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
时间:2022-10-23 03:11:54
导语:信贷业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信贷业务审批的主体与客体(授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商业银行在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是授信主体而借款企业是授信客体,无论是授信主体与授信客体,还是信贷业务审批主体与信贷业务审批客体,他们的基本关系是合作和委托,借款企业利用商业银行的低价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数量;商业银行则利用借款企业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把商业银行依靠自身信用吸收的低价存款,委托借款企业经营,从而获取差价(利差)。其基本关系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尽职调查的过程,包括:股东背景强弱、资产规模大小、担保方式有效性、历史信用记录等调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模型确定这种调查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型下,“资产规模和抵押物价值大小”无疑是调查最核心的内容,它可以保障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第二,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评估的过程,包括:市场份额变化、现金流变化、技术先进性等评估。在当代企业成长性审批模型下,“市场份额持续增加和现金流持续净流入”无疑是评估最核心的内容,它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第三,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选择的过程,包括:盈利模式先进性、市场份额垄断比例、关键技术先进性、股东背景强弱等选择,在先进企业盈利模式审批模型下,“盈利模式必须同时具备成熟性和先进性、市场份额垄断必须有技术保障”无疑是选择的最重要条件,它可以让商业银行寻找到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第四,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承诺甄别的过程,包括:贷前落实条件、贷后持续条件、出现意外事件的补救措施、发生贷款处理办法等,无论在传统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型、还是当代企业成长性审批模型、或是先进企业盈利模式审批下,“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处置不良贷款承诺”无疑是一系列承诺甄别中最关键的。它可以让商业银行对发放的贷款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让商业银行从不确定的贷后管理走向新型市场的开拓。
(二)信贷业务行业准入与客户准入的关系
目前各商业银行实施的信贷业务审批指引均存在行业准入严于客户准入的不正常现象。“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这是被实践检验了无数遍的真理。行业存在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条件的,只要有需求,行业就会存在,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即是著名的“存在即合理”原理的印证。而企业的存在是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密不可分的,优质企业的存在是以淘汰劣质企业为前提条件的。因此,信贷政策中对某些行业的过度限制,从小的方面讲,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把个别企业信贷质量的不理想夸大为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从而放弃该行业全部客户;从中的方面讲,属于“管理信心”缺乏的表现,个别企业信贷质量不理想,不能等同于该行业所有企业的不理想,商业银行应该从个别企业信贷质量不理想中寻找原因,特别要寻找到该行业特有的原因,对症下药,制定防范同类风险发生的管理措施;从大的方面讲,属于“缺乏竞争力”的表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个别企业存在信贷质量不理想属于正常现象,发现风险,认识风险,缓释风险,控制风险,转嫁风险,这才是有竞争能力银行的作为,把个别企业信贷质量不理想的风险,夸大为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从而放弃该行业全部客户,等于将该行业全部客户资源奉献给竞争对手。主动放弃一个客户、放弃一批客户,可以理解为信贷战略调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果因为一个客户或一批客户信贷质量不理想,而放弃一个或多个行业,等于放弃商业银行的未来,与“商业银行为优质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基本逻辑背道而驰。
(三)信贷业务底线审批与市场规则审批的关系
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是商业银行对某类信贷产品经营管理、风险管理、计划财务管理的平衡点,因此,信贷产品审批底线取样标准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应以某信贷产品所在行业的平均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为基础;其次以商业银行拟完成该信贷产品的计划数量作为调节参数,当计划数量较大时,以行业中等水平或平均水平数据为主,反之,当计划数量较小时,以行业先进水平数据为主;再次以商业银行对该类信贷产品风险计量结果,计算该信贷产品的收益覆盖风险平衡点数据,作为信贷产品政策底线的样板。例如: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作为审慎支持和总量控制的信贷产品,我们在制定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信贷政策底线时,应该以行业先进的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作为该信贷产品的准入指标;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作为优先支持和大力发展的行业,我们在制定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信贷政策底线时,应该以行业中等偏下的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作为该信贷产品的准入指标。我们要防止为追求信贷产品审批底线的“先进性”、“完美性”,用行业最先进的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作为信贷产品政策底线,导致信贷产品政策底线取样标准过高,造成多数上报的信贷业务无法达到信贷产品审批底线的尴尬。