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信贷破解企业融资困难

时间:2022-06-18 11:03:00

导语:关系型信贷破解企业融资困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系型信贷破解企业融资困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成长迅速,在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对外贸易、贡献财政税收、扩大就业门路、保持市场繁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8%,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每年出口创汇占60%,为社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①但是,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以及外部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扰和制约。融资难是一个长期普遍存在并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加凸显的、关乎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央行推出调升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背景下,②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大下降,对本来就很难贷到款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③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实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有就业增长”的重要基础。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不足的原因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名义渠道较多,即以经营者资本和内部集资为主的自筹资金、以股权和债权为主的直接融资、以民间借贷和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为主的政府资助等。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仍是依赖商业银行贷款。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不足,究其原因较多,如我国目前尚缺乏为中小企业担保的信用体系,缺乏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法律保障体系,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是基于“信息”的交易。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包括风险状况在内的有关信息了解较少,因而影响贷款人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商业银行不仅不易搜集其信息,而且对所获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甄别;二是有些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或有意识地隐瞒虚报信息,或只透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商业银行作出不正确贷款决策的可能性增大。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逆向选择,主要是指在贷款发放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应该正向选择,即商业银行应该将贷款发放给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但由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交易的风险成本,一般会按照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同一的贷款利率。这样,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因不愿接受或无力承担较高的利率而不贷;而那些高风险、低质量的企业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而借贷。于是,商业银行只得逆向选择高风险、低质量的借款企业放贷。[2]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信贷业务操作或涉及主体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给其他利益主体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

从商业银行方面讲,信贷员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或以牺牲国家、单位和客户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贪欲,以贷谋私;或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关系以追求自己业绩,以人情贷款,发放大量低效或无效贷款。从企业方面讲,借款人有意拖欠商业银行贷款,或不负责任地将所贷款项进行风险投资造成自身资不抵债,使商业银行贷款成为呆账死账,将直接造成商业银行资产损失,使商业银行效益受到巨大威胁。在上述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避免信贷风险,必然采取措施强化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约束条件。例如:惜贷,即商业银行在“三有一符”(即有放贷能力、有放贷对象、借款人有贷款需求、符合申请贷款条件)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发放贷款的一种经营方式。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及成本自主定价。商业银行若要与中小企业做到信息对称,则要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逐个进行风险度量,收集、整理、分析企业信息的成本费用必然很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贷款规模较小,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这使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是多年来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和难题。

三、关系型信贷是破解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国学者针对小企业信贷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要使商业银行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就必须想方设法理顺“银企关系”,并使银企之间信息能够对称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4]所谓“银企关系”,指的是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超出一般简单的、匿名的金融交易之外的一种联系。银企之间的关系状态与行为方式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与企业通过保持密切的联系来沟通信息,提高信贷效率,关系型信贷被普遍采用。

所谓关系型信贷并非指商业银行依据与企业“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等与法律相违背的人情关系进行放贷,而是指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与企业长期联系和多渠道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来进行信贷决策的贷款方式。[5]其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企业的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企业所在的社区、社团。若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则可以获得外部投资者难以获得的内部信息,从而更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准确评估企业质量,并以更低的成本对企业实行监督。当商业银行信贷建立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私有信息的生产活动来监控企业时,就形成了关系型信贷。关系型信贷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即商业银行拥有企业的业主专有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公众所无法获得的;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业主专有性信息是通过与同一客户的长期、或者多种金融服务交易而得到的;内部信息对于局外人自始至终具有机密性,仅仅为关系型信贷双方所特有。

四、关系型信贷的经济性

关系型信贷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贷款及其投资的竞争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1.竞争性从贷款竞争性角度来说,与单一银企关系相比,多重银企关系将削弱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谈判力量,限制商业银行事后榨取租金。[6]在其他公司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对关系持续的长短具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就某家既定公司而言,在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普遍会发展多种银企关系,并同其关系商业银行进行持续期较短的关系型信贷;其次,就关系型信贷这种信贷方式而言,企业通过频繁地营造新的关系来避免商业银行获得合约交易的垄断力量,从而形成对自身的威胁。

Petersen、Harhoff等也认为,商业银行业激烈的贷款竞争抑制了关系型信贷的发展,金融机构密集的大城市比小城镇和农村的关系型信贷要少。因此当存在多个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时,如果其中一家商业银行占先成为该企业的主要关系商业银行,那么其他商业银行与该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的激励就会降低,商业银行间的贷款竞争对关系型信贷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安全性从安全性角度来说,关系型借贷有利于银企之间信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10]首先,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关系型借贷解决了基本商业银行和多个商业银行竞争发放交易型贷款时容易出现的信息“搭便车”问题,这确保了基本商业银行可以跨期重复使用前期所获取的信息,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经济。其次,借款企业也愿意向基本商业银行披露大量其不会在金融市场上公开的重要信息,而无需顾虑会泄露给竞争对手。因为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排他性地独享这些私有信息而不会轻易向外散布,这使得银企之间能够实施更为有效的信息共享安排。如果企业中途转向其他贷款人,就要支付较高的信息转换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严格自律来维持现有的银企关系,这将降低商业银行的事后监控成本。

3.盈利性从盈利性角度来说,现实经济中显性的文字合约往往不完备,这使得企业希望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股东、雇员、债权人等)签订隐性长期合约。这种隐性长期合约将带来大量的事前收益。经验表明,关系型借贷合同一般没有交易型借贷合约的要求那么严格,因此,银企双方在受到不可预料的冲击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进行重新谈判或相机抉择,这便利了银企之间隐性长期合约的形成。由于这种隐性长期合约是建立在银企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因而可以较好地控制银企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并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信贷渠道和危机时候的流动性担保。

