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信贷革新思考

时间:2022-09-01 10:52:52

导语:国内农业信贷革新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农业信贷革新思考

1目前我国农业信贷的现状

中国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无法合理流到农村,满足不了农村需求。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向农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一些民间的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营运需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在目前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分工制度下,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资金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发展银行是间接与农户接触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主要是直接面向农户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它们主要是为弥补农户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缺口。但是根据最近一项对农村家庭的调查,只有16%的农户可以获得贷款,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农民不太愿意借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农户缺乏担保品(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以及获得贷款的交易费用太高。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许多地方的金融机构都关闭了,又没有建立新的金融机构补充。因此,农民还有一部分借款即通过非正规的渠道获得。

2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农户生产经营的瓶颈

我国由于农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在实践过程中却因为得不到信贷支持而错过较多的发展机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3年银行发放的农业短期贷款总计8412亿元人民币,仅占金融部门短期贷款业务的10%。有些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地区,在农产品滞销或卖价较低的年份,收入不能支付再生产的各项费用情况下,也不能得到及时的信贷支持,造成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以及扩大生产规模受阻的现象时有发生,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瓶颈。

2.1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金融功能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从其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只不过是“国家粮食储备银行”或“收粮银行”。早期农业发展银行还承担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等生产性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功能,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但后期由于政策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经营空间逐步缩小,经营困难也更加突出。我国农业资金运用着力点是农副产品的购销调存,支持的是农业生产的流通,或者说是农业生产的末端,而非始点。这与农业生产的关键即农业生产力的高低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和结构协调是不一致的。

2.2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出于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大批机构已从乡村撤离进入城市,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1998年至今,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致使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趋势明显。由于基层金融机构收缩,网点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吸储上存方式使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00亿元。作为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化行为日益突出,出于追求效益的冲动,大规模压缩基层经营网点,而且,鉴于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资金回收期长,收益低而且风险大等具体特点,中国农业银行的资金投放已从以服务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举,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在现阶段,随着农业银行的业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拓展,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目前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使得它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大大弱化。

2.3农村信用社事实上已成为支农的主力军,但其也存在诸多矛盾。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受我国各个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一直没有成为真正的合作制,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虽然农村信用社通过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事实上成为支农的主力军,但杯水车薪,“一社”难支“三农”。

3对我国农业信贷创新发展的展望

3.1信贷品种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注入更多的农业信贷资金,农业信贷的新发展可体现在农业信贷品种的创新上———农产品抵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是美国农业信贷中的一种,它最先是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产品信贷公司提供的一种“无追索权贷款”,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其资金主要是提供贷款和支持补贴,包括向执行休耕计划的农场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具体做法为向农场主发放抵押贷款,抵押物为尚未收获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以按市场价出售农产品,还本付息;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以把农产品以目标价格交给信贷公司,不必再还本付息。这是用金融的形式为农场主提供价格补贴,实质上是属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范畴。然而在我国,随着农业政策的落实、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以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大范围内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以规模化、产业化和技术进步为重要依托,实现传统农业向一些特色农业转变,这必然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经营规模发生显著变化,也相应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农村大规模的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对营运资金的需求,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可考虑拨款设立政策性的农村信贷机构———农产品信贷公司,发行农产品抵押贷款,这是一种以预期收益为抵押的信贷品种,在我国的实践主要可以针对特色农业开展,因为与传统农业相比较其具有风险低,预期收益高的特点,贷款农户将尚未产生收益的农产品或养殖物无追索权的抵押给农产品信贷公司,到时可以根据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或者在市场上出售产品,以现金归还贷款和利息,收回农产品抵押权,或者留下贷款,把抵押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目前在我国是一种可行的融资手段。而且与现存的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将资金用于国家粮食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不和农户有直接的业务接触,而农产品信贷公司则着眼于基层农户开展信贷工作。

3.2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3.2.1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需发挥两项基本职能,除了为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收购和储备提供资金外,还应承担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弱质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贷款业务。赋予其引导和扶持国家亟需发展且宏观效益高于微观效益的弱质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融资职能。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社会目标优先,兼营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改造农业发展银行现有的经营机制。如上文所提到的设立农产品信贷公司直接服务于农户。

3.2.2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和引导商业性金融的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规定金融机构将其在县域范围内吸收的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3.2.3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多种组织形式,为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应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状况确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经济发达地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强,农村信用社可以在自愿原则下进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过渡。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差,则需要政府予以更多的扶持,可以继续发展和完善信用合作制,或实行股份合作制,或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主要经营政策性贷款。总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本着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农村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

3.2.4规范和完善邮政储蓄功能,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保证农业对资金的需求。由于邮政实行的是只存不贷的机制资金全部上存中国人民银行从而导致大量的农业资金外流。可以考虑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部门吸收的储蓄存款,主要用于购买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产品信贷公司)发行的金融证券,这样,既有利于农业发展银行筹资,又减少了农村资金外流。

3.2.5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允许创建农村民间银行,将农村游离资金纳入其中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可以依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吸收农村内部闲置资金,促使农村民间借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可以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适当宽松化,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农村合作基金会、轮流储蓄协会之类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存在,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