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绩评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时间:2022-10-04 09:20:12
导语:信贷业绩评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银行绿色信贷绩效管理,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近日召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央行正在牵头制定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央行制定并下发《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在当前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的背景下,有利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供给意愿和能力,优化绿色资产配置,增强绿色金融的创新动力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方案》集中体现出三个亮点:一是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由内部评价转变为外部评价,评价频率也由一年一次改为每季度一次,并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纳入MPA考核,据此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激励或约束,体现了监管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原则,有利于强化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合规性,以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指标考虑横向基准和纵向基准,主要采用比重、增速等结构性指标,并根据条件变化酌情调整指标权重,体现了指标设置科学性、合理性和动态性的原则,有利于提高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银行绿色信贷绩效的横向可比性,以及不同发展阶段银行绿色信贷的纵向可比性;三是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分类分层,人民银行负责24家主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据本方案及时制定符合辖区实际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充分考虑不同银行的实际情况,与MPA分类考核的原则保持一致,央行后续或将针对不同类型银行分别出台绿色信贷绩效评价考核标准。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手段支持有节能环保效益的项目,并限制有负面环境外部效应项目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节能环保的产业、企业。绿色信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制造端的贷款;二是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的贷款。
信贷政策与环保的关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银行信贷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引导、约束和杠杆的功能。早在1995年,人民银行就《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要把支持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污染的防治作为银行贷款的考虑的因素之一”;2007年7月,原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原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首次明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标志着绿色信贷正式被列为行业贷款通则。2012年2月,原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3月,原银监会《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产业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2015年1月,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能效信贷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原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能效信贷指引》;2016年8月,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原环保部、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同时,关于绿色信贷的统计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原银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绿色信贷统计、报送和评价的政策文件。以2014年6月原银监会印发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的通知》为标志,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年度的内部评价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制定了本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和具体举措。比如工商银行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本行绿色信贷的内涵、工作目标与原则以及实施要点,提出了今后全行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的方向与工作要求,实现了绿色信贷管理对整个信贷流程的全覆盖;兴业银行2008年在国内首次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开展首批排污权抵押贷款和碳资产质押贷款,建成首个基于银行系统的碳交易开户系统,首发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绿色金融债;浦发银行推出《绿创未来-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形成了目前业内最全的、覆盖低碳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恒丰银行专门制定了《恒丰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建立绿色金融授信业务审批的绿色通道,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在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巨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绿色信贷余额从2013年末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日益凸显,同时,绿色信贷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在绿色信贷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呈现出评价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合规、政策套利等问题,给绿色信贷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较大制约。
绿色信贷未来的重点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未来还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明确绿色金融项目的界定标准,由央行、发改委和银保监会统一绿色金融项目的认定标准,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和投资对绿色项目的识别成本,鼓励和引导其投资绿色金融产品。同时,提升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指标在MPA考核中的地位和考核权重,《方案》明确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中考核,未来可考虑将绿色金融指标单独列为一类进行考核。第二,理顺资源环境定价机制,实现资源环境的科学合理定价,对绿色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提高绿色项目的收益率。三是推进绿色指数发展创新,作为对“绿色”进行界定的主要载体,绿色指数可以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绿色投资的业绩基准和产品标的。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这是开发绿色指数的前提和基础。可参考国际较为成熟的披露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股票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开发绿色指数的关键。建立绿色股票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评价标准,构建绿色股票库,引导投资者投资相关绿色企业和股票;建立健全绿色股票指数体系,重点发展系列指数和特色指数,比如节能环保产业、碳市场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境内资产管理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绿色股票指数投资产品。第四,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绿色信用体系,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执法督察,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性。此外,还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的政策统筹与协同,完善财政、税收等绿色金融配套扶持政策,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政策执行中的分工。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应提升绿色金融的战略认知,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对绿色项目实施差异化授信和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经营机构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根据绿色项目的特点,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建立客户分层体系,提高风险定价水平。此外,还要加强风险防控。加强与第三方评级评估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对企业和项目进行资质审核和资产评估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建立匹配绿色项目的风险控制模型,以及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本土情况的绿色信贷专业团队。
作者:吴琦
- 上一篇:财务报表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 下一篇:贫困地区消费信贷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