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费信贷创新监督困难

时间:2022-09-01 09:53:56

导语:国内消费信贷创新监督困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消费信贷创新监督困难

在加入WTO后过渡期,我国银行业消费信贷创新迎来了新高潮。按照银行监管的六条良好标准和持续监管工作思路,促进消费信贷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规范创新、防范风险,关注消费信贷创新理论的新进展,探索消费信贷监管的新举措,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控,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新课题。

一、准确把握消费信贷创新的结构与内涵

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时,就指出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制度结构里增加“新的组合”,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动”,即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改变生产函数的技术构成,引起效率提高和产出增长。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就是一种针对银行活动的创造,一层意思是创造一种新的制度、市场、机构与产品,表现为一种金融制度增量;另一层意思就是对现行制度的一种否定与扬弃,表现为一种金融制度质的规定性的提高。据此,我国消费信贷创新最主要的就是消费信贷增量创新,即制度、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创新。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沿着特定的路径演进,形成内在的创新模式与机制。如何看待和监管消费信贷的创新?对于微观上的消费信贷创新的监管,由于我国目前消费层次还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很高,目前尚未成为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但正在密切关注住房消费按揭贷款的风险问题,特别是“房奴”问题,笔者认为,“房奴”问题实质上是掠夺性开发住房消费信贷者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如果濒临枯竭,就会传导和表现在银行的账簿上。消费信贷风险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住房按揭贷款过度发放,造成房地产虚假繁荣,甚至是泡沫问题、“房奴”问题。经历一个经济周期的冷热叠加,会加剧宏观经济的动荡,甚至是经济倒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引发的严重经济低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信贷过度引致。

二、正确把握消费信贷创新的现状与趋势

银监会唐双宁副主席将我国金融创新状况评价为“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笔者认为,这不仅符合中国实际,也符合当前消费信贷创新的特点与现状。过去几十年,银行业务一直是传统的老三样:“存贷汇”,但贷款的业务领域则发生了深度变化,表现在消费信贷创新则是住房按揭、汽车按揭,贷款范围更是扩大到教育贷款、医疗贷款、婚丧嫁娶、休闲旅游贷款、信用卡消费透支等,以及与消费结算相适应的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2004年,针对房地产不良资产,尝试“准资产证券化”品种,募集资金支持各种“胡子工程”和“烂尾楼”建设资金需求,由于缺乏切实可信的信用担保、“资产池”难以保证未来收益要求权等问题,未能全面推开,但是消费信贷创新由此迈出了“实质性创新第一步”。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4月末,某市消费贷款规模达到39.7亿元,较年初增加3.03亿元,增长8.27%,同比增加7.8亿元,增长24.4%。其中:住房消费贷款余额28.9亿元,较年初增加0.68亿元,增长2.4%,同比增加4.7亿元,增长19.6%;汽车消费贷款余额5.6亿元,较年初增加0.03亿元,增长0.5%,同比增加0.09亿元,增长1.6%。置放POS机613台,工行“金融e通道”、农行“金e顺”、中行个人网站、建行e路通、华夏互联通等网上银行全部开通运转,各类银行卡持有量达到116.4万张,2006年1-4月份累计刷卡消费15亿元。传统的“节约就是节俭”、“消费就是浪费”的观念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问题。在消费信贷创新水平上,消费信贷制度趋于规范统一,行为更标准,发展更理性;消费信贷市场趋于完善和发达,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趋于多元化,信贷方式更加丰富和灵活。金融创新的层次、技术含量、附加值还较低。消费信贷产品主要也是简单地复制与模仿国外产品,特别是机械地营销上级行推出的相关产品,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无我亦无,人有我亦有,怠于创新,惰于开拓。消费信贷市场容量相对狭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营销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消费信贷创新意识差、运作经验少。各机构、各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三、辩证看待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问题

