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革新与经济结构变化

时间:2022-09-01 03:22:20

导语:信贷革新与经济结构变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贷革新与经济结构变化

近年来,中部地区一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出现萎缩,陷入了“乡镇企业贷款收不回,农户贷款放不出,民营企业贷款不能放”的尴尬境地,增量存贷比严重偏低,生存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我们对中部地区一个县级市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查,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引起农村资金潜在需求变化,进而影响农村信贷需求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推动信贷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一、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乡镇企业日薄西山,改制后形成的产权明晰的民营(含私营)企业却蒸蒸日上。部分乡镇企业在由企业主买断或进行股份制改造后,治理结构重新构造,由于资金得到保障,业务得以迅速发展。

(二)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和多种养殖逐渐发达。调查的资料显示了两个趋势:一是农民的非农收入增加,占农户收入的份额达到61%。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农业收入中,非粮食种植收入增加,占到了农业收入的30%。

(三)农田成为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农业经济出现规模化经营倾向。大部分农民社会大保险参与程度低,除车辆和房屋投保外,养老、医疗和预防灾害主要靠家庭保障,农田已成为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农田有集中经营的趋向,由于传统型农民收入低,大量劳动力外出或迁入城市。据调查,80%的男性劳动力有外出打工的经历,60%的一次超过半年,且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必要劳动时间大幅度减少,农业劳动力有进一步分流的倾向,与此相应,农田开始出现转让、出租等现象。

(四)机械化农具配置数量增加。平均约20亩至50亩耕地为一单位,一般由某一户购买农机,在农忙季节承包若干农户的机械化作业,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回收农机投资,取得一部分收益。或者以货币资金将不同的农活承包给不同的劳作者,如秋收一般为40-60元一亩,这已经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的初始形式。

(五)产业区域化开始形成。相当多的地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产业,如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养殖、开辟农村专业性市场等。但从总体上讲,农村的各种相同类型的经济体和上下游产业之间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松散的层次。农村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家庭,目前家庭之间的联合还处于一个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水平,经济型的联合形式还不多,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六)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农民吃、穿等最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一般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35%,家用电器中的彩电、音响,交通工具中的摩托车开始大量进入农村家庭,持有量分别达到了47%,23%和31%。

二、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日新月异相比较,农村信贷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主动求变的能力不足

(一)农村信贷结构不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结构。近年来,农村信贷逐步转向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小额农贷又以教育贷款和季节性周转为主,主要还是带有扶贫性质的。小额农贷的作用是能够密切与社员的联系,解决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小额资金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规模化和工业化,从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上来讲小额农贷并不是主要需求。信贷以小额农贷为主,对金融机构而言,其不利的方面有:其一,需求总量小,信贷资金难以得到充分运用;其二,管理分散,操作成本高;其三,发生量大,凭证费、人工费大量耗费,收益成本比基本为1;其四,由于投放量小,以小额农贷为主来促进资产质量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实际上,产权清晰、行政干预少、内部控制严格的乡镇企业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民营企业同城市企业一样具有合格的贷款资格,而且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产品提供加工增值的机会。虽然农村信贷一直默许一定的漏损率,但并不属于政策性业务范畴,以扶贫性质的小额农贷为主,而无视民营企业等农村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信贷发展战略无疑已经受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挑战。

(二)农村信贷方式不适应农村信贷市场。目前的农村信贷中,信用贷款比较少,担保贷款中又以质押贷款为主。从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只要管理得好,信用贷款也是优良贷款。在质押贷款额不能高于存单面额80%的情况下,如果以此项信贷业务为主,则:其一,贷款需要者不一定局限于有存款者,供需不对称必将形成市场空隙;其二,贷款额度不一定局限于存款者即时持有的存款额;其三,由于供大于需,从总体上来说,是对农村资金的抽逃,使农村资金市场进一步处于弱势的地位;其四,不符合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由于受比例限制,基本不能依靠外部资金扩大生产,农民资金积累更加缓慢,不能强化农村规模化生产的资本基础。

(三)农村信贷投入方向不适应农村经济的要求。现在的农村信贷资金投入还有一些不足:一是在客户选择上,迫于不良资产过高的压力,大部分金融机构有向企业放贷不如向个人放贷,以个人对债务的无限责任取代企业对债务的有限责任的倾向。目前县级人民银行贷款卡大部分领取者为个人,也是金融机构这种倾向的表现。但这样显然压制了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意愿,也就妨碍了企业的成长,这也是中小企业账面上贷款额减少的真正原因。二是在投入方向的选择上,重农业轻非农产业,农业中信贷投入集中在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生产领域中又集中在周转领域,对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领域基本上找不到信贷资金的身影,一些年久失修的中小型水利设施主要依靠农村乡村集体货币资金投入和农民个人以工代资投入。

(四)农村信贷内部控制影响了农村信贷服务。近年来,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逐渐完善,严格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成为防止信贷腐败的一个重要措施。信贷控制严格,是指内部控制的严格,而不是指信贷服务严格限制对象。但现在对信贷人员的限制实际上却演变成了对信贷对象的限制,有的信贷人员畏贷心理严重,以过分严格信贷对象的资格来减少投入,从而达到减少责任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信贷人员的效益考核没有量化或者是考核力度不大。由于信贷投入积极性降低,也就无法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更谈不上主动开发农村信贷市场。

