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02 03:07:39
导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信贷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小觑,这种危害集中体现在巨额不良资产上。近年来我国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左右,属于较低水平,但最近一两年开始上升。贷款按照风险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银监会”)披露的2014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中,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8426亿元,比第一季度高出1965亿元。不良贷款率从第一季度的1.04%上升为1.25%,其中次级类贷款率为0.60%,可疑类贷款率为0.50%,损失类贷款率为0.15%。数目如此巨大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必须充分考虑资金的成本以及贷款的目标收益率,信用风险的加大、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都会增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难度和相关费用的支出。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指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以房地产信贷风险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波动性,表现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都容易发生。当经济复苏时,人们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投资者及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投资房地产的需求,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但由于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会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时银行以平均利率发放贷款,会引发逆向选择效应,而使高信用评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退出信贷市场,从而使信贷市场暴露在高风险之中。当经济衰退时,投资者投资房地产的意向减弱,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其资金链紧缩,出现财务危机,只能通过向银行贷款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但由于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的市值迅速下降,银行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此时银行就不会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进一步紧缩。一旦房地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就会受到很强的道德风险的激励,而拒不偿还贷款,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信息不对称为借款人提供了隐藏风险的机会,由此引发的风险将转嫁给银行,势必会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利率市场化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在扩大商业银行自主权的同时,也导致了信用风险的产生。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扩大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在各金融机构竞争的作用下,利率水平持续上升,刺激着投资者将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投向金融市场。尤其是当超高利率存在时,借款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就会选择高利率的投资活动,而高利率一般意味着高风险,这就使得信贷市场贷款业务整体质量下降,从而引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没有贷款的定价权,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同时具有贷与不贷的权利以及贷款的定价权。商业银行的权利范围有所扩大,但其内部的管理体制还存在漏洞,且信贷风险管理薄弱,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也造成了信贷风险的加大。
(三)三查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在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中,贷款监管分为三个程序: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然而,在实践中,贷款的三查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贷前调查主要是对借款人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的调查。一些银行在进行贷前调查时急于获得短期利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企业递交的财务报表等,并没有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贷时审查是由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测定风险度。这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审查人员有很大的机会弄虚作假,这种由于内部监管不到位而引发的问题很可能造成不良贷款的出现。贷后检查是指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对借款人所贷款项应用情况以及借款人经营情况做的调查。而在实践中,贷后检查难以实行。首先,银行对借款人的资金真实应用情况用难以追踪,不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并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借款人在接受调查时刻意掩盖问题的行为也加大了检查的难度。总而言之,三查制度作为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却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银行内部的这些管理漏洞,给了不良借款人以可乘之机,也会给银行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方案
(一)完善借款人及其担保人审查制度
银行在贷款前应该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做详细的调查,并谨慎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实行多层次的审批制度,优化客户结构。尤其是要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在贷款时,优先考虑信用等级高的客户,把他们作为发放贷款的主要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要关注其风险程度,优先对风险程度低的客户发放贷款。同时也要加强对贷款担保人的审查。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可见,担保人对信贷风险的出现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因此,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要一并审查担保人的信用等级以及还款能力。另外,在还款能力的确定上,应主要考虑企业的流动性资产金额,要保证企业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弱化对企业不动产的评估。因为通过流动资金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拥有流动资金较多的企业,其财务状况较好。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才能得到保障。
(二)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风险
当借款人出现道德风险时,会将风险转移给银行,从而造成银行的大量坏账,如果银行不将这些风险转移出去,就将独自承担巨大的亏损,十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流通。信贷资产证券化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分解,如房地产贷款等,重组形成资产池,这组资产收益现金流比较稳定,并且在未来持续保持稳定,就可以把这组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打包,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人。资产证券化相当于将风险资产拆分重组,分散了资产原本的风险,同时又促进了金融创新。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证券产品,并获得收益;银行则可以提前回笼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强化信贷审批监管法律制度
信贷资产的质量取决于审批环节,在审批环节严格把关,能大大降低不良资产的产生,从源头控制信贷风险。首先,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这三个阶段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大大减少互相串通的可能性。并严格规定工作人员的审批权限,控制贷款审批人员的审批品种和贷款额度。其次,完善贷后检查的法律规制。对发放出去的贷款,法律应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要设置专门的检查机构。对发放的贷款时时跟踪调查,保证借款人按照贷款合同的规定合理使用贷款,在放贷过程中控制风险的扩张。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必须要克服的难题,对信贷风险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优化贷款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信贷市场的现状,加强金融监管,引入新的分析技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信贷风险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维持金融市场良好高效的运行秩序。
作者:闫飞宇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 上一篇:内源融资与资本结构对信贷融资的影响
- 下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