之达到“尽可能以有限资源实现获得高综合收益”的最终目标。(二)建立纵向管理、横向合作的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在完善当前垂直化和专业化的组织运作机制基础上,通过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运作,进一步加强多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提高风险信息的畅达程度,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三)科学运用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一是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提高信贷风险度量精度。现行国际上先进银行还普遍采取RAROC进行风险防范管理。二是制定动态调整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政策。从短期来看,银行必须对其客户持续不断的贷款申请做出合理的回应以维持已有的银企关系;从长期来看,银行更需要区分每个客户的信用质量以决定是否维持或终止已有银企关系。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不断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加强宏观风险的预警,加强对区域风险的预警,引导贷款合理投放。(四)丰富以定价转移、风险补偿等内容的风险化解机制。进一步完善、丰富信贷产品定价机制,通过产品定价的方式向客户转嫁风险。可以借鉴美国大通、花旗等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基础制度上建立的“经济资本制度”的管理方法,在传统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之外,再建立一种“经济资本配置”的制度。由于有了一般意义上的损失准备金,再加上经济资本的补充,银行防范信贷风险起到了有力支撑,这一做法也己得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赖永飞.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防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

[2]刘宏伟.浅议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J].金融改革,2002(05):16-18.

[3]张俊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D].清华大学,2003.

[4]沈全芳.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陈以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

[6]林榕芳.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D].厦门大学,2007.

作者:赵俐佳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