五、关系型信贷的优越性

关系型信贷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1.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信息对称并共同获利相对于交易型贷款来说,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关系型信贷拥有先天的信息优势,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关系型商业银行对本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逐渐熟悉,可以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有或只能通过高成本才拥有的信息,例如,借款人的人品、信誉、性格特征、家庭构成、家族历史、市场、产品、生活开销以及企业的有关决策和许多重要的、不公开的软信息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缺少合格财务信息和实物抵押而受到的信贷约束。在银企长期关系中,企业愿意泄露更多的信息,商业银行也有更强的投资于信息生产的激励。不仅可以解决初次信贷的问题,还可解决再信贷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资金保证,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借贷困难的问题。

2.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便捷地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关系型贷款不像交易型贷款那样依赖易获取、易量化、易验证的“硬信息”,他们在发放贷款上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予财务比率的权重较小,更注重通过获取“软信息”来印证客户财务指标,达到客户信息充分披露的目的。而获取软信息的具体执行者就是商业银行的客户区域土生土长的经理人,他们可以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来开展信贷工作。基层支行可以不专设审查岗,审查程序由信贷员和区域经理在调查和审批决策中完成,以减少流程环节,提高效率。没有繁复的客户等级评定及评估程序,区域经理可直接进行再调查,审批权限直接授予个人,实行区域经理负责制。关系型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理和信贷员对企业的专有信息与贷款决策权的匹配,决策可以快速便捷。

3.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关系型信贷要求在放贷时,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甄别与监督服务获取的信息,能够与在同一客户的多重交互中重复使用,从而使商业银行从信息的跨期再利用中获利。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使中小企业有动力向商业银行披露更多的信息,而商业银行基于充当长久的主要贷款人角色,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而不会透露这些信息。同时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由此减少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可以形成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隐性长期契约。这种特殊的契约能够增加价值:在契约里留下了更多的弹性和自由空间,就合同条款谈判比较容易;信贷合同的可扩充性可以更好地控制潜在的利益冲突,可以减轻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抵押;可以使合同条款跨期平滑,使短期无利的项目在长期变得有利可图;银企关系越深,维持时间越长,越有助于降低贷款成本。

4.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并规避风险关系型信贷使商业银行更容易监控中小企业的抵押资产,也可以通过长期合约条款平滑银企的跨期利益,给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都可以带来有效的价值。关系型信贷的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不易公开获得且难以量化、查证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进而部分地弥补了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而产生的信息缺口,有助于缓解信贷市场上的市场失效和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从而较为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困难。“软信息”还可以被使用并且能够带来信息租金,商业银行获得了金融市场上无法获取的私人信息,该种信息不可能通过某种转换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开信息,对商业银行而言,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信誉程度的了解逐渐加深,软信息比硬信息更能了解借款人的情况,更能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对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关系借款人的信息来事前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特征和实施压力,使借款人提前放弃那些坏的投资项目,企业的财务问题能够在早期发现和解决,避免了陷入成本高昂的破产程序,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

六、关系型信贷的可行性关系型信贷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的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的适应性。

1.经济环境的适应性从经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经济转轨阶段为关系型信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信息交流不是很顺畅,无法充分地以“硬信息”提供项目的赢利性和风险评估,只能利用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业家的素质、品格、信誉和专业技能等,这些均不能数码化和明文化,只能以意会知识的形式存在。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转轨阶段只能通过长期交易和组织内部收集到“软信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帮助商业银行较准确把握信贷可行性,这恰恰是关系型信贷的独特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关系型信贷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并发展关系型信贷存在广阔的空间。

2.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从金融体系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商业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关系型信贷发展的沃土。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这种银企关系对应的信贷模式就是关系型信贷。我国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独立支撑金融体系,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较高,大量资金流向商业银行,致使商业银行以绝对优势成为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我国从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政府的权利让利,其财政实力不断削弱。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选择了“金融支持”:通过向金融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之获得特许权价值;政府采取市场准入等措施限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维持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由此可见,我国的这种金融体系为关系型信贷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从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中国“关系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关系型信贷。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为关系型信贷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现时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以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沿着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向外延伸,通过现有的关系可以建立新关系,不断把别人纳入自己的社交网络,形成网内人员一致默认、一起遵守的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规范。通过关系型信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系型信贷的实质恰恰就是一种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准市场交易,中国传统的“关系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促进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型信贷的发展。

4.国家政策的适应性从国家政策的适应性方面说,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小企业关系型信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中国小企业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小而弱”的一面,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要素资源制约日益趋紧,信贷不畅依然是制约我国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促进小企业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继出台,中国银监会还针对小企业信贷问题颁布了《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这些都为我国小企业发展关系型信贷提供了政策支持,已经有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在解决小企业贷款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七、结语

关系型信贷植根于中小企业的土壤当中,是解决中小企业外源性信贷不足的有效途径。然而关系型信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博弈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通过长期的互动交易,才能使得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有动力建立起这样一种信贷模式。作为一种还在不断完善中的制度安排,关系型信贷也有其软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预算软约束。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商业银行在强制中小企业执行贷款合约时难以采取强硬的态度。特别是当中小企业状况恶化时,向商业银行要求更多的贷款来避免破产,而商业银行期望收回先前的贷款会不得不向企业发放新的贷款。二是信息锁定问题。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形成对借款企业信息的垄断,企业又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在金融市场信贷,因此被锁定在原有的贷款商业银行。三是缺少竞争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寻求新关系商业银行可能会有更高的成本,使得在的借贷中缺少竞争者,因而要求更高的利率,这将会削弱关系型信贷对企业的激励作用,降低了贷款的吸引。为此,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甚至不断加剧的现实背景,国家货币紧缩政策仍可能持续,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的预期依旧存在,亟需充分发挥关系型信贷的优势,以制度完善规避其软肋,进而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