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视线中农户消费信贷思考
时间:2022-04-06 05:15:00
导语:供应链金融视线中农户消费信贷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消费信贷在我国扩大内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07-2009年中,居民消费信贷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分别是32•00%、32•56%、36•19%①。但居民消费信贷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的比例仍较低,2007-2009年依次为11•42%、12•32%、12•26%②。而在美国、西欧等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为20%-40%,有的甚至高达60%[1]。我国消费信贷比例仍较低的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总量低、增长缓慢、增速不稳定、信贷结构不合理。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仅为9•8%;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贷款增量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0•5%;2006年我国农村消费信贷负增长1•5%,2007年增速为13•8%,而2008年回落至7•2%;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农村住房贷款占消费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0•6%、54•1%、65•3%,相对而言,其他品种的消费信贷所占比例还要小得多[2]。那么如何拓展农村消费信贷,一般认为应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性、健全农村信用体系等。不过,笔者认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可以根据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突出特点是农业产业化,这一组织形式使农户与其它经济主体形成大量供应链关系,因此可借助供应链金融理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价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3]。它最初主要是银行为克服中小企业缺乏担保品等信贷难题而以大企业为依托进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的供应链关系,并以现实或潜在交易关系所产生的未来确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将交易中产生的存货、应收账款、供货合同等作为质押工具,获取银行消费信贷资金,当供货关系发生并产生现金流时及时偿还贷款。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是银行适应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发展需要所推动的金融服务创新,可以有效缓解农户获取消费信贷资金难的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视角中的农户消费信贷拓展的机理分析
1•通过信贷的物质基础创新促进农村消费信贷拓展长期以来,消费信贷主要以住房等不动产作抵押贷款的物质基础,不动产越多,不动产变现能力越强,获取贷款就越容易。由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决定城市居民积累的不动产较多;城镇不动产市场如拍卖市场发达,决定不动产变现能力强,从而获取消费信贷资金容易。但农村居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以住房等不动产进行抵押贷款,小农经营导致财富积累及增速慢而使可供抵押的住房资产数量少;同时,由于我国农村拍卖市场不发达,抵押物变现能力差,抵押物的市场价值低,因此当农户发生还款风险时,银行不能及时有效变卖抵押物以收回贷款。因此,农户消费信贷的物质基础较薄弱,导致农户获取消费信贷资金困难,导致城乡居民存在信贷机会不均等。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农户经营的主要方式,逐步摆脱了小农的孤立经营,广泛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形式,目前农村产业化组织形式从数量、龙头企业及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等方面均为开展供应链消费信贷创造前提条件(如表1所示)。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交易上形成大量供应链关系,广泛存在合同交易、信用交易,出现先交付农产品后付款、先付款后交付农产品等新交易方式,产生经营中的大量流动资产。这些流动资产因农户经营种类多而增加,因农户经营总量大而规模大,因技术革新导致经营反季节性农产品多而使流动资产具有常态化、稳定性特点。因此,这些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品进行贷款就具有种类多、规模大、常态化、稳定性特点,增强农户消费信贷物质基础,促进农户消费信贷市场活跃,克服农户长期以不动产为依托的信贷物质基础匮乏的约束,为农村消费信贷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创造物质条件。
2•通过农户消费信贷还款方式创新促进农村消费信贷拓展
长期以来,银行消费信贷还款方式单一,一般采用按月分期均衡付款的偿还方式,而这必须以稳定收入作保障。收入越稳定,越容易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城乡居民收入按其来源均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些收入可分为稳定性收入与非稳定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有较为稳定的来源渠道,且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波动幅度较小,可以合并为稳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受季节、价格及整个市场消费环境等影响,收入的稳定性低,财产性收入受资本市场波动和国家政策影响,其波动幅度较大,这两种收入可合并为非稳定性收入。[5]根据这种分类方法,从表2可以得到,城镇居民2005-2008年稳定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依次是92•29%、91•72%、91•35%、89•22%,农村居民2005-2008年稳定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依次是40•61%、43•37%、43•92%、45•73%。因此,城镇居民以稳定性收入为主,而农村居民以不稳定性收入为主。说明银行消费信贷还款方式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特点相符合,但与农村居民的收入特点不相符。由于我国银行消费信贷不能根据城乡居民收入特点灵活决定还款方式,导致城乡居民获取消费信贷资金的机会不均等。供应链消费信贷使农民可根据自己参与供应链的关系及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和增长趋势,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变化特点,选择比较有利的灵活还款方式,从还款方式进行拓宽消费信贷业务,在分期还款和到期一次还款方式之间为农户设计出多种选择方案,可以开展按年度、季度、月份等多种还款方式,开展递增、递减、平均或者一定时期内的弹性还款方式。根据农村居民的经营及收入特点量身定制各种消费信贷还款方式,促进多种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的不同组合,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因此,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银行消费信贷还款方式应与农村收入不稳定性相适应,也就应与农村经营方式相适合,增加还款方式灵活性。
