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取经国外促使小额信贷商业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27 04:16:00
导语:浅谈我国取经国外促使小额信贷商业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倡导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试点。小额信贷的投入使农村经济发展中突破了资金约束,有利于农户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贷款,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但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缺乏稳定性及产权配置不明晰等问题制约着其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商业性
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金融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的需求。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从表面上看,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实际上,它们为农村发展提供的金融支持很少。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大,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给其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成长中的农村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这样使得他们缺乏初始资金或技术改造资金而丧失了很多有利可图的经营机会,陷入贫困或低水平陷阱不能自拔。为了解决此类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的困难,小额信贷由此产生。”小额信贷”(Microfinance),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论文下载。
一、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的手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孟加拉国出现,随后以其成功的经验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80年代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目前,多元化模式的小额信贷正逐步融入金融体系。小额信贷这一概念也已大大拓展,由原来的高利率无担保小额贷款发展成为涵盖存款、贷款、汇兑、保险、住房金融、小额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国际小额信贷正迅速向商业化、金融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
目前,实现较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有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B)、印度的联系银行计划(LBP)、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乌克兰的小额信贷银行(MFB)等机构,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适度竞争可以增加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外在压力
在以上实施小额信贷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一般都存在系统的小额信贷体系,这些体系之间良性的竞争局面,对现有小额信贷机构形成生存压力,促使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积极创新,这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因素。如在孟加拉,有众多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甚至一个小区里就有40个-125个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正是这种竞争环境为格莱珉银行注入了不断发展的动力,促使其努力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目前,格莱珉银行所提供的产品覆盖了从借款人子女的教育、健康、退休和债务负担直至去世的服务产品,在与其他组织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印度尼西亚,除了印尼人民银行(BRI)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外,还有农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主要包括农村银行(BPR)和村信用机构(BKD)等。在乌克兰,除了小额信贷银行(MFB)外,境内还有许多其它小额信贷组织,如Aval银行、论坛银行的微型和小型企业项目部等。这些机构相互依存,形成了各有分工又适度竞争的局面,促进了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
(二)高利差是国际小额贷款的共同特点
严重信息不对称、缺乏可抵押物、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惜贷这四种特殊性而产生的高成本,是小额贷款机构在农村发放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使其难以获利。地方性金融机构往往因资金不足或为保证贷款偿还率,不能给当地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印尼政府在1983年6月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BRI可以自主制定利率。同时BRI村银行提供了一系列针对目标客户的储蓄产品来吸收资金,推出高利差的存贷服务产品,保证了利润,克服了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困境而得以持续发展。低利率可以帮助穷人获得贷款的观念已经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这不但不能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还会给贪污、寻租以可乘之机。印尼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贷款年利率通常在20%-40%,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的年利率在20%左右,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贷款年利率通常是47.5%-50.5%。小额信贷运作成功的一些国家的现实表明,高利率贷款的需求极为旺盛,这也说明在资金稀缺的农村地区资本的可得性比低利率更重要。而且,贷款利率较高,使得较富裕的非目标群体不会产生排挤目标群体的动机,这样,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才会有机会获得贷款。同时,高利率足以覆盖成本,获得较高的利润。
(三)贷款对象的合理上移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多数的小额信贷组织并不一定以最贫穷的人为服务目标,目标合理上移已成为小额信贷发展趋势,并且也是小额信贷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向高收入者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并不妨碍小额信贷的服务原则,从长远看,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改善的双赢局面。在实践中,即使是扶贫典范的格莱珉银行,其贷款目标也未限制在最贫穷的农户,如2005年底,该行小企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2%。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D)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占60%的普通中小农户,基本排除高收入的10%农户和最贫穷的30%农户。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前身PRODEM,其目标群体主要是城市的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即积极进行经济活动的贫困群体,而非单纯的贫困人口,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自身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已经建立的各类小企业。乌克兰的小额信贷银行也主要面向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商业化运作是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的普遍选择