比如:房地产企业自用商业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公司出租用办公楼固定资产贷款信贷政策底线最长期限为十年,而投资商业房地产或办公楼房地产的正常投资回报率在5-6%,投资回收期在14-16年,政策底线取样标准明显高于该行业实际投资回报标准和投资回收期回报标准,造成大部分经办行在经营该类信贷业务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表2某商业银行2012年信贷政策-房地产类贷款准入标准同时我们要制止个别商业银行信贷员在制定与执行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时采用偷梁换柱的做法,在制定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时,标准比较严格或比较先进(作表面文章),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时,采用人工干预方法,强调信贷业务的特殊性,走信贷政策差别化,想方设法绕开信贷政策底线,甚至不执行信贷政策底线,把不符合信贷产品政策底线的业务做成符合信贷产品政策底线的业务,造成商业银行无序、恶意的竞争。我们要避免在信贷审批中出现唯“标准化、模式化”的审批偏好,对于一些实质性风险可以控制,但与执行的信贷政策底线相冲突的业务,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让有权部门进行差别化审批,确保商业银行所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于所承担的综合风险。
(四)信贷业务方案审批与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的关系
所谓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是指审批人对经营单位上报信贷业务经营方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指标进行直接评判,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经营单位上报信贷业务经营方案做出“同意”、“续议”和“否决”审批结论的审批模式。拿到审批结论为“同意”的经营单位,可以按上报的经营方案与借款企业签订贷款合同并办理放款手续;拿到审批结论为“续议”的经营单位,则需重新与借款企业讨论新经营方案,并把新的经营方案重新上报审批部审批;拿到审批结论为“否决”的经营单位,则该信贷业务将被搁置半年。所谓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是指审批人对经营单位上报信贷业务经营方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指标进行评判的基础后,审批人对无法直接获得“同意”结论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指出信贷申报方案不足、提出信贷申报方案改进建议,使信贷申报方案达到“同意”标准审批模式。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是对经信贷审批会审结论为“同意”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的优化;对审批结论为“续议”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的完善;是对审批结论为“否决”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的重新设计。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与完善信贷方案审批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是基础,完善信贷审批方案审批模式升华;其次,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属于静态思考问题,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属于动态思考问题或实事求是对待问题;再次,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只发挥审批人发现风险的特长,没有发挥审批人解决风险的特长;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既发挥了审批人发现风险的长处,又发挥了审批人防范或化解风险的长处,才是真正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式;第四,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对审批结论为“非同意”的信贷业务方案,要实行二次申报,效率较低,情况严重的可能失去该业务,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只需一次作业,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提高了竞争力。
(五)信贷业务形式审批与实质审批的关系
《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审批底线》、《商业银行年度信贷指引》是信贷经营条线和信贷审批条线开展信贷工作共同的依据。为了确保信贷审批的公平、公正,同时防止信贷审批中出现的腐败,多数商业银行实行审批独立,审贷分离和审批人不见借款客户的制度。借款企业或借款项目情况和材料均由信贷经营条线的客户经理提供,该客户经理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审批人无须到借款企业了解情况,只对上报材料实施形式审批。信贷业务采用形式审批还是实质性审批,审批的质量和效率一定会存在差距,这是由实质性审批作为审批前提的性质所决定的。要在既定的信贷业务形式审批制度安排下,处理好形式审批与实质审批的关系,用形式审批手段达到实质审批的效果,提高信贷业务审批质量和效率。一要发挥审批人熟悉产品政策、行业常识的优势,在信贷业务形式审批基础上增加行业常识或行业规则的判别,审批人对客户经理提供材料,除必须满足产品信贷业务审批底线要求外,还必须符合该信贷产品行业常识和行业规则,确保上报材料与事实接近,对偏差较大的上报材料必须予以纠正,确保上报材料符合该信贷产品实际情况,使形式审批质量基本达到实质性审批质量。二要发挥审批人熟悉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流程,以及审批人掌握固定资产投资运作基本流程的优势,在信贷业务形式审批基础上,增加对固定资产投资审批进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运作进程的判别工作,对客户经理上报审批人的固定资产审批进度或固定资产运作进度材料,进行真实性判别,确保上报固定资产项目审批进度或运作进程与实际进度基本一致。对申报材料弄虚做假行为予以及时制止,杜绝不良贷款的发生,提高形式审批的合规质量。以某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客户经理把已经开工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按土地储备上报城镇化贷款,以获得金额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为例。审批人在政府网站调阅该项目信息后,发现该项目已获得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指出该项目的性质属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不属于城镇化贷款支持对象。
(六)信贷业务相关关系审批与因果关系审批的关系
