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扩张对银行信贷资产影响论文

时间:2022-01-22 08:41:00

导语:信贷扩张对银行信贷资产影响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贷扩张对银行信贷资产影响论文

一、对贷款结构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结构分析

我们对贷款结构的分析选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间的信贷数据。在2008年前10个月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贷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还出现小幅回落。但随着2008年10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放松银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贷款增量明显加大。其中的贷款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据融资增幅惊人。

票据融资在2008年前10个月一直表现得十分平稳,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长。短期贷款在前10个月平稳增长,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弹,但总体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当。反而是中长期贷款一直平稳较快增长,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长,出现翘尾。票据融资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银行和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降低风险的考虑,更多使用票据融资来代替短期贷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的套利行为,由于票据融资利率短期内急剧下降到1.5%,已经低于3个月和6个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业可以直接票据融资后存到银行以赚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贷款投向行业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行业,以上5个行业的新增贷款为2608亿元、1508亿元、1407亿元、1125亿元和1073亿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5.7%、27.3%、36.6%、24.9%和20.7%,5个行业新增贷款合计占11—12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产业贷款增速明显。2008年12月,第三贷款同比增长18.3%,较10月末提高5.5个百分点。

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4526亿元,占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的18.4%,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和制造业,3个行业的新增中长期分别为2477亿元、281亿元和244亿元,占11—12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4.7%、6.25%和5.4%,投向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占据半壁江山。

总结以上数据,联系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式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次信贷激增的原因如下:

1.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而将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刺激计划相关的行业、部门和项目。自从政府提出4万亿计划以来,新增的配套信贷资金也在增加。2008年11月总理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同期银行贷款余额也同比大幅增长。显示银行系统对政府投资计划的支持,而同期M2的高速增长也从侧面印证了政府的投资加大,4万亿投资计划的初期投资效果已经显现。

2.由于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2008年的信贷规模紧缩的情况下,大量银行将存量贷款通过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转出表外,这样对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如果企业得到融资后存入银行,银行的存款没有影响,而贷款却相应减少。而今年的情况恰好相反,企业提前终止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而重新借入贷款,银行的贷款增加而存款不受影响。高胜的分析认为,这一部分的贷款虚增可能高达人民币3000亿元。

3.票据融资的激增。2008年最后两个月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4300亿元,2009年1月份票据融资6239亿元,2月份略有下降,仍高达4870亿元。银行选择票据融资也是因在经济走势不明朗,而资金面又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加大发行风险小但相对收益高的票据融资的力度,以便通过增加信贷资金量来弥补由于利差缩小而对银行收益产生的影响。

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

经过几年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是可以应对适量的信贷增长的。自2008年10月以来,已经先后有5家国有商业银行准备增发次级债。工商银行准备在2011年底以前发行不超过1000亿元的次级债券,交通银行于2009年2月9号宣布将于2011年底前发行不超过800亿元的次级债券,建设银行于2009年2月24日宣布准备发行人民币300亿元的次级债券,农业银行也宣布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附属资本。

自2003年以来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在稳步上升的,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并不是“近忧”,而是未雨绸缪。交行金融市场部预计,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将增加约4.8万亿元。信贷规模的高位运行会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动态下降趋势,制约信贷资金发放。安信证券一位分析师指出,发行次级债,还表明商业银行正在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下滑风险早做准备。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和国内经济下滑,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显现。各个商业银行都在为未来的可能由于经济下滑而导致的风险提前做准备。

这张图显示的是各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在第四季度锐减的不良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下降幅度最大。联想同期金融机构的巨额放贷,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和大规模削减不良贷款也许都是在为投放巨额信贷资金做准备。这次信贷投放中,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政府发放贷款的指令,银行也有着自己的打算。首先现在处于低利率阶段,而低利率有助于企业增加对贷款的需求。而贷款利息收入仍在银行的盈利中占据重要地位,贷款的增加会增加银行的盈利,而且这次贷款发放主要有政府背景的项目,风险较小。其次降低存款准备金、减少央行票据的发行有利于使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最后,2008年1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内容除要求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外,还包括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等举措,这将改善银行信贷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自身利益和政策的支持也让银行有发放贷款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份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有很大比重。而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主要是由于满足08年由于信贷紧缩而抑制的贷款需求,此外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银行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中长期贷款仍占有全部贷款的半壁江山,而中长期贷款又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采矿和制造业,这就造成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而同期M2和M1的剪刀差已经拉大到12.11个百分点,显示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不愿进入到实体经济,造成“信贷热,经济冷”的局面,如果近期没有改观,那么信贷拉动经济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自2005年股份制改革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不良贷款率则明显下降,资产盈利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国有银行体系与98年时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抗风险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未雨绸缪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及不良贷款的大幅下降,都预示着国有商业银行做为这次信贷扩大的主体已经意识到这次信贷扩张的风险,也在积极的应对。但是如果近期的贷款飙升伴随着贷款质量的下降,贷款标准的放松,那么未来的银行体系将面对更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必须告别“盲从”心态,在营销项目贷款时,更为关注具有政府背景、财政支持的基础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则关注当地政府的财力水平,设置门槛值,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则不再考虑新增平台企业的贷款。在贷款发放环节把好关。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自去年4季度以来已经显现,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不如实体经济那么严重。但是如果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必将增加,到时必将冲击我国的金融体系。因此现在银行体系提前出手,配合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减缓经济周期下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但在帮助过程中应有所甄别,有所选择,加强自身放贷标准,帮助具有潜力的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努力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摘要:2009年1至2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为2.69万亿元,与全球其他国家信贷紧缩形成鲜明对比,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对于信贷质量的担忧。从新增贷款的构成及新增贷款投向的行业,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控制能力三个角度来分析此次信贷扩张可能对未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可以看出,此次信贷扩张对银行信贷资产影响有限。

关键词:信贷扩张;不良贷款;票据融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