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村信贷创新的调研
时间:2022-09-01 10:03:19
导语:地方农村信贷创新的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无锡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经济多元化进程不断深入。随着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稳步推进,无锡市农村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县、区、乡镇纷纷建立体现各地优势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而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下降。2009年,无锡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3.6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1.86%。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向农村渗透,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农村土地集约化及城市化步伐加快。随着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稳步推进。为了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无锡市大力实施农村造林绿化工程,并在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实施面源污染治理和退耕还林还湖。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要求,2008年起实施了以土地整理改造为中心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还积极开展“两置换一转化”试点探索工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一批新兴农业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产业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全市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8.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2%。同时,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的农业经济“捆绑式”发展模式也逐渐兴起,2003年以来工商资本累计投入农业超过120亿元,华西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企业集团都对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兴未艾。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能人带动、农学联手、龙头带动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户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自觉选择。2010年6月末,无锡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82家,经营范围包括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畜禽、特种养殖等10多个门类100多个种养品种,在组织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无锡市信贷支持“三农”的基本情况
至2010年6月末,无锡市涉农贷款余额2335.38亿元,同比增长22.93%,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8.51%,继续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对纯农业的信贷支持约占到整个涉农贷款的20%左右,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是通过直接支持镇、村工业企业,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以工哺农”来扶持农业的发展。
(一)改进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农村金融专业机构。如农业银行无锡分行根据股份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三农信贷管理部,分别挂靠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信贷管理部,另外在风险管理部内设三农风险管理中心,在财务会计部内设三农财务管理中心,实行专业人员配备、专项计划资源、专门考核核算、专门风险报告路径的“三农事业部”制经营模式。二是保持和提升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如农业银行对江阴、宜兴支行充分、独立的小企业授信权和个人助业贷款权限,尽可能缩短信贷决策流程,扩大县域网点的信贷转授权,提高县域支行市场响应能力。宜兴农合行在基层网点所在的乡镇撤并后,仍然保留了10多个分理处,发挥贴近村级农户的服务优势。三是加强涉农信贷服务的考核。如宜兴农合行对基层网点出现贷款难投诉的,内部实施对基层网点的追究制,从机制上确保涉农金融服务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农村信贷支持重点
一是加快农村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做好做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业担保基金贷款等传统业务。同时,又推出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助学贷款以及个人经营贷款等,多层次多渠道满足农户贷款需求。上半年全市农户贷款余额86.27亿元,同比增长38.62%。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积极介入支持。如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做足粮油储备贷款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半年投放了良田整治、水环境治理、蔬菜基地等5个项目,金额8.77亿元。农业银行对惠山区农村“双置换”项目牵头组建了10亿元银团贷款,其中该行贷款8亿元;还对重点乡镇的市镇改造、供水建设等项目投放6亿元项目贷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如锡州农商行对唯琼生态、鸿山生态等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贷款余额5540万元。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资生产及流通企业,先后对中农新肥、太平洋化肥等近10家化肥生产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10亿元,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丰富农村信贷授信方式。农业银行根据农户信贷需求,量身定制了惠农卡产品,面对农村种养殖户、个体经营者或交通运输户发卡,授信起点5000元,最高5万元,可循环使用授信额度,目前发卡3万张,授信6213万元,市场反映良好。江阴农商行开办了暨阳卡银贷通业务,可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共发放银贷通982张,授信额度达7.39亿元,有效支持了农村小企业主和商户的经营。二是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方式。各金融机构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探索了多种抵押担保方式,推出了适合农户、涉农企业的信贷产品。如农业银行推出了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县域集体用地抵押贷款等新品种,较好地适应了县域的信贷市场。江阴农商行推出了以工保农的现代农业贷款,即由工业企业为农业贷款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由农商行向农业企业发放农业贷款的新产品。例如由阳光集团提供担保,江阴农商行向江苏阳光生态农林开发公司发放农业贷款,用于支持其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宜兴华丰农村小贷公司推出了“合作社+社员”“、公司+农户”等多种信贷产品。三是探索涉农信贷审贷新模式。锡州农商行、宜兴农合行已启动了“阳光信贷”业务流程,成立贷款评议小组,深入农村开展农户及中小企业有效贷款调查,确保贷款调查、手续、定价等阳光操作。宜兴华丰农村小贷公司聘请了农业技术顾问,对种植、畜牧、水产等审贷项目进行专业指导,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专业的审贷意见。
三、当前农村信贷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够规范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比较松散,没有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进行运作,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其经营范围多为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和流转,经营单一,市场价格波动对经营风险的影响较大。
(二)涉农信贷的贷款期限不尽合理
