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服务创新难题及破解措施

时间:2022-03-22 05:15:00

导语:农村信贷服务创新难题及破解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信贷服务创新难题及破解措施

一、库伦地区农村信贷资金需求的新变化

(一)农村信贷需求呈多元化,信贷额度也呈急速上扬之势

库伦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多层次性,从产业结构看,除了第一产业外,第二、第三产业在各地农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地区结构看,各地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城乡一体化水平等方面。从农村地区的经济主体结构来看,有独立从事纯粹农业活动的普通农户;有以雇佣工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的农户;有从事各种生产经营的个体经济组织,还有各种类型的工商企业。经济结构的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多元性特征。

(二)信贷资金需求地域不均,城乡结合部贷款需求量大

库伦地区交通闭塞,一些地区属于生产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如茫汉苏木、三道洼苏木等),农民以农耕为主,很多青壮劳力都靠外出打工,没有新上致富项目的冲动,贷款需求较小。而靠近库伦的元宝山、三家子等苏木乡镇,离镇区较近,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在温饱之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热衷于经商办实业,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肉食品加工等产业,一般规模大,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对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在交通闭塞,条件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由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发展滞后,使驻地农村信作社放贷困难,存贷比普遍较低;而交通便利,靠近城区由于个体户和外出经商户较多,当地金融需求旺盛,驻地农村信用存贷比例普遍较高。

(三)生活性贷款需求逼近或超过生产性贷款需求

据库伦旗农村信用社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对贷款用途的调查中,农户贷款用于日常消费、子女教育、修建房屋、婚丧嫁娶的比例占到47.8%;用于农业生产投资的比例占31.7%;用于各项非农经营投资的比例占到20.5%。这一情况表明:一方面农民的消费观念快速改变,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提高较快,但应付家庭突发事件时,仍然需要外部融资,一般来说,像库伦旗这样经济不发达地区,生活消费性借贷的比例比经济发达地区更高。

(四)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持续增加,有效信贷供给不足

库伦旗有140多户涉农中小企业中资金满足度仅为23%,主要原因是企业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难达要求,银行部门贷款手续繁锁等。

二、当前制约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阻滞因素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方面:农村经济结构与农村金融架构不匹配,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缺失

1.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呈现多元化与多样化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特征越发明显,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加快,专业分工和区域化布局特点显现,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己在形成。农村种养大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己初具规模。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农业这个大产业派生出许多相关产业。三是打工经济带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个体经济不断发展。

2.农村金融架构呈现出单一化与非农化特征。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近年来,在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城撤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职能缺位。从库伦地区实际情况看,涉农金融机构职能缺位现象较为明显。农村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信贷服务受制于经营方向与职能定位的影响较大,受资金来源渠道的限制,贷款能力总体有限。农村信用社在改制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支农能力有进一步弱化的倾向,向支农地区贷款的积极性降低,甚至有的农村信用社也有全部从农村市场退出的倾向。农业银行支农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目前直接面对农户的信贷业务比例较小。

3.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影响。一方面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特征。各类农村经济主体对信贷资金需求较为旺盛;另一方面,以商业化改革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大幅度淡出高风险低效益的农村金融市场,而根植于农村的小型金融组织发展缓慢,未能弥补农村信贷市场的缺失。退出“快”而进入“慢”,出现“小法人”应对“大三农”的局面。农村经济结构与农村金融架构之间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导致农村信贷市场总体失衡。

(二)农村信贷机制方面:信贷的供给机制与农村信贷需求特征不适应,农村信贷服务创新内在动力不强

1.当前农村信贷需求的特征。一是由于受人口、土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零散,成本高。二是农民的资金需求周期、季节性强。农业生产受天时季节性影响较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是农民资金需求的时效性强,希望办理贷款手续简便。四是农产品市场波动大,自然风险大,农业利润不大,农户希望银行贷款利率不要浮动过高。五是农村可抵押资产较少,贷款的财产性责任承担能力较差。

2.金融信贷供给特点。一是信贷资源向效益好、风险小,盈利高的行业、部门、区域流动。二是金融部门在向商业化转轨的进程中,严格风险控制,普遍存在贷款权限上收,实施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全国或全省(区)统一的贷款标准等,信贷审批管理出现申报过严、手续过繁、时间过长、审批权过分集中的现象。三是信贷投放呈现集约与规模化,从金融机构的供给来讲,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信贷品种,便于管理与成本控制,规模化信贷投放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据此,信贷资金向大项目、大集团、大城市流动明显。四是信贷投放需要借款人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较为充分的质抵押物,能提供较为完整的财务报表信息。

3.金融信贷机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影响。金融机构商业化的信贷运作机制无法适应农村地区资金需求,形成了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供给与需求相互借位,造成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寿命周期短,推广性与可复制性差,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开发的涉农信贷新品种应用范围窄,经济效益低,部分金融信贷新产品仅能成为“样品”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而不能形成广泛适应的产品进行推广。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扩大市场,获取更高的收益,而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决定了农村贷款交易具有管理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总体特征。商业市场化信贷服务创新机制在农村地区变得方向不明,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发信贷服务创新就失去了内在动力。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

信贷服务创新缺乏外在因素

一是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意识不强,按期还款的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获得信贷支持后经营十分可观,但却不愿及时偿还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实在逼急了只愿承担银行利息或干脆赖账,造成银行不良贷款,使银行产生慎贷心理。二是司法环境不容乐观,贷款胜诉案件执行难现象突出。金融机构在通过司法程序保全信贷资产过程中,由于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受此影响,执法部门对案件的判决执行督办积极性不高,往往是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通过法律途径保全金融资产收益甚微。三是中介组织亟待规范。当前由于对中介机构缺乏有力监管,加之中介机构缺乏合理的资金来源,片面强调收入与服务项目挂钩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少数中介服务机构水平不高,诚信度欠佳。会计、审计等中介失实的财务报告误导银行决策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库伦地区仅有会计中介机构一家,而且是其它地区的机构,缺乏独立的资质,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破解农村信贷服务创新阻滞因素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农村金融需求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当前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突出表现为贷款需求多样化,贷款额度加大化,贷款利率优惠化,贷款办理快捷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贷服务必须创新,阻滞因素必须破解。

(一)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信贷创新主体,在有序竞争中开发和运用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动力一是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它金融组织的整体合力与竞争机构的作用,夯实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二是继续调整完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贷款机构。人民银行要出台政策,规定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将资金主要运用于当地,促进乡镇区域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农村民间融资发展,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发挥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能力一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结合支农贡献给予优惠政策。二是建立科学的县域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因地制宜,因行制宜的县域银行监管考评体系和指标,适当放松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放松对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管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开展较好的机构在机构设置、并购、业务范围、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支农信贷投入力度大,信贷服务产品创新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部分税收的减免。

(三)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与分散机制,挖掘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潜力一是建立政府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对出现因大面积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农村信贷风险的金融机构直接给予一定的补偿。二是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职能,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业务,建立银行与保险业在农村金融中的协作机制。三是健全农村各类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四)推动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增强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活力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的纵深改革,要着力破除现阶段土地制度所制约的信贷抵押障碍,丰富农村的质押品种,完善产权评估、流转交易管理等配套服务,及时出台林权、水权、土地经营权等的具体并可操作的管理政策,为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提供条件。二是积极研究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担保方式,开发各种形式的联保、互保、农村信贷创新产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