3•通过优化信贷市场结构拓展农户消费信贷
农村消费信贷一直以来以住房等不动产为依托,由于这些不动产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主要适用于满足住房等大额耐用消费品及教育等持续时间长的服务消费信贷资金的需要。相对于日常小额消费资金的信贷需求而言,具有信贷成本高、信贷手续繁杂等问题,“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一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6],同时,农村消费信贷特点,如农村消费信贷属于零售业务,业务对象多、金额小、利率低,加之农户长期以孤立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这些使银行从事农村小额消费信贷的成本高、利润低,从而影响农户及银行双方开展小额消费信贷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农户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消费趋势对信贷资金需求。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参与各种供应链关系,产生大量不同规模、不同期限的流动资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户的组织形式,为银行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低成本获取大量农户的收入、信用及消费信贷资金需求等信息创造条件,为银行开展小额消费信贷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创造条件。由大额信贷向小额信贷转变,由还款期较长向期限短的日常生活信贷转变,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适应农村消费结构由集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需要,开发广阔的消费信贷市场,如开展个人旅游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家居消费贷款等;适应农村消费重点和政府引导农村消费的政策需要,开办彩电、洗衣机等家电消费贷款业务;适应经济社会结构转型需要,大力开办服务消费贷款业务,如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适应新能源消费、绿色消费等可持续消费政策引导需要,大力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保障政府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农村消费信贷政策的方向一致性,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通过开发形式多样的消费信贷品种,并针对不同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农户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农户多元化、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形成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消费信贷品种体系,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
三、扩大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的对策建议
1•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由商品买卖关系向利益
共同体关系深化发展规范有序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户和龙头企业关系有利于农户参与供应链消费信贷。目前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户和龙头企业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原材料采购及商品买卖关系,只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初级形式,公司与农户关系松散。一方面,农户在合作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自身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农业产业化没有使加工、流通领域的农业效益回归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方面,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高,约束了加工农产品竞争力,损害龙头企业利益,从而使双方不能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为促进双方建立利益共同体,首先,坚持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做好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生产上,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用药、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服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经营一体化。在交易上,收购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不只是按照合同保护价或高于市场的浮动价收购,更要注重根据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决定初级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根据在加工环节的盈利能力返还部分利润给农户,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处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上,应按照生产和市场上的贡献和风险大小作为合理分配利益依据,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双赢格局。其次,克服生产和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事前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时,农户存在把产品转售给市场的强烈动机;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价格时,企业有从市场上进行收购的动机。因此,双方应从长期生产和交易的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克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倾向。再次,坚持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结合。特色农业是一种稀缺资源,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性。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而特色农业的壮大也将进一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保障产业化中农户和龙头企业的长期交易关系和稳定的利益关系,使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拓展的前提条件得到保障。
2•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定位及有序竞争
