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信贷业务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6 11:08:07
导语:邮政储蓄信贷业务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阐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公司信贷业务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公司信贷业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创新业务产品和模式、防控重点领域风险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公司信贷业务;资源;产品;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适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宏观调控思路的重要变化:将从偏重“三驾马车”的需求管理向供给和需求双重管理转变,即在保证有效需求的情况下,更加强调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端是关键。实体经济结构转型有赖于金融业的有效支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是我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经济改革的政策导向,也是金融信贷工作的着力点。从这一点上看,公司信贷业务本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保持了高度契合。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公司信贷业务的重要性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在引导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金融业尤其是金融信贷的关键支撑,金融一活,则满盘皆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作为一家资产规模居国内商业银行第五位的国有大型金融服务机构,如何充分利用好公司信贷资源,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既是适应经济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履行好社会职责的需要,更是实现转型发展、打造一家优秀上市银行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邮储银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司信贷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二是有利于推动邮储银行改革发展转型,发掘业务新的增长点,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有利于防控和化解业务风险,保证公司信贷业务持续稳步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邮储银行发展公司信贷业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邮储银行上市后的关键一年。面对经济增速换档、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邮储银行公司信贷业务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1邮储银行发展公司信贷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增大。在国际经济形势仍未好转、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期的大环境下,大量产业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了较大错位,部分行业产品库存问题严重,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利润趋于负增长。银行作为重要的借贷机构,是企业资金需求的主要提供者,从银行获取资金的企业若无法通过销售产品获得收益,以此来弥补生产成本与资金成本,则必然导致该企业无法按时归还贷款。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就不能继续生产,向其出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企业也难以完成销售任务,就会导致恶性循环而使供应链中断,上游与下游企业也可能因停止生产而不能及时还贷。由于历史原因,邮政储蓄银行在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产占比较大,在中央进一步加大去产能、去库存的背景下,公司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的风险考验日趋严峻,对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都构成了巨大挑战。二是传统业务模式面临冲击。受公司授信业务起步晚、授信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邮储银行现有公司客户群体主要以大型央企、国有企业为主,而在业务收入来源上,利差收入则占据绝对主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公司信贷资产收益率逐步下降。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市场化并购重组、债券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提速,资产端的脱媒趋势愈发明显,这些大型优质企业则更多地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获取资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大幅减弱,传统公司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扩张速度明显降低。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潜力也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总需求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环境治理成本上升等因素,GDP增速逐步放缓至合理水平。国内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提出后,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转型升级时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将会呈L型,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银行业的繁荣依赖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得银行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业绩增幅已经从原来年均10%甚至20%以上的高速增长快速下降到5%以下。据2016年度五大商业银行年报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交通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59亿元、6051亿元、5060亿元、4836亿元、193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2%、-0.02%、-5.62%、1.96%、-0.36%,除中国银行外,其他四大银行的营业收入均有所下降。经济运转速度放缓,为避免坏账损失,银行必然会更加审慎,加强贷款审核,公司信贷投放阻力将会更大。这对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邮储银行而言,贷款投放增速降低使得利润增长放缓,经营规模发展速度将会受到较大限制,银行发展已经从“跑马圈地”进入到深耕细作模式。2.2邮储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在财政政策方面,为确保GDP适度增长,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计划2017年中央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2000亿元。从投资总量上看,国家发改委公布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将增长9%,略高于2016年实际值8%,全国投资目标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政策引导目标下的资金将主要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确立了要保持稳健中性,2017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幅均在12%左右。在流动性趋紧的环境下,带动了利率中枢上行,短期资金价格预计还在高位,提升了银行公司信贷资产收益水平。二是市场机遇。在绿色发展方面,绿色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人民银行相关研究显示,未来5年我国每年的绿色投资需求为2万亿元,其中财政部门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世界自然基金会测算,我国“十三五”期间的融资需求约为14.6万亿元,如果选择更高标准的环境修复方案,资金需求则高达30万亿元,绿色投资将是未来信贷资金投向的重要蓝海领域。在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未来国家将大力扶持“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行业,助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及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必然会为银行拓展新市场,挖掘新的长期利润增长点。三是战略机遇。在区域协调布局发展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形成更多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些以城市群建设为战略高度的重大工程项目,指明了公司信贷资金投向的重点区域和具体项目,为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机遇。对此,邮储银行前期进行了广泛参与,积极设立了我国首支城市综合管廊投资产业基金、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等,为后期信贷资金的介入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走出去”方面,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我国成为对外投资大国,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走出去”的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市场机遇及资金需求,为邮储银行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契机。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邮储银行发展公司信贷业务的对策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作为银行业后起之秀,邮储银行更要认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中蕴含的挑战和机遇,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积极调整公司信贷资金投向,提高有效金融产品服务水平,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相应金融支持。这也是谋求业务发展主动权、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公司信贷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3.1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应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点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逐步调整信贷投向和结构,主动将贷款投入重心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一方面,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上,通过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有选择地收紧对过剩行业的资金供应,促使这些落后产能“市场出清”,为该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转型升级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补短板和降成本上,加大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信贷资金供应力度,并配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和要求,向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进行资金倾斜。3.2创新业务产品和模式,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在互联网和各界不断融合创新的时代,客户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正在发生深刻改变,金融脱媒趋势明显,债务债券化、股权化等特征愈加突出,传统贷款主导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邮储银行只有顺应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坚持一点切入、深入挖掘、全面联动的业务发展理念,紧贴客户需求变化,统筹信贷与非信贷业务,通过信贷+投行+资管、股权+债权、表内+表外等业务模式创新,全面覆盖客户的多元化投融资需要,才能实现释放新需求、打造新供给。3.3主动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切实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当前邮储银行公司信贷业务保持着较高的资产质量,客观上得益于前期风险偏好形成的客户结构和行业分布。但在经济新常态和国家进一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下,必须要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改变重发展、轻管理,重业绩、轻合规,重规模、轻质量的思想,坚决摒弃“僵尸企业”国家兜底、大而不倒的传统思维。应加快退出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高风险客户,其他存量客户授信额度不再新增,并结合风险状况进行压降,逐步退出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以及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企业,切实降低“两高一剩”及房地产等行业贷款增速及占比。同时,要从行业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两个维度进行控制,加强辖内公司信贷存量重点客户的风险监测力度和风险提示频率,关注风险的复杂性、关联性、传染性,提高风险的识别、计量、处置能力,及时化解公司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发挥独特优势助力“一带一路”.中国邮政报,2017-05-11(1)
2王定祥,苏婉茹.商业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责任担当与转型策略.农村金融研究,2016,6
3杨大楷,杨辉,杨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与转型——基于供给与需求视角.农村金融研究,2016,6
4牛锡明.推进大型银行供给侧改革.中国金融,2016,5
作者:陈恭军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 上一篇:供应链市场营销资源研究
- 下一篇:蚂蚁花呗消费信贷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