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信贷法律危机与措施
时间:2022-04-06 05:17:00
导语:个人消费信贷法律危机与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个人消费信贷整体发展水平
商业银行在开办消费贷款业务中,分别采取了担保、置业担保、保险、抵押等种种防范措施。但由于客户对象众多,个人征信难等因素影响,消费贷款开办时间虽不长,贷款风险却已初步显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一方面,近年来温州的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速度明显放慢。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也不怎么景气,个人消费信贷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消费信贷业务量较小,占信贷总量的比例偏低。尽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形势良好,与发达国家仍然相差甚远,还没有形成规模市场。
2、居民消费意识
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业务的基础是需要有大量的有效消费需求群体,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心理及消费能力对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将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从消费意识上看,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知度偏低,不少居民仍热衷于将收入存入银行,且由于存贷利率上调,居民储蓄愿望趋强,储蓄在近几年仍将是城乡居民选择投资的重要渠道。从消费心理上看,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消费者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这也是影响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从消费能力上看,由于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少数有钱人不会有消费信贷的需求,而有消费需求的大多数人,其还贷能力却很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
3、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道德风险
目前,由于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所以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发生变故的几率越大。再加上现在社会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渠道不畅,没有个人信用劣迹的记录,也没有个人破产的制度,银行在审查贷款时,不可能像工商贷款那样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因而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的好坏,这给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借款人留下了可乘之机。由于借款人的信用意识淡薄,违约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加大了银行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个别客户,还采取欺骗等非法手段,恶意套取银行消费贷款,或是编造虚假用途,把消费贷款移用于生产经营领域等,严重扰乱了银行消费信贷市场秩序,更加重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阻碍了商业银行推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步伐。
4、个人消费信贷法律机制
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都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所以更加需要有相关的法律予以保障。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个人担保、破产、个人消费信贷法律风险及其对策浙江工业大学曹婧信用制裁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使有一些制度规定,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未作详细规定,一旦贷款行在与借款人办理抵押、担保、评估等手续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制度,就会给贷款的收回带来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消费信贷期限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银行风险控制困难,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故意钻法律空子,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从目前发放的消费贷款分析,绝大部分是以居民住房为抵押物的住房贷款,根据司法解释,凡是居民以本人居住房产做抵押取得的贷款,即使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法院也不能强制拍卖执行。这就给银行收回贷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加大了贷款风险。
5、个人信用征集制度
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的收入,相当一部分借款人出具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无从查证,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制度,贷款者永远无法掌握关于借款者还款能力的重要因素信息。其次,目前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信息质量和时效性完全取决于报送信息的银行,而借款人的其他信息则无法显示,因此金融机构仍然很难依据征信信息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判断。再次,金融同业间没有个人信用网络资源共享,用户在各家银行的经济活动与各自的身份尚无内在联系,而且权威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也未能建立起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消费信贷跟踪、监控体系,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贷款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给银行的信贷投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不利于银行信贷授信额度的确定。因而,银行在监管客户的风险防范方面产生较大的难度,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和现实因素导致居民消费意识不高
首先,我国的传统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寅吃卯粮”是不能接受的,“赚多少花多少”是他们恪守的消费理念,举债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的救急措施。这些都导致了居民储蓄倾向较强、消费倾向下降。其次,人们的职业稳定性不是很高,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的增加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再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住房、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未来消费不确定因素,都会是人们在消费时三思而行。
2、消费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借款者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出现。贷款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商品,只要其一经发放,实际上就由借款人掌握了主动权,信贷资金的运营全部由借款人来支配,银行方面只能处于被动的监督地位。而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违约对借款者而言是有利的,尤其是当借款者违约信息不被公开或共享时,借款者可一将贷款用于一些高风险高回报投资。由于没有违约信息的披露与共享,即使违约,惩罚对违约者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将贷款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时,违约的潜在收益却是很高的,这也就是说借款者以微不足道的成本购买了一个违约选择权,如果投资顺利,本金与收益可以成功回收,那么借款者将会选择不履行这一选择权。在这种状况下,当人们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甚至其本身在主观上就怀有不良动机时,就会利用上述主动权,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嫁给银行,这就导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增加。
3、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利益,降低信贷担保标准
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必须以贷款能够安全收回为前提。贷款风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安全,贷款的风险越高,安全性就越低;反之,贷款的风险越低,安全性则越高。所以,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贷款的风险管理,努力降低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消费信贷业务可以为银行提供稳定、安全、低成本的收入,所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把消费信贷作为贷款结构调整开拓发展的战略。为此,有的商业银行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坎,将审查手续简化,将审查速度加快等等以此来扩大业务,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其次,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在发放房地产贷款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对政府担保和政府干预项目盲目乐观,甚至盲目追捧,而忽视了这些项目所具有的风险性。当然,未来房价的波动和利率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拖欠还款的信用风险。
4、个人消费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在温州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环境一直不太良好,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成本,以至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受文化素质不高、金融知识及金融意识贫乏以及银行个人转账业务结算范围过于狭小等因素影响,温州居民十分热衷于现金结算和交易。但是,现金结算交易不利于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建立,这也将影响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银行对消费贷款的贷后有效跟踪和管理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其次,由于消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贷,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收回,消费信贷风险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三、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惩处的法律制度
在目前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可以由金融机构的监管当局成立专门的个人信用调查机构,它可以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人、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促进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保护债权人金融资产权益,明确信贷消费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再次,要将消费信贷列入整个法律体系特别是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中,从总体上加以规范和完善。我国目前关于对个人信用违约、欠贷不还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笔者认为应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条款进行相应修改和补充,建立一套有关个人信用制度方面的法律管理体系来规范市场行为。
2、完善担保和信贷证券化制度
信用担保贷款将成为个人消费信贷的主流。随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专业担保公司的兴起,信用担保贷款将会得到迅速完善和发展。消费信贷与证券市场结合起来,将扩大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储蓄,这样不但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限制了信贷资金的规模,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开展。对此可采取消费信贷证券化的措施,把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与证券市场联系起来,由信托公司或由政府资助的消费贷款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特种债券等措资金,用于帮助银行发放更多的消费信贷。
3、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要加强量化考核、质量监测,完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流程,在贷前环节,审核贷款申请时主要应侧重考虑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负债比率、个人就业记录、个人保险、贷款期限、贷款上限等因素。金融机构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要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人“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另一方面要定期对抵押物进行价值重估,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确定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
4、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控制消费信贷法律风险的前提保证。个人资信评估制度是通过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级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外金融机构普遍采用“5C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背景(Conditionofbusiness),以更好的反映个人资信水平。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资料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基础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
四、结语
个人消费信贷法律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只有积极认识风险、加强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 上一篇:开展庆祝活动实施方案
- 下一篇: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督办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