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依托农户收入水平高低进行,使多数银行定位于收入水平高的优质客户,使各金融机构竞争趋同性严重,导致在同一信贷领域过度竞争,同时使低端客户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服务。这不符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性要求及有序竞争需要。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须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应根据自身优势,根据对消费者、信贷市场、金融行业竞争对手的深入研究,根据各种消费贷款所涉及的产业、行业、供应链等深入研究,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农户个性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特点,开发特色化、个性化消费信贷产品,对消费信贷品种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灵活的利率、期限、质押方式、还款方式的不同组合和创新,形成有特色的消费信贷品牌服务,促进多类型、多层次的专业化消费信贷金融机构形成,克服品种少、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等信贷问题,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如中小型农村银行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与广大农户有紧密联系,具有信息优势导致信贷交易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产权结构优势导致信贷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竞争优势,但资金实力不足和人才缺乏等劣势,因此应定位于农户小额消费信贷融资。农村大型金融机构在资金、网络和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但经营规模大、距离农户较远、获取借贷农户信息成本较高等劣势,若从事农户小额消费信贷,面临贷款成本高,难以达到规模经济需要,因此应定位于大额消费信贷融资。对农户超大额及集中性消费信贷资金需求,开展农村银行之间的联合贷款,以缓解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的弱小。
3•创新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
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贷款,由于其价值受市场波动影响非常大,且这些流动资产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与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信贷者的信用状况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个人学历、收入、财产等内容,更应涉及信贷者对流动资产市场的未来价值的判断能力及对流动资产的经营能力。因此为促进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若采集农户信用信息,可从各种龙头企业获取农户的综合信用评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农户信用状况,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农户素质、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若采集龙头企业信用信息,可从大量农户的综合信用评价中获取,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龙头企业的基本财务情况、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交易信息,包括交易产品特点、交易稳定性、交易频率、交易利益关系等,保障科学客观评价交易质量。利用先进技术,加快建立农户和龙头企业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利用计算机模拟的信用评价结果引入消费信贷审批流程,规范农户及龙头企业信用评价方式方法,以此降低消费信贷风险。对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用信息如农户的素质、品格、可靠程度等,银行可通过与农户保持长期关系获得这些信用信息,既减少收集信息成本,又使甄别信用风险更容易。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挖掘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对不同信用状况的农户给予不同授信额度及贷款手续,实现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双赢。
4•加强对农户消费信贷的全过程管理
以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信贷,由于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质押品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均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相当大,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流动资产风险差异度相当大;风险均以一年度为周期,且不同年度风险变化缺乏可准确判断的规律。这就存在大量农村居民无法准确判断和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导致农户随时可能产生违约意愿和行为,产生违约风险。从借款人角度来看,违约风险可以分为被动违约和理性违约。被动违约是当借款人因为实际支付能力下降或因突发事件的发生,无力继续支付债务时发生的违约。理性违约是指借款人从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在有偿还能力的条件下,主动终止执行贷款合同的行为。被动违约主要与借款人的偿还能力有关,理性违约主要与借款人的偿还意愿有关[6]。因此银行须准确掌握流动资产在一年中不同地区、季度、月份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变化,以及交易行为和交易发生时间,并以此判断和监测各类流动资产质押品消费信贷的成本、收益,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及坏账损失,分析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并及时调整相关流动资产质押品在银行信贷组合中的比重,保障消费信贷全过程管理。
5•创新农户消费信贷保障及保险制度
完善政府部门对农户消费信贷保障制度。政府对农户经营中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供必要的保障,减少农村居民对经营不善及由此带来偿还银行债务困难的担忧。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农村居民特别是中低收人阶层及特困户等特殊农户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支持,还应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商业保险相互配合的农户消费信贷保险机制。
健全农户消费信贷保险制度。为增强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及转移,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办与农户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业务新品种,如信用保险、存货保险、交易合同保险、应收账款保险及“一揽子”供应链保险或综合保险等。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农户必须购买供应链上的某种特定质押品保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当然,这类消费信贷保险的保费应当较低或获得政府财政支持,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消费贷款,又可通过保险减少消费信贷风险。
- 上一篇:纪委三风三职三带工作汇报
- 下一篇: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