据调查,我市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期限大部分都在一年以内,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贷长用的问题。这就造成部分行业的涉农贷款期限与其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抵押物缺失影响涉农贷款投入
涉农企业大多租赁集体土地进行生产,在集体土地的流转还没有切实可行操作办法的情况下,我市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利用集体土地抵押贷款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而农村宅基地、集体林权、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服务及社会中介配套服务,而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抵押价值,涉农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
(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涉农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锡市在涉农贷款担保方面有一些尝试,如宜兴2006年由财政出资300万元,作为市农业贷款首期保证金,为涉农贷款提供担保,并制订了操作办法,最高担保额可达1200万元;江阴由财政出资,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成立的富民担保公司,服务于“三农”。但是上述的种种措施与大量的涉农信贷担保需求相比,显得杯水车薪;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太少;另外还存在审批时间长、收费高等问题。
四、加快农村信贷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1.引导商业银行向基层网点倾斜。要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营效率,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短、平、快”的特点。同时,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根据基层行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赋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主权,适当下放农村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贴现等业务的权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挂钩;针对农民贷款和涉农等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的特点,优化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适当降低管理重心,提高效率;要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使激励、约束机制适应“三农”特点。加强涉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提升“三农”服务专业性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针对农村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对农村地区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可尝试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支持“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经营效益好、产品有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掌握仓库货物进出控制权的前提下,对仓库货物进行评估和保险,按照仓库库存的一定比例,发放存货抵押贷款,满足加工企业大额流动资金需求。对经营效益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信用纪录良好,但资金周转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用企业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发放贷款。进一步开发符合涉农等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特点的农用生产设备、集体林权、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2.为农村经济发展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探索推广城市中已成功运用的多种新的融资方式,如在农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中,可积极为其提供融资租赁和买方信贷等业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与公用事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收费权作抵押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积极利用国际通行的BOT和BT等融资方式满足农村道路、环保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可尝试创立专业化的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三)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为农村地区长期稳定的金融供给提供必要的保障
1.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险种。要根据农业、农民、农村的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开发多样化产品,特别是要开发针对高新农业、产业化农业、外出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的涉农保险产品,将产品覆盖面从传统的种养两业拓展到涉及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涉农信贷+涉农保险”运作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2.积极探索引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分解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价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作用。交易所在制定各种规则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现状,在交易资格、交易组织等方面制定出有利于农民入市的条款。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商品集中起来进入期货交易。
3.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发展针对农村特点的担保方式,如在农户联保的基础上,推行农村中小企业联保,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设立“会员制、封闭型、小额度、非盈利”的担保基金组织,通过各类基金担保组织的有效控制,发挥乘数效应,对基金组织成员给予信贷支持,从而实现农村信贷良性循环。引导各类资本成立为三农服务的专业担保公司,为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获得贷款提供支持。
(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1.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政策,引导金融服务投向农村。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服务实行定向的税收减免、资金供应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投向农村。二是扩大贴息范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制定“三农”贷款贴息办法,扩大贴息范围,降低借款人的财务成本,提高贷款人的风险转移能力。
2.优化农村信贷服务环境。一是要重点突破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在集体土地、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评估、产权登记、抵押融资、权属流转上早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使得产权清晰的各类涉农资产能用于抵押担保。二是要适度降低涉农资产评估及担保、抵押的收费标准,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疏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
3.加强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制裁力度,改善农村司法环境和信用环境。进一步推进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资产合作社。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完善其公司治理、内部管理,壮大资金实力,提高其参与市场经济运作的能力。
- 上一篇:购买应收款对信贷革新的启发
- 下一篇:信贷需求下的信贷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