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论文
时间:2022-04-16 06:18:00
导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下,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容迟缓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水平、合理调整商业银行的区位发展战略、灵活选择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形式、以国际惯例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
一、理论基础
银行国际化经营,指金融企业以一国为基地,跨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一种活动。从动态考察是指银行业向全球金融一体化方向渐进发展的过程。
在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上,理论似乎明显滞后于实践的进展。国外学者的研究虽各有侧重,方法各异,但这些研究总体上可以用一个模型来概括。假定:(1)银行和厂商一样,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2)银行占有的生产要素有限;(3)金融市场由国内和海外两部分组成;(4)金融市场的类型是非自由竞争的。
这其中,NR=净利润,n=i+j,i为本国,j为外国,j=1,2,3…n,r=平均贴现率,t=时间,Q=产量,P=产品价格,PL=劳动力价格,PK=资金价格,L=劳动力数量,K=资金数量,T=税率,?兹=风险系数;?仔为其他成本和费用。
也即,当海外业务比国内业务存在超额利润(收入更高或成本更低)时,银行投资海外就更有利可图,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
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首先从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家银行相继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商业银行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单靠一家商业银行垄断性的国际化是不行的,必须向商业银行的全面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在国际银行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会给外汇专业银行带来压力挑战,但也会促进和加速我国银行向市场化的转变。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要求商业银行国际化加快进程。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结算、外贸信贷、担保、外汇买卖、套期保值、互换交易、风险规避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出口产品售汇等业务提供广泛的服务。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和方式增多。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方式增多,迫切需要银行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有些外资银行虽已进入我国,但毕竟立脚未稳,还不能同国内银行相比,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尽快发展国际业务,提供有关外币兑换、国际结算、汇兑、外汇贷款、本币配套贷款、咨询等多种业务,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的背景下,要求我国的银行应紧紧地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西方商业银行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十几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它们通过在海外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利用关系,形成了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在国际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西方国家的全球化战略主要方式是跨国并购和兼并。与传统的新建银行方式相比,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投资在战略上有更大的优势,它具有资产更加迅速扩大的特点,能使金融资源和资产迅速积累,银行规模迅速扩大,风险也得以迅速发散开来。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金融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被普遍认为是金融国际化的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有力地带动了金融服务在地理、疆界上的延伸。跨国公司、跨国投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扩张,加速了西方国家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商业银行的特点主要有:业务全球化、经营网络化、规则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与不足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国有专业银行经营规模大,资本雄厚,一些银行已跻身于世界大银行之列。近年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该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表中,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元,海外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7%以上。以上数字足以说明,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实力。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逐渐覆盖全球。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均已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逾千家境外行和境外分支机构。我国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在改革外汇管理办法上,实行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我们积极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强。培养出一批可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一展雄才的企业家。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举办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到国外开展金融活动,已培养出一批可以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家和科技专家。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力争提升综合实力,勇于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2.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比我国银行先进。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已有5~10年的运行历史。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目前,国内许多新兴银行正在全面更新其核心业务系统,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我国银行尽管自1994年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久,经验比较缺乏,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落实。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是决定银行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论资排辈、官僚主义等弊端,从业人员总体上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等比较淡薄,造成了银行一方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另一方面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银行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或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及银行经营机制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变,银行缺少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尚不到位,银行的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等。我国银行竞争力不强,无疑是银行业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水平
业务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业务的国际化拓展不仅要在广度上扩大业务范围并取得范围经济,而且应在某个或某几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取得一定的发展深度。
1.优化银行的国际业务
国内分支机构国际业务的开展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第一,应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整贷款投向和结构,优先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生产及外贸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支持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出口创汇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第二,要拓宽国际业务范围,实现国际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国际业务(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国际信贷、国际清算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项目融资、财务咨询等新业务。第三,要拓宽筹资渠道,实现银行筹资国际化。要在人民币存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外币存款业务,同时在国外发行金融债券或股票,多渠道筹集资金。第四,注意与国外商业银行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相互代办业务,间接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2.拓展海外机构新型业务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刚刚进入海外新的目标市场,还是海外分支机构已在东道国市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都必须注意在不断巩固各种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银行业务。要拓展新型业务,必须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技术和金融服务,制定落实金融创新政策,建立金融创新的成果评价机制和保护机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与国际金融的接轨,把握住国际银行发展的脉搏。
(二)合理调整商业银行的区位发展战略
对于区位发展战略的设计。所谓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为重点,其中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理制度、是否国际金融中心、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社会政治稳定性等。银行的国际化首先是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此区位发展战略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整体布局战略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是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是独联体、中东、非洲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者地区。这些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应该选择其国内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时候。第四步是建立遍布全世界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将中国的商业银行全面推向国际市场。
(三)灵活选择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形式
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可以有行、代表处、分行、附属机构、联营银行等多种组织形式。但不同组织形式在法定投资额、业务控制权、业务灵活性、人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适用的环境、发挥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扩张时,应该充分考虑下列因素:东道国的法律规章制度;经济发展政策和开放性、稳定性、连续性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健全性、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分支机构要在东道国开展业务的性质(如从事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则需建立分行附属机构等;从事向总行或母行的客户在国外的子公司提供咨询及信息资料等服务性业务,则建立行或代表处即可);银行的全球战略目标(在全球战略重点区域要设立分行、附属机构等职能完善的高层次的分支机构,而一般地区则只需设立联营机构、代表处和行)。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是否对分支机构拥有控制权尤为重要。中国银行作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大银行,在海外设立的每一个分支机构都为其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在选择分支机构组织形式时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处和分行为主要形式,多数股权控制的附属机构为补充的战略。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应先采取以多数控股权控制的附属机构、独资的代表处、合资的联营银行为主,分行为辅的渗透战略。在我国跨国公司密集分布但国有商业银行不十分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应先设立代表处或采用参股形式成立联营银行作为先遣,等到熟悉当地经营环境,稳定市场份额后,可实行控股或新设分行。
(四)以国际惯例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参照国际惯例,全面加强经营管理。要提高资本的充足率,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和资本的自我积累。发行中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实施资产证券化,剥离不良资产,降低风险资产。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变现能力强的证券,不但可以降低风险,降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而且可以获取服务费收入,增加银行的利润,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剥离不良资产并且最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商业银行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手段。
转变境外机构的管理理念。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尽快地转变总部对海外机关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主动掌握国际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
加快国有银行的电子化建设,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银行营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进步。业务处理的电子化、程序化,创造了交易、储存、提款、清算、监控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效率。
人才市场化。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世界金融业的诸多发展变化,向我国金融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成为当今一流的金融家,必须具备与十年前的金融家大为不同的气质和知识。伦敦《金融时报》一份关于世界银行业的调查指出,银行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把自己从传统的存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中介角色转变为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金融工程师“。当前,大力培养我国合格的金融人才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军.试论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和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1995,(12).
[2]雷春.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7,(1).
[3]张邯玥,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2).
[4]蔡继森,陈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武汉金融,1994,(8).
[5]郑良芳.我国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战略研究[J].新金融,2007,(2)
- 上一篇:上市银行投资者管理论文
- 下一篇:国商业银行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