小额信贷商业化指小额信贷机构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与管理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国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具有福利性质的扶贫工具,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更不用说盈利了,隐含于这种看法背后的观点是:小额信贷以国际机构援助或软贷款为资金来源,为了保持小额信贷业务进行,要有源源不断的捐助资金的注入。而依赖慈善资金的不断注入是不可能的,因而小额信贷进一步扩张的前景是极为有限的。但是,一些国家的小额信贷通过商业化运营的事实,改变了人们的理念。小额信贷机构作为独立的信贷主体,能够创造足够收入,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填补因呆账造成的损失。在这一方面,孟加拉、印尼及拉美的小额信贷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我国小额信贷商业化的障碍
小额信贷作为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很短,但是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是很迅速的。2008年5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多数省份反应积极,已启动试点工作。加上现有的近300个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使小额信贷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从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仍然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贷款利息收入不能补偿操作费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小额贷款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资金的筹集没有连续性,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为避免吸储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规定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或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形式。从维护宏观金融环境稳定的角度看,这种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商业角度看,“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机构,很难长期维持,因为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制约,如借贷者还款能力差、缺乏担保物、操作成本高等,这会使投资者承担很大的风险,使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在财务上很难长期维持。在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时会遇到资金来源问题,一旦出现资金链的短期中断,对于公司的打击就将是致命的。解决融资难问题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商业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事实上这一问题已同时成为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的限制条件。
(二)小额贷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来自贷款本身的风险。当前,小额贷款在有效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缓解农业资金供求矛盾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小额贷款的风险也正在逐渐积聚,潜在风险加大。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的自然风险,而这种风险又是农信社信贷管理中无法控制的一种风险。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小额贷款最大的风险,信用即贷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由于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严重,在还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往往相互形成连锁反应,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旦断裂和遭至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偿还的约束力。二是法律风险。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贷款转移给一人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小额贷款分散,其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三是管理风险。小额贷款的特点,导致违规贷款有较强的隐蔽性。小额贷款具有操作简便、办贷独立、发放分散的特点,部分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时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而放松审核,小额贷款责任不明确,“三查”制度未落实,给信贷监督管理带来难度,在违规贷款中有较强的隐蔽性。加之农信社点多面广,农村地域辽阔、贷款农户居住分散,对小额贷款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有效跟进,致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小额贷款比其他贷款风险更大的情况。四是行政干预。由于对小额贷款的认识还停留在扶贫手段的层面上,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小额贷款染上行政色彩,出现了重资金发放、轻资金管理及回收的现象。尤其是在2001年人民银行大力倡导全面开展小额贷款的号召之下,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搞形式主义,不是实事求是地评定农户的信用,而是主观臆造,流于形式。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小额贷款的政策性特点,盲目上一些政绩项目,引导农民进行一些欠评估论证的生产经营项目。而农民是挣得起,赔不起,一旦项目失败,最终为这些贷款承担责任的就只是农信社,农信社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自然不会大量投放小额贷款。有的农信社怕麻烦,图省事,把对农户的信用调查、等级评定和贷款证的发放等一系列工作都依赖于村干部,容易造成村干部截留贷款或发放人情贷款,从而影响小额贷款的正常运转,加大贷款的风险。
(三)利率控制的弊端
我国对存贷款利率仍实行严格的国家控制,人民币存款利率完全由国家制定,而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也只能在规定的幅度内浮动。近年来央行批准的小额信贷公司,其贷款利率有所放开,但也被控制在基准利率的四倍以内,低利率的初衷是为了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群,提高他们的还款能力,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人为的限定范围,而不是通过市场来决定利率的高低,必将与市场产生矛盾,当利率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收取的利息无法补偿操作费用,对就会打击其发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事实上,小额信贷实行低利率往往使得低收入群体处于不利地位,资金往往被具有某种权势的阶层获得。利率管制既不能补偿小额信贷业务的操作成本,也不能深入地惠及小额信贷的服务主体。
