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下商行信贷遇到的问题
时间:2022-03-12 04:48:00
导语:信息不对称下商行信贷遇到的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使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等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商业银行在新的形势下健康发展。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通常将在博弈中不拥有私有信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参与人称为委托人,将在博弈中拥有私有信息。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参与人称为人,由于委托人即想获得某种福利,但又不想自己去做,或者不适合自己做,或者自己不会做,而是让人帮助自己去做,那么就产生了委托——关系。在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作为委托人,处于私有信息缺失者的地位,面临着贷款回收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借款人作为人处于私有信息拥有者的地位。为了个体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向商业银行传递一些有利于借贷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于借贷的信息,使商业银行很难验明借款人的实际行为是否合理。不能做出科学判断。引发各种问题.总结起来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
由于借款人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逆向选择现象。在商业银行与借款人的博弈中。借款人始终处于私有信息的占有者地位,商业银行始终处于私有信息的缺失者地位。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只能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该平均值使经营情况好。财务状况优良、信用程度高的优良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而经营情况一般,财务状况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劣质借款人却觉得贷款利率低。这样就致使商业银行与优良借款人之间很难就贷款价格、贷款方式等条件达成一致意见,优良借款人要么以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成本办理贷款,承担一部分本该由劣质借款人承担的贷款成本。要么认为贷款成本高,不向商业银行贷款。而劣质借款人始终认为在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成本低于自己的机会成本,因此千方百计的寻求贷款,从而出现劣质借款人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逐渐驱逐优质借款人的现象,加大了优质借款人融资的成本,使优质借款人融资较难。由于目前我国实行浮动利率政策,未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信贷资金的价格不能完全由交易双方——商业银行、借款人决定。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可能还会高于社会平均值,因此我国劣质借款人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逐渐驱逐优质借款人的现象更加严重。
二、产生不良贷款
贷款发放后。信贷资金纳入借款人资金循环,借款人对于自身资金的运营情况充分掌握,但商业银行很难掌握借款人资金运营情况。有的借款人为逃避商业银行监管随意篡改会计报表。提供对自己有利的项目论证和数据,有些甚至提供虚假的材料和虚假证明,有些借款人随意更改贷款用途,将流动资金投放于固定资产投资,将建设资金贷款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或将贷款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而商业银行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并不参与资金的使用。不知道借款人使用资金的风险概率,且由于借款人部分利益损失的风险已随着贷款转嫁给商业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借款人偏好将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中,从而出现投资失误。欠贷、赖贷、逃贷现象,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
三、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内控的难度
商业银行与信贷员之间作为一种“委托——”的关系,商业银行与信贷人员之间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问题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有两种:第一种是“腐败”。主要发生在前几年,许多信贷人员凭借手中审批贷款的权利,与借款者相勾结,获取了大量的灰色收入。但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国有专业商业银行在商业化转轨期间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他们对由此产生的不良贷款基本上不承担责任:第二种是“偷懒”,主要发生在近几年,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均建立起了“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审贷分离制、第一责任人制、分级审批制等信贷内部责任和制约机制,但相应的激励机制却没有配套,信贷人员的个人报酬没有与绩效挂钩从而未对其形成激励。因此信贷人员产生了“搭便车”、“偷懒”的现象,对企业未尽有效监督。使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愈加严重。
四、信贷风险防范制度体系的负效应开始显现
由于商业银行始终处于私有信息的缺失者地位,商业银行为防范信息不对称产生风险,建立“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分级审批制度,信贷风险防范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但上述制度由于存在传递环节较多,决策链条长,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无法保障等负效应,可能使得贷款风险变得不易控制,有时甚至加大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环节较多,各环节的审批人均承担一定责任。多人负责会使签批人降低审查力度;-是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借款人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
- 上一篇:农民工创业园创立情况汇报材料
- 下一篇:新时期抓好办公室行政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