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发展特殊性及策略

时间:2022-07-02 04:59:19

导语:信贷业发展特殊性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贷业发展特殊性及策略

一、西藏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款金额与贷款金额的差距不断扩大,资金“外流”问题严峻

中央政府给予西藏大量的优惠政策,区内的存款与贷款的余额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存款额度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贷款额度的增长。以2011年为例,2011年西藏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62.50亿元,而同期的贷款余额仅为409.05亿元。这一现象说明,大量的存款找不到投资消费渠道,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农牧民及企业却得不到资金。之所以存在以上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

(1)信贷环境与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制约一方面,从贷款的供给方看,一是由于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的信用环境较差,一些企业借债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增大,从而影响了各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二是由于西藏总体经济水平的低下,很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不理想,生产规模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萎缩的现象,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信贷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低下。除此之外,社会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与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与条件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从贷款的需求方来看,经济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上都通过上市的渠道,进行股权融资,进行债务融资的额度较小。经济较差、规模小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债务融资,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不足,很难找到可靠的担保方,房贷的风险较大,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

(2)区内存款额度快速增加直接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与区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内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以及中国老百姓固有的投资观念,使得各大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不断增长,为金融机构吸收贷款提供了便利。

(二)中央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在客观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

中央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对于西藏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区内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人才极度匮乏等问题,对优惠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使得在政策的执行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其原因如下:

(1)当前,中国农业银行是区内农牧民贷款的主要来源。中国农业银行目前在西藏实行的是自治区分行——地区分行——区县支行——乡镇营业所的四级管理模式。乡镇营业所便成了农牧民最为接近的金融组织。但是营业所的规模小,贷款结构多元化不足,投向较为固定,基本上用于传统的小农领域,用于农牧民从事多种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较少。其原因在于,商业化经营管理的体制较大限度地制约了政策性贷款的最终实践,即促成了西藏的优惠金融政策与商业化经营管理非一致性的矛盾。

(2)西藏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也就决定了区内的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可以用于信贷抵押的资产是有限的,以及自身存在的偿债能力不足、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低、经营风险较大等问题,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

二、对西藏信贷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把资金投向重点企业、优势企业、支柱企业的同时,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促进农牧户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市场的繁荣,尤其是要加大力度发展能源、通讯、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金融环境

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协作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税务、工行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加大欠债不还等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不诚信行为的信息披露与通报机制。通过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逐步优化西藏的金融环境,促进区内金融的良性发展。

(三)突出重点

一方面,大力支持西藏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简化政策执行程序,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农贷政策宣传力度,让农户知晓农贷政策,保证农贷政策顺利落实。

(四)加强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西藏目前正在抓紧构建以财政出资为主的社会担保体系,对此应加强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同作用,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西藏担保体系建设,为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产业积极提供担保。首先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从制度上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为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机构对辖区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心。建立并规范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各级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接受政府监督,为企业融资提供及时、有效的担保。加强企业信用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收集和资信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