消费信贷创新打开了居民消费的闸门,扩大了居民消费的缺口和空间,形成居民消费在时间与空间上资金安排错位,给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但消费信贷创新风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就是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防范了大量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大量的风险。在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业务信息化的发展,受电子信息技术、流程银行再造等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理财产品等层出不穷,创新浪潮方兴未艾。面对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应当主动适应和调整消费信贷创新的风险监管理念、方法、手段。金融消费信贷创新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必须面对、必须适应、必须跟上。不创新就要落后,不创新就要被淘汰。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必须要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战略。

(一)对消费信贷创新的认识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即将结束的宏观背景下,中资银行面临着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紧迫要求,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创新。商业银行要按照“需求跟进”与“供给领先”的模式,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第一步就是要引入国际上比较先进、成熟的消费信贷制度、市场、机构与产品,进行跟进、模仿和移植,实现跟进制度本土化,同时加大消费信贷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的消费信贷规模,实现数量扩张型消费信贷创新。第二步就是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消费习惯的消费信贷制度,积极培育消费信贷市场,引进国外消费信贷机构的战略投资者,能够自主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以消费信贷供给引导居民需求,进行内涵式消费信贷创新。

(二)消费信贷创新的机制不完善。从我国消费信贷创新监管实践和经验看,构造消费信贷创新的内在机制,是保持商业银行具有消费信贷创新的持续动力。综合国内外成熟的做法,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要加强消费信贷资金的对称、消费信贷的质量保证延伸、消费信贷要素分解、消费信贷条款的增溢与组合、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扩展机制建设,实现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创新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在资本的约束下,实现自我平衡、不断降低。

(三)消费信贷创新的风险可控性问题突出。加强消费信贷市场制度建设,扩展消费信贷市场的功能,合理安排消费信贷序列,针对消费信贷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消费贷款比重低、风险偏高等特点,着力扩大消费信贷市场,吸收和消化消费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改进消费信贷服务,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创新消费信贷级次和梯次。不断提高消费信贷的覆盖面,优化消费信贷的地区、客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资本约束。建立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提高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形成不同的风险组合。实行模块化管理,降低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稳健发展。

(四)消费信贷创新与规避监管的关系处理失当。进一步理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创新与监管的组织架构,提高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认识,有效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严格消费信贷产品市场准入的风险管控标准和政策,并加强跟踪调查和研究,为消费信贷创新监管提供专业的和技术的支撑,厘定消费信贷创新的审慎监管标准,规范消费信贷创新的监管专业化操作规程,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信贷创新业务监管总体策略,提高风险监管的水平。

四、消费信贷创新的风险监管建议

(一)加强消费信贷的基础制度建设,完善消费信贷创新运行环境。重点要制定《消费信贷促进法》、《个人信用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制度。完善个人破产程序,修订《破产法》。改进消费信贷司法审判制度,明确消费信贷的债务纠纷不得援引“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原则。建立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维护消费信贷秩序,增强信贷消费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加强消费信贷的对象、程序、用途以及消费信息的披露,维护消费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信贷法制化发展。

(二)活跃消费信贷市场,提高市场运行质量。要推动商业银行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中等阶层,后低收入阶层;先东部,后中西部;先住房与汽车,后医疗与旅游”的原则,创新消费信贷级次和梯次,实现消费信贷产品的多元化,以点带面,实施立体营销,细分消费信贷客户,引导城乡居民消费。同时规范和深化一级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费品抵押二级市场,提高消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发行按揭抵押证券,为按揭贷款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化的市场,推动消费信贷国际化发展。

(三)加强电子银行监管,优化支付结算渠道。电子银行已成为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常用的渠道。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不断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规章体系,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技术含量,提高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畅通电子转账支付渠道,消除电子银行消费欺诈隐患,实现金融消费安全。

(四)加大金融基础设施投入,优化银行卡使用环境。随着我国银行卡消费结算量的迅速放大,各类银行卡发行量规模快速膨胀,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基础设施投放,优化用卡环境,提高银行卡应用环境,降低银行卡推广使用技术风险,重点打击伪造信用卡、ATM诈骗、商户套现、不良中介骗领信用卡等犯法犯罪行为。针对银行卡业务发展和管理的特点,进一步加大银行卡日常监管力度。从风险管理角度,制定统一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标准,提出银行卡业务的监管规划,适时开展银行卡业务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