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退出探索
时间:2022-05-14 03:17:00
导语:信贷退出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贷退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授信退出能收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良效;另一方面,授信退出中的片面做法也诱发了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问题的集中暴露。
一、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把握的时机
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时期。确定最佳的信贷退出时机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议。
1.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按照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行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小、抗衰退能力强、其预期赢利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一般保持匀速发展的“保持性”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与经济周期同方向或反方向变化的“周期性”行业。在搞清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之后,应根据自身信贷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信贷退出的具体策略。对于成长性行业,可以大力营销,积极进入,提高行业贷款增长率;对于保持性行业,可以适度进入。但应注意选择客户,合理控制融资总量;对周期性行业,要依据经济周期的节奏,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在选择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保证信贷适时退出。
2.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规律,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信贷资金作为资源要素之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无疑是确定最佳信贷退出时期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信贷退出时机选择时,对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应作为信贷退出的首选目标,其次是将行业竞争力弱、替代品众多等特点的企业作为信贷退出的重点客户,也可依据行业标准指标,来判断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如果企业指标与行业标准值有较大偏离,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管理或生产经营存在一定问题,银行应实施信贷退出。
3.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银行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从基层农行近年的实践看,信贷退出往往选择在企业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净资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日益恶化的衰退阶段。这一时期实施信贷退出潜在风险已显性化,上下容易达成共识,但企业资金流不充裕。也不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退出只能采取再融资、置换、重组等被动的退出措施,信贷退出成本加大,信贷资产风险加剧。企业成熟期为现金流量和信贷风险变化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银行可以通过现金清收、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主动退出贷款,这一时期财务指标亮丽,容易从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风险可控。但在成熟期实施信贷退出上下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企业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退出决策要难于增加融资的决策。因此,应准确把握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应在其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信贷退出;对于“夕阳产业”的企业,无论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应高度关注,适时部分或全部退出。
4.准确把握产品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对于处于生命期上升的企业,如果其产品处于从开发产品的设想到产品制造成功的时期(投入期),银行信贷资金应适度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如果其产品处于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的时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阶段),银行在判断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应对发展前景较大的企业积极给以信贷支持。如果其产品处于市场成长趋势减缓或饱和,企业为保产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的时期(成熟期的后段),银行信贷资金应适时退出;如果其产品处于产品销量显著衰退、利润大幅滑落的时期(衰退期),银行信贷资金应果断推出。对于处于生命周期下降通道的企业,即使企业财务指标尚可,无论其产品生命周期处于什么阶段,银行的总体策略也应逐步退出。
5.准确把握绿色信贷政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发展绿色信贷既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降低和防范自身风险的有效途径,因为一旦企业受到环保部门查处施以重罚甚至关停,银行贷款可能出现风险和损失。因此,首先要密切关注国家绿色产业信贷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对现有信贷项目的分布、风险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分类和分析,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其次要加强与各级环保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判断产业或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指导及时实施信贷退出,实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二、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建立的机制
社会生产各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运行统一体,一个行业或企业的信贷退出,往往影响其他诸多行业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因此,实施信贷退出要有配套的机制做保证,做到退而有度、退而有序,在进退间优化信贷和产业结构。
1.建立行业信贷退出机制。行业是由众多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行业的兴衰决定了行业内部各企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与该行业相关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首先,行业信贷退出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无条件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并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列入国家禁止投产的基本建设项目以及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能源耗费大、污染环境的加工项目,应禁止对其发放新的贷款,对于存量贷款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整体地从这类产业中退出。其次,正确分析并准确界定某一特定行业所处的周期阶段,制订出与行业及经济周期相适应的行业信贷准入、控制、退出的标准,推进行业限额管理,控制住行业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由于经济波动引发的信贷风险。同时,要加强行业风险监测,建立有效的行业信贷退出预警机制。
2.建立区域信贷退出机制。区域信贷退出是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金融信用、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等相关指标综合分析判断,通过授信杠杆和退出载体企业实现部分或全部信贷资源区域退出。区域信贷退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区域信贷资产质量入手。分析存量信贷资产中不良资产的区域占比。结合区域内地方政府的诚信度和对银行信贷的干预程度,确定辖内信贷的高风险区域。信贷退出先从高风险区域的不良贷款企业逐步过渡到次优企业,同时辅之上收区域信贷审批权限,区域机构降格、撤并和区域信贷品种停牌等措施,逐步压缩信贷需求,逐步实现从高风险区域的信贷退出。二是从区域信贷效益入手,分析存量信贷资产的效益状况,哪里的信贷资产收息率低、综合收益水平差,就从哪个区域开始实施退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将信贷市场划分为进入区域、限制区域和退出区域三类,对“进入区域”实行倾斜式的信贷资源配置,对“限制区域”实行差别式的信贷资源配置,对“退出区域”实施冻结式的信贷资源配置。
3.建立信贷产品退出机制。首先,依托本行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信贷产品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拟退出的信贷产品,进而对信贷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达到信贷退出的目的。其次,将贸易融资产品作为信贷产品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把风险相对较高、难以跟踪监控的存量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逐步转换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对要求清户的退出类客户,如不能一次性现金清收退出,要加大贸易融资替换力度,实现逐步退出。第三,拓宽贷款的内涵,对于持有效购销合同、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要充分发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低风险信贷产品的功能优势,促进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品种的逐步退出。要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机结合,使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实施信贷产品推出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的信贷产品,置换高度集中于某些行业的贷款。促进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信贷产品的逐步退出。
三、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讲究的策略
实施信贷退出涉及银行经营的多个方面。退出成效直接影响自身较长一段时期的信贷工作乃至整个经营。如果实施信贷退出一律采取立即清户收贷的方式,可能迫使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在立足“退”的前提下,必须讲究策略。
1.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将风险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超前提供给管理者和操作者,有利于把握最佳时机,增强退出的主动性。
2.落实信贷退出预案。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对辖内贷款逐户进行分析、分类鉴定的基础上,制定预见性退出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一户一策,责任到人。
3.遵循梯次退出原则。一个企业往往有多笔贷款,你下笔不贷,他这笔就可能赖账,造成坏账。基层行应掌握客户心理,对信贷退出事宜要严格保密,要在落实抵押担保的前提下保持一定时期的收贷缓冲期,实行逐步退出。
4.加大产品替代力度。鉴于退出类客户可通过办理贸易融资业务逐步降低风险,且不影响所在行当期经营效益,应加大贸易融资业务对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力度。
- 上一篇:副书记在电网建设部署会讲话
- 下一篇:区乡安全生产工作考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