信贷业务相关关系审批是指审批人利用行业常识和大数据记录结论,按相关关系数量上的依存关系和依存关系值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信贷业务实施审批。相关关系审批集中用于对某类依存度较强情况的直接判断,比如:有的商业银行通过对全行十年不良贷款归类统计,发现“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价格波动巨大的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有不良信用(包括交叉违约)记录、连续亏损二年的企业,环境保护评估不达标的项目”是不良贷款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所以该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受理环节,对上述行业、企业和项目直接不予受理,即不予准入。又比如:有的商业银行通过对全行资产质量最好的1000家企业归类统计,发现好企业拥有共同特点:即至少拥有“行业技术优势、区域销售优势、股东资金优势和股东资源优势”等优势中一项,所以该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受理环节,对只要拥有上述优势的企业实施“快速受理、优惠利率”等差别化信贷政策。信贷业务因果关系审批是指审批人利用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统计结论,按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特定性和时间序列性的特点对信贷业务实施审批。因果关系审批中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或企业合法资金需求行为,引起经办单位申报信贷业务;因果关系审批中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主体一定是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申报主体,贸易资金需求者一定是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申报主体,固定资产贷款的还款来源应该是固定资产项目产生的效益,流动资金贷款的还款来源应该是贸易收入;因果关系审批中的时间序列性主要表现为:政府批准投资者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在先,投资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行为在后,投资者资本金投入在前,商业银行贷款资金投入在后。相关关系审批与因果关系审批的区别与联系:相关关系审批是感性判断,因果关系是理性判断;相关关系审批是大数据概念,因果关系审批是全样本概念;相关关系审批是大概率事件,因果关系是审批精准事件;相关关系审批是因果关系审批的基础,因果关系审批是相关关系审批的精耕细作或提炼。因此信贷业务审批中相关关系审批应集中在对借款申请人能否成为借款人(即信贷业务准入资格)的判别,提高审批的效率;而信贷业务因果关系审批应集中在对借款人借款主体的合法性、借款用途真实性、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方面判别,用收益覆盖风险、企业成长模型和企业盈利模型等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进行操作,提高信贷审批质量和信贷资产质量。
(七)信贷业务底线审批与信贷业务差别化审批的关系
信贷业务底线审批是指信贷业务经营的基本准入标准,基层经营单位上报的信贷业务申报材料基本内容,只要符合该产品信贷业务审批底线标准,该商业银行的审批部门就要受理并批准该笔贷款业务。信贷业务差别化审批是指个别贷款申请企业,在资产规模、财务数据、担保方式等某一项指标不符合或达不到信贷业务审批底线基本准入标准,但该企业却拥有行业先进的技术、拥有同类产品较大市场份额、拥有超强大的股东背景等优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指定或授权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的行领导,对拥有某项特别优势却不符合某项审批底线的贷款实施特别审批程序,即对该企业调整或放松“资本金比例、信用等级、担保方式、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审批标准。信贷业务差别化审批操作流程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商业银行不愿放弃“拥有行业先进的技术、拥有同类产品较大市场份额、拥有超强大的股东背景等优势的借款企业”是原因、是理由,而指定或授权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的行领导,对“拥有某项特别优势却不符合某项审批底线的贷款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是行动、是结果。对既不符合信贷业务底线审批、又没有某项特别优势的借款企业实施信贷业务差别化审批,属于偷换概念,应予以杜绝;对拥有多项特别优势,只有个别指标不符合信贷业务审批底线的企业,可以实施信贷业务差别化审批;对拥有特别优势数量较少,却有多个指标不符合信贷业务审批底线的企业,在申请实施信贷业务差别化审批时要格外谨慎,因为信贷业务底线审批指标是用真实数据计算得来的,是科学也是规律,谁不尊重科学、谁不尊重规律,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八)信贷业务审批本质是管理还是经营的关系
很多人习惯把信贷业务审批理解为信贷管理,把信贷审批工作理解为核对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单位及上级行的信贷政策文件,或核对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把信贷审批工作理解为核对工作,从浅的说是对信贷业务审批工作的误解,从重的说是忽视了信贷审批工作的本质。从信贷审批的形式上看,信贷审批工作的本质是信贷经营活动的延续,是信贷经营工作的最后阶段;从信贷审批内容上看,信贷审批工作的本质是判别每笔信贷业务综合收益覆盖风险的能力,并决定具体信贷经营活动是否延续,审批人是信贷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从信贷审批的目标看,信贷审批工作的本质是从具体信贷业务的客户中,选择能够与商业银行长期合作的伙伴,确保商业银行资源在他们手中获得长期稳定的低风险或无风险收益,维持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信贷审批是信贷经营工作的最高级阶段,信贷审批的本质是信贷经营。目前的信贷审批流程或审批模式,没有把信贷审批“是信贷经营活动的延续、是判别信贷业务收益覆盖风险能力、是选择商业银行长期合作伙伴”等信贷审批的本质充分体现出来,造成个别商业银行把信贷审批部当风险管理部使用,承担大量风险管理部职能,影响了信贷审批部的专业专注;个别商业银行夸大了信贷审批的难度,或审批人员的工作强度,或审批人员的道德风险,在经营单位到审批人之间,增设了多道工序,在出现岗位重复、功能重复的同时,使信贷审批流程变长,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竞争能力。
作者:江明哲尤飞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上一篇:图书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 下一篇: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