三、促进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单个小额信贷机构一般需要5年~8年才可达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只有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机构达到可持续发展阶段之后,政府才会考虑是否需要制定专门的小额信贷法规来规范、管理和支持小额信贷的发展。我国自引进小额信贷开始试点以来至今仅10多年,小额信贷中国化的过程尚未完成。为了促进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增加贫困农户的贷款机会,建议给予小额信贷机构更多的政策空间。公务员之家
(一)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准入门槛
虽然我国目前已形成正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信贷规模普遍较少,且有些分布在特定地区,小额信贷供给和竞争还远远不足。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不吸收存款,只发放贷款,其系统性风险是有限的。那么这种金融活动是可以由自然人从事。建议进一步降低小额信贷准入的各种标准,如降低对资本金和法人资格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标准等。
(二)适当放宽小额信贷机构的融资渠道,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建议国家成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组成基金会,获得国内外捐赠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资金融通,确保小额信贷机构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借贷。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资金来源还可以是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委托扶贫资金或特定目的资金,也可以是法人组织的委托贷款。此外,由于商业银行在网络、技术设施、资金渠道和融资市场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考虑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银行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零售和批发贷款,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视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经过调整或改造及完善,符合条件的,允许合法存在并给予金融支持,同时,培育专营小额信贷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小额贷款组织。在小额信贷组织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小额信贷的经营效率。
(三)放开利率的限制,利率的市场化要与实现其他条件协调进行
贷款利率是借贷者和放款者最关心的问题。只要有合适的利率,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就会参与小额信贷,只要有合理的利率,放款者才能维持其一定的经营规模,保持其收支平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是贫困人口能否得到贷款以及农户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上很多小额信贷项目半途夭折都归因于经营亏损,无法持续发展。要使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制定一个较合理的利率水平不仅对于发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的现状。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单一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并不能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诸多前提条件,尤其是宏观经济稳定的背景和对金融机构实施充分及审慎的监管。若只是简单提高利率水平可能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剧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恶化。印尼小额信贷机构运作的成功,与其利率市场化建立在完善的监管和激励前提下是分不开的。若只一味地照搬其模式而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背景,那失败是必然的。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不能被普遍复制和推广之原因所在。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尚处在不完善阶段,许多法律法规还在出台过程中。面对不成熟的环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
(四)建立明确的员工业绩考核、激励、惩罚制度
小额信贷专业性很强,应该大力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都有一套完整的以业绩考核为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业绩水平直接决定着员工的收入层次,从而在员工之间形成较强的相互竞争关系。这些激励约束机制的成功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这些国家普遍较小、监管半径短,日常层级监督与跨级巡视监督所形成的密集而交叉的监督体系,具有较强的组织保证作用。二是高度重视商业可持续利益的约束作用。如BRI规定,村银行设立后若18个月内不能盈利,则必须关闭或转移到其他地区;孟加拉乡村银行则强调总部不对新设分行提供资金,新设分行必须一年内即能盈利。
(五)加大监管防止风险
在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鼓励、支持的同时,要规范和扶持好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探索相应的规则和条件,寻求适宜的监管方法,以使我国小额信贷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将其纳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中考虑。第一,严格控制小额信贷机构资金规模和经营区域,禁止该类机构跨区域放贷。小额信贷机构一般以村(区)作为服务区域为宜,如果各村(区)相对集中,至多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县。第二,把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服务性质和扶贫性质结合起来,控制利率水平,防止变相高利贷行为。第三,圈定受益目标人群,重点针对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保持可持续发展。第四,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付息基金要重点监管,防止变相高息揽储。第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督促小额信贷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和道德约束,降低操作人员的违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通过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等政策,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九龙、王锡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6(6)
2.徐忠.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上海金融,2006(8)
3.焦瑾璞.探索发展小额信贷的有效模式.中国金融,2007(2)
4.茅于轼.为什么小额信贷必须是高利率的.农村金融研究,2007(3)
5.戴桂勋.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金融经济,2009(8)
6.苏彤、郑红生.农村