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
时间:2022-12-08 10:40:38
导语: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金融业也迎来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不良贷款数量增大,贷款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内控关键点不断变化等问题困扰着信贷业务发展。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第三道风险防线,运用各种审计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信贷业务审计,防范信贷风险成为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
一、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
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信贷资产安全。金融业为高风险行业,只有稳健经营,才能有效提升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及盈利性。实践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加强制度执行力。如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环保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政策对部分企业带来深刻影响。为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应防范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规定动作不落实等引发的信用风险。其次,重视客户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主要指客户自身经营形成的,包括所处行业、区域、产品交易结构、押品及其他风险缓释措施,外部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信用风险,以及与其他类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交叉传递导致的信用风险。最后,关注信贷业务操作合规性。贷前调查尽职到位,审批环节严格把关,贷后管理落到实处,信贷业务各个环节操作若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则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围绕信贷业务调查评价、授信审批、信贷执行、贷后管理等环节,重点关注信贷准入政策执行、客户信用评级、授信条件落实、担保管理、信贷资金监管、风险预警及化解等是否合规[1]。
二、内部审计工作在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作用
1、监督作用。由于银行信贷业务自身的特点,其工作一旦开展,银行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内部审计工作对降低信贷风险,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信贷业务中,其风险机理是一个查证过程,具有隐蔽性特点,当风险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成为事实风险,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检查,促进被审计单位将业务活动纳入合法、合规的轨道,使业务管理部门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不仅揭示相关单位在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决策管理、抵押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限其整改,将信贷风险隐患降到最低。所以内部审计工作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并消除风险隐患,在信贷资产管理中起到监督作用[2]。2、预警作用。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数额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形成原因复杂等,导致银行信贷业务压力增大,盈利性能降低,甚至出现主营业务亏损等情况。内部审计通过对客户信用风险分析,以及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梳理、评估和检查,发现和揭示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缺陷,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为管理者和决策层提示风险,促进其及时采取化解、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信贷业务风险预警作用,减少银行信贷资产损失。3、参考作用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纠错防弊向以风险为导向,促进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咨询服务转变。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借款人、贷款结构、贷款申请用途、贷款投向、风险分类等进行审计核查,同时还包括对信贷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执行、决策方法进行审核,分析信贷业务执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向管理层提供信息反馈,为银行加强信贷业务的管理,调整信贷投向等决策工作提供参考作用。
三、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程序方法
信贷业务审计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信贷政策、授权(审批)制度、各类贷款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以及信贷合同管理、信贷担保和不良贷款等信贷业务主要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信贷业务合法合规性,确定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揭示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为确保信贷业务的效益性服务。1、选取具有代表性样本。由于银行信贷业务量较大,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贷业务样本,进行详细的审查。样本选取可以根据信贷业务的性质、审计项目目标选择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以保证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统计抽样方法变得更加快捷准确,同时数据式审计理念将逐渐推广,大数据分析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中。通过样本和大数据的点面结合,审计结论将更为客观合理,更具说服力。2、调阅和审查档案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资料调阅清单调阅档案资料(调阅清单须经双方签字确认),访谈客户经理或信贷业务相关人员,必要时实地走访客户,运用询问法、书面文档检查法、观察法、核对法、比较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审计方法,对信贷业务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的主要业务环节进行审计。各个阶段主要审计内容如下:(1)贷前阶段。一是审查客户的选择,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和信贷政策,关注客户的经济效益、市场发展前景、信用状况是否良好。现阶段重点关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受“去产能”影响较大的钢铁、煤炭等行业客户的政策风险,以及高污染行业面临的环保整治政策出清的风险。关注民营企业多头融资、民间借贷、过度扩张的风险。二是检查贷前调查是否尽职到位,是否执行双人调查制度且足够全面深入。按照商业银行各类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借款人的准入资格、基本条件等进行审查,合理测算客户的贷款需求,客观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3]。三是审查申请资料是否齐全、真实,是否要求借款人提送有关文件资料,重点检查借款人基本信息、财务报表、资质证书、项目批件以及贸易背景证明资料等的真实性。四是审查信贷业务担保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对保证人、抵押物、质押物的履约能力进行调查评估,抵质押物的选择、抵押人主体资格、抵质押权设立、登记、权证保管是否合法、合规,重点关注当前房地产价格剧烈波动形势下,对抵押物估值是否合理,确保第二还款来源有效、充分。(2)贷中阶段。一是审查审批程序,是否存在减程序、逆程序审批信贷业务,有否遵守审贷分离制衡机制,信贷审批是否超授权额度及授信额度。二是审查授信条件是否落实,重点关注信贷业务审批批复中贷款前提条件及支用条件是否落实,如在贷款发放前是否取得相关行政审批要件或办妥相应的抵押担保手续。三是审查信贷合同的约定是否合法合规,关注信贷合同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合同要素填写是否齐全、准确,贷款利率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四是审查信贷资金用途,客户是否按信贷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信贷资金是否被挪用,是否进入证券、期货等高风险行业,贷款支用是否符合人民银行“三办法一指引”监管要求,客户提交的支付凭据是否真实、有效。(3)贷后阶段。一是审查贷后检查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频数进行贷后走访和撰写信贷检查报告,信贷检查报告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对借款人、保证人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的检查是否全面。二是审查贷款风险分类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外部监管部门《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要求,风险分类内部检查和监控机制是否有效运行,对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的评估是否充分,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客观、真实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状况。三是审查贷款发放后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可靠,被审计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潜在的各种信贷风险是否积极采取转移、分散、补偿等具体化解措施,及时处理、消化风险,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审计(实际中也可根据需要择取上述某个环节实行针对性审计),审计组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议,审计人员就审计过程、轨迹、结果形成工作底稿,并就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对象充分交换意见,最后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交被审计对象确认。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人员应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对象提出整改意见,并可在一段时间后,就被审计对象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后续审计追踪,促进相关问题及时整改,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4]。
四、结论
通过上文所述,对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各部门、岗位以及贷款内容进行详细审查,履行自身职责,对银行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查阅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判断被审计对象的信赖程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和业务进行测试,制订相关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建平: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5(06):19-20.
[2]王泽:新形势下对银行资产业务内部审计方法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221.
[3]秦颖: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内控体系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6.
[4]汉丽萍: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作者:叶新柳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围手术期在白内障患者的应用
- 下一篇: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