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消费信贷有效发展
时间:2022-04-06 05:02:00
导语:推进农村消费信贷有效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信贷的潜力是巨大的,消费信贷在农村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时至今日,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比较来看,消费信贷在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农村仍举步维艰,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农村消费信贷是相对于目前我国城市个人消费信贷的一个概念,是指主要借助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以农民的信用及该农民家庭未来的收入为放款基础,按照消费信贷的经营管理规定,对农民个人发放的用于该农民家庭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大额消费费用的贷款。
农村消费信贷主要分为经营性消费信贷和生活性消费信贷,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提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逐步减免农民税负并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支出增加以及国家出台了启动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下,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的消费基础条件和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滞后,影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进而影响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增长,整个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太小,其中尤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一枝独秀,相对而言,其他品种的消费信贷所占比例要小得多。助学贷款自2000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贷款总量占比一直较小。
耐用消费品及住房装促进农村消费信贷良性发展(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0)滕向丽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而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又是扩大农修、旅游等小品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造成农村消费信贷增量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发展缓慢。从政策层面看,近两年,我国政府对农村消费信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要求“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而2010年中央1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实际上,连续两年的一号文件,都是要求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加大消费信贷的投放,明确了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适当的金融创新应该予以大力发展,这将对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良性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观念上、农民的收入上,还是在金融机构本身、法律制度上都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
(一)受农村居民自身情况的制约
1.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不稳定。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农民却由于农产品消费弹性低,价格不高,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又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等,其收入水平长期较低且不稳定,且社会保障水平又不高的情况下,促使其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消费意愿难以提升。与此同时,近年来部分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中央农业生产“直补”以及减免农业税费政策措施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的增加,从而抑制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2.农民观念陈旧。目前勤俭节约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持“量入为出,未雨绸缪”的消费观念,他们对“寅吃卯粮,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样的超前消费观念持小心谨慎或观望的态度,老百姓仍不能从“积累型”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不能立即接受“预支型”的信贷消费心理。
(二)受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制约
1.农村消费信贷的供应主体缺乏。随着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的加快进行,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其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不是集中的、大额的、共性化的市场,商业银行集中化的机构和管理无法适应农户分散的、多样化和小额的需求,特别是农村贷款主要是大量的小额贷款,而小额零售贷款的收益和所耗费的成本相比较往往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贷款市场以后,农村信用合作社责无旁贷地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农户存贷比降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渠道之一,使原本就短缺的农村资金外流到城市和其他行业。农信社吸收的农户存款余额的增长快于农信社对农户发放贷款余额的增长,同时,存差的增长也快于贷款增长,致使农村信用社势单力薄,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勉强满足农业备耕生产的资金供给,对于农民的消费需求无暇顾及。
2.金融机构对于有关的金融知识和法规宣传不到位,农村的部分农民仍然对存、贷款的基本概念不甚了解,缺钱时首先想到的是去向他人借款,而不会想到银行贷款。由于民间借贷利息高,使一些农民背上了较重的债务包袱,对于耐用消费品连想都不敢想。在抽样调查中,有50%以上的农民家庭都或多或少的有民间外债,甚至存在全部收入用于还债的农户,农村消费信贷的推广工作面临考验。
3.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及发展步伐缓慢,适用于农民的项目仅仅局限于极少量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部分存单、国库券等小额抵(质)押贷款。像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农村助学贷款、大型农机具贷款等正常消费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农民贷款消费的愿望难以有效实现。
(三)受外部环境的制约
1.农村消费环境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一是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电费较贵,制约了农民对家用电器的消费。
二是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通讯状况落后,导致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不利外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农村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三是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分散且规模小,农民消费选择余地不大。四是农村市场监管力量薄弱,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涌入农村,使农村成为消“废”市场,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抑制了农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使农民不敢放心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购买力。
2.规范农村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不健全、发展环境不完善是抑制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虽然各家商业银行为了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都制定了一些管理规范和服务办法,但这些管理规范和服务办法并不具有当然的法律约束力。具体的法律障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上的法律缺陷。消费贷款要求消费者提供担保,但现行《担保法》及有关担保的法律法规规定,农民的宅基地不能进行抵押,农民的其他财产多数也属于担保法规定的不能抵押财产的范围,因此,实际上农民基本没有有效的可以用于抵押的财产;
第二,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根据国外信用消费的经验,信用消费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规范的信用秩序做依托,而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在发展消费信贷的过程中,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致使消费信贷机构无法了解居民的资信,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开展,加强消费者资信制度立法很有必要。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缺乏,在医疗、教育等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有较强的预期。另外,农民面对自然灾害等对生产活动影响,还要考虑“以丰补歉”,使得农民不敢花钱、不敢放心消费,更不敢借贷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信贷良性发展的对策
为了保证消费信贷能够良性发展,笔者针对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通过对制约其发展的种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信贷良性发展的对策如下:
(一)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
1.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扩大再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效,使农民有能力、有信心涉足消费信贷,为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理顺涉农产品价格体系,合理确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切实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要严令禁止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2.更新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提高消费倾向。居民的消费观念直接作用于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进一步影响到消费信贷的发展。更新消费观念是引导农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先决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关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宣传,使他们意识到消费信贷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积累型支付方式,鼓励借贷消费。
(二)加强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供给
1.加快农村现行金融体制改革,增加消费信贷供给。克服目前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使农村金融机构很好地服务于“三农”,并通过改革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将农村信用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这种改革并非只从名称上改变,而应从整体功能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之完全按照金融业的要求来运作;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地将其分支机构延伸到小城镇,引入竞争机制,为消费信贷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政府应积极扶持并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让民营金融机构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信息优势,积极参与消费信贷市场,国家从宏观上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四是进一步搞好金融服务,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正确处理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努力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之间的矛盾。
2.创新消费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应把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当作整个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结合农民的消费习惯,完善消费信贷品种,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消费需求。在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开发方面,应积极办理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户的发展;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具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做担保的方式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户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质押、抵押办法。
(三)完善农村消费信贷的社会环境
1.优化消费环境,激发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潜力。生产流通企业应充分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变把农村市场当做处理积压过时商品的集散地的做法,摸清农民的消费类型,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细分客户市场,及时生产销售适合农民需要的低价、耐用、性能良好的生产生活用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消费品种,增强农民对消费产品的选择范围。加强对农村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民消费条件,重视发挥小城镇建设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刺激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扩大有效需求。
2.营造健全的法制环境,推动农村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信用消费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信用消费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第一,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制度。对于农民申请的小额消费贷款,在对其信用进行考察之后,可以考虑不提供抵押,而对于大宗消费信贷,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担保行业,为农民提供担保。
第二,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与健全和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相联系。首先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全社会的个人信用制度,可以考虑以银行现有的个人客户信用资料(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资料等)为基础,运用电子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银行内部个人信用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同时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其次在农村以创建“信用村、信用户”活动为载体,建立宣传、防范、惩处相结合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事实上,在农村中,个人信誉是非常被看重的,因为信誉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村民在整个村社结构中的地位。对于借贷的农户应设立严格的账户管理,建立健全准确的账户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联网操作,对违约不还贷的农户的姓名予以公开,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用机制。对其将来欲再取得消费信贷及其他金融贷款的款项进行约束,在还款约束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不良贷款逐步减少的情况下,消费信贷的贷款额度、放款期限问题也会逐渐放开。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增强居民的消费信贷信心,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虽然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发展更慢,所以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及时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农民的医疗成本,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
- 上一篇: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 下一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险督办会领导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