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时间:2022-02-01 04:49:00
导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好的信贷管理制度也需要能完全、彻底的执行,才会有好的效果,要将风险控制贯穿到整个环节,尽量实现源头控制风险。
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在贷款的调查、审查、贷后检查方面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普遍表现出“三查”制度执行不力,重贷前调查,轻贷后跟踪,信贷风险预警工作不到位。没有将风险覆盖到整个信贷资产的运作过程中。通常信贷人员较重视贷前调查,能够按要求调查客户经营情况,撰写客户评价报告;但贷后的管理、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深入,对客户的经营信息了解滞后、不完整,以至于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贻误最佳收贷时机,这也是当前不良贷款的产生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信贷档案制度,健全信贷管理“三查”制度,加强信贷基础管理与风险预警工作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一是推出关于信贷档案管理及贷款“三查”制度方面的规定、办法,尽快出台贷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该包括全面而详细的内容、科学的调查方式和资料的核实手段、检查频率等。二是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工作,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培育全员、全过程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文化。控制风险已成为银行全体人员的工作,而非仅是高级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从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到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都牢固地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与风险管理一体化,从源头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各商业银行均有自己的贷款责任制,但责任追究制度只在出现特大情况、超出长官控制范围时才会有所体现,大多数时期责任追究都有很大的弹性,使得责任追究制度执行不力成为人人皆知的潜规则,也使得责任追究这把利剑失去了锋锐和丧失了它的威慑作用。在商业银行过去的内部管理中,专职审贷部门缺乏管理的约束,人浮于事、内部控制能力薄弱。从已有的制度看,普遍缺乏对基层信贷员的审计要求,尤其缺乏对决策者的管理和监督。离任审计多是流于形式,对违规、违纪者的处理也只是避重就轻,隔靴挠痒。这种对违规、违纪者的纵容,使违规者产生一种“侥幸”心理,粗放经营、违规经营的惯性作用短期内难以消除。各商业银行应推行信贷工作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决策者的日常考核制度,将对领导的管理和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贷款质量问题上,在对有关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上,必须加大力度。对信贷工作的各个环节推行责任制,如调查评估责任制、审批放贷责任制、贷后管理责任制。要在对每笔贷款的风险做出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划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也依赖于信贷管理各个环节的明确分工和科学地设置信贷管理组织机构。
在机构设置上,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如“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基层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管理线路,未能真正做到“审贷分离”“评审分离”,以致风险管理受到分行管理层的不正当干预的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业务单元为主线的、更为专业化的垂直管理模式。首先.要通过人事和财务两条线的垂直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运作,减少地方政府和分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提高风险信息的畅达程度,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要实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基层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管理线路.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一级风险机构负贵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限及任职绩效进行审批考核。其次.要将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总行本部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逐步形成横向延展、纵向深入的扁平化矩阵模式。第三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总行本部设立专业化评估中心和审批中心,实行专职审批人和风险经理制度不仅要实现“评审分离”和“审贷分离”还要建立对审批人和风险经理的长期考核和监督机制。要将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权归集到风险管理部门,实现集中的专业评估和专职审批。在此基础上建立贷后管理中心,加强事后监督.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全行风险的统筹和集约化处理。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风险量化系统建设的步伐,弱化个人在整个审贷过程中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审贷方法仍主要依赖审贷经理的个人主观判断,有很强的个人偏好性,“长官意志色彩”较浓。风险评估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模型,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由于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工具,实际工作中在各种风险处罚的制度约束下,多数审贷人员在评审过程中选择的是风险回避,而不是去经营风险。
科技进步是推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这要求我国银行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业务处理数据控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其次是全面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再次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同时通过VaR,AMA等分析技术实现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数据整合与风险计量。最后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引入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软件,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组合分析和集成化管理。
第四,原粗放经营模式下的内部评价和考核体系导致了各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效益,在风险管理上没有实时反映风险量,给决策者提供风险管理战略提供依据,也就不能起到对风险总量进行控制的作用。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内在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内各商业银行目前的考核指标的设置仍体现在账面利润、收息率和逾期率等表面上的指标。作为被考核的基层行必须完成存款量、贷款量等任务指标,导致各基层行为完成任务追求短期效益,不注意流动性风险。具体体现为贷大、贷垄和贷款期限长。如中部某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前10名的贷款占总贷款的30%,且这10笔贷款额均超过了该银行注册资本的10%,使得风险集中度很高。
规模和速度是衡量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风险积聚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结果可能就是欲速则不达。建立在风险计量基础上的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逻辑关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就是以资本可增加额统领发展规划,促进业务结构的调整、优化.把风险资产控制在与可用经济资本相适应的范围内.实现资本总量对业务扩张的硬约束。
运用经济资本这一管理工具各商业银行可以从整体上计量、监控和掌握风险状况实施科学化的全面风险管理并最终取得竞争优势。按照国际标准定义,风险程度可以表示为特定敞口或资产在一定概率条件下的最大非预期损失。当汇总后的非预期损失接近或超过相应的经济资本总量时,表明实际风险水平正在超出银行的可承受能力,这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可及时采取措施一方面通过适当途径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收缩和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以保证银行战略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第五,重视全面、专业的信贷人才培养,优化信贷队伍建设,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中。
信贷人才培养和信贷队伍建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线信贷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二是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各商业银行应帮助信贷从业人员提升价值,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将教育培训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他们不仅培训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团队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提高信贷人员自我管理及识别风险的能力。建立以信贷员为核心的风险早期发现机制,一个信贷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以及主观能性发挥与否都将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密切信贷员与客户的关系管理,增强信贷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使信贷员与银行结成命运的共同体,实现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控制。
目前各商业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包括信贷审查、审批人员)普遍缺乏对信贷企业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特点的了解,经常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信贷企业,不是放过了风险就是矫枉过正失去了发展机会。同时信贷审批人员变动较大也导致资产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风险管理人才极为短缺,给做好信贷风险管理上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风险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要将培训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全流程互相配合,多渠道加强风险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对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紧缺人才,要解决好引进、利用的关系,除依托现有存量人力资源并努力搞好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和采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和培养之外,对专业人员还要进行国家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上具,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组织和个人都应时刻关注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形成防范风险的屏障,率先实现由感性、经验型、操作型的风险管理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风险管理的转变。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治久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内银行业在加强内控建设的同时,要建设自己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建立符合我们国家现有经济形态、信用体系、民族文化和经济群体偏好的动态风险数据库,笔者的一点思考希望能为这个过程添加一砖片瓦。
【参考文献】
[1]赵志宏、袁平: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摘要】信贷风险是银行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我国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控制责任追究垂直管理风险量化经济资本风险理念
- 上一篇:教育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讲话
- 下一篇:小额信贷监管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