(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后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第一,合作制改革不到位。近年来按合作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但主要的做法仅仅在于增加一点资本金,建立“三会”的制度,实际上的运作却还是原来的模式,最高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决策机构与经营机构权责不清,监督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股东会和监事会对信贷人员的控制力基本上等于零。第二,没有把握好“三农”的内在联系。“三农”中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主要是要加强与农民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与农业的联系。信贷依然以农业为基本出发点,是对坚持“三农”的一种误解。第三,没有建立大范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发展不够,一方面,一些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投入的项目就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单个信用社的创新能力有限,信贷产品创新推广能力不强。

(六)信贷管理中存量盘而不活,新增投入逐年降低。由于过去信贷管理偏松,目前有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百元贷款收息率甚至不到1%,因此大部分信用社把盘活存量当作信贷工作的中心内容,而忽视了信贷增量的有效投入。另一方面,由于畏惧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信贷投入量日渐减少,信贷业务的现状是存量盘不活,增量上不去,盈利能力降低,呆账贷款不能消化,信贷业务逐渐萎缩。

三、农村信贷创新就是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信贷资源的结构和配置方式

(一)加快体制改革,为信贷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行了多年,但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由于产权主体缺位和行业管理脱节,信贷操作流程的控制流于形式。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在于要加强与农民的联系,当前最主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从上到下的信贷管理机制和从下到上的信贷监督机制。具体来说,一是把社员代表大会作为信用社发展信贷业务的咨询机构;二是尽快成立县级以上各级联社,以提升信贷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社区间资金流动市场,提高社区间的资金运用效率,拓展信贷市场;四是当前人民银行要指导和监督“三会”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五是地市级以上管理机构要成立专门的信贷创新部门和市场调查部门;六是基层信用社要建立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先知农才能支农;七是要与农村经济组织建立密切的定期联系制度;八是要与乡级政府联合整治信用环境。

(二)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一是今后要在信用社与联社,以及各级联社之间建立信贷人员流动制度,为有创新能力的信贷人员发挥自身才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二是对不良贷款要推行风险收贷制度,可以采取向信贷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对收贷任务实行费用包干,收回有奖的办法,加强回收不良贷款的考核;三是要对新放贷款额也全面实行量化考核,绩效挂钩,凡达不到规定的新增贷款额或者新增贷款本息不能按时收回的,按比例扣发工资奖金;四是对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浮动,并将浮动权利下放给信贷人员,由其根据贷款对象灵活掌握,信用社只对信贷人员的资产质量和创造的纯利润进行考核,并奖惩兑现;五是要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对信贷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实行执证上岗制度,要把对信贷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考核作为出效益的大事来抓。

(三)优化信贷结构,控制信贷风险。(1)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加强新增贷款的盈利能力来消化历史包袱。一方面要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企业发展,盘活存量,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中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逐步稀释不良贷款率,对由于行政干预和国家政策造成的不良贷款,也应该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负起责任来。(2)优化不良贷款内部结构,以落实担保手续和债务人来减少两呆贷款。在保证金融债权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企业间兼并联合,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维护金融债权,从银企“双赢”向银企政“三赢”转变。(3)以发展多种担保贷款、完善贷款担保方式来提高担保贷款比例。一是从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担保源,如农村房产抵押、农田承包经营权抵押、自留山自留地经营权抵押、农产品抵押。农村土地占资产额的比重比较大,但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没有把这一部分列入资产总额,因为农田已成为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与农民生活密切度高,可以考虑把农村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分离出来,把农村土地列入法定抵押资产,并对《担保法》第三十七条有关内容进行修改。二是提供多种贷款保证方式,如亲属间联保、邻里农户联保、农户企业联保等,鼓励农户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三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设计新的担保方式,如农村房产开发贷款、农村消费信贷、农村教育贷款。四是完善贷款信息管理机制,如推行小额农户贷款卡、建立重要企业财务人事情况登记制度。(4)要充分利用接近农民,对农民资信能力比较清楚的有利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对小额的农户贷款提供广泛的信用贷款。

(四)创新农业贷款,提高非农产业贷款所占比重。要改变农业贷款以扶贫贷款、小额农贷为重点的信贷战略。一是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和种养多元化提供大力支持,如对大型农机具开展抵押贷款、承租回购业务等;对专业种养、当地支柱农业开展农产品抵押贷款;对商业性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对有还款来源的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水利商业性开发、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提供支持。二是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非农产业贷款比重,如对流通业经济组织提供商品抵押贷款,属于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可以提供季节性的封闭式贷款;对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发展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或对对口种养的农户提供由企业担保的铺底资金贷款、青苗贷款或幼苗贷款,属于产供销一条龙的可以提供一定额度的一次性授信;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工业,视规模和财务状况可以开展信用贷款、房产抵押贷款、产品抵押贷款、股权担保贷款、贴现、汇票承兑等多种信贷支持业务。

(五)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农村信贷既要从量上适应农村消费的需求,也要适应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一是健全消费信贷基础条件,如建立大额消费个人信贷档案,并扩大共享范围;二是加大对提升消费结构的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如对自来水、农村电网、农村通讯网、小城镇建设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对小城镇附近的水果蔬菜生产和流通提供信贷支持,对农村专业小商品市场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和经营户商品抵押贷款,对农村肉、乳、蛋养殖和加工业加大支持力度等;三是发展多种消费信贷方式,如对大宗耐用消费品免抵押提供分期付款贷款,发展教育贷款,提供房产抵押住宅建设贷款、装修贷款,为有大量剩余资金的农民提供理财服务,提供多种选择的投资组合,并开展委托贷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