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体系特征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时间:2022-04-09 10:06:36
导语:论银行体系特征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构成特征与货币传导效率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通过考察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特征,进而分析这一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中,存款一直占据主要部分,1992年以来各年都占到各项资金来源的8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达到90%以上。而根据美联储的年度报告统计数据计算,2011年美国6384家已投保商业银行(insuredcommercialbanks)的总负债中,存款只占到50%。除存款外,我国金融机构其它资金来源的比重很低,发行金融债券的比重各个年份都在5%以下,2008年以来更是逐年下降,至2011年仅占1.1%,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则根本微不足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各项负债之间缺乏替代性,因此,当央行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紧缩银根时,银行缺乏能够替代存款的资金来源,从而不得不缩减资产,尤其是减少贷款,从这方面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调控能力应该是很强的。在资金运用方面,贷款在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虽然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旧是最主要的资产,其占比远高于其它资产。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有价证券和其它投资在我国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至2000年开始突破10%,达到14.5%,以后各年均保持在稍高于10%的水平。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根据美联储年度公报的统计数据计算,2011年美国6384家已投保商业银行(insuredcommercialbanks)的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25.4%,其中国库券和美联储机构证券占4.04%,其它证券投资占21.36%。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也较为单一,缺乏对贷款的替代性资产。当面临货币紧缩时,银行很难象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那样出售有价证券或回收短期投资满足贷款资金的需求。而当货币扩张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商业银行也很难通过购入证券来分摊贷款的比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显著的。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与货币传导效率
中国的银行业是典型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这是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和我国金融体制当前的转型特征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银行业体系经历了由“大一统”到专业银行,再由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转型历程。但尽管如此,我国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垄断竞争型银行业市场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到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一半左右,远远高于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虽然这一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整个银行业体系的半壁江山。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位列资产规模第二位,并且近年来资产规模在不断成长,而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2005年以后发展迅速,近年来其资产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两类银行可以说是我国银行业的生力军,基本代表了我国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政策性银行是我国比较特殊的一个银行类型,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专业性银行特点、有重点的为一些国家重要行业提供信贷资金的同时,也开始向商业银行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向转型,其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的比例基本保持在8%左右。除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之外,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占的比例很小,其中,外资银行总资产仅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格局,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对银行和市场的绝对控制,而这种国家所有制和垄断的紧密结合造成了我国银行业服务效率的低下。由于大部分信贷资源仅掌握在少数几家银行手中,在共同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动时,各个银行的贷款决策往往趋于雷同而缺乏多样性,这就进一步产生了银行的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我们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流向按照不同的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两个纬度来划分,大致地考察一下我国银行机构的信贷配给问题。表2显示了至2010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流向分布。可以看出,大部分信贷资金都流向了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对国有大企业的贷款无论是年末余额还是年度增加额都远远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如果说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额度高于小企业是银行出于借款款风险和企业还贷能力的考虑,那么大量信贷资金流向国有控股企业则是明显的信贷所有制歧视或者说是对其它性质企业的信贷配给。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国有控股性质的企业所获的的贷款都远高于私人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以及其它性质的企业,这在大企业中表现最甚。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私人控股的大型企业,它们所得到的信贷资金甚至还远低于国有控股的小型企业。这种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的“恐民”心理犹在,尤其是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收缩信贷的对象,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配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果,尤其是在银根紧缩时,信贷配给的存在往往会使得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更加明显。表22010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境内企业贷款流向分布单位:亿元注:本表金融机构包含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不含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村镇银行。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本文的分析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仍有相当的困难,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也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从而很难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满足贷款资金的需求,由于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商业银行也很难通过购入有价证券来分摊贷款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货币政策的变动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银行贷款的变动。因此,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最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本文作者:单国俊工作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上一篇:银行表外信贷类风险及监管建议
- 下一篇:当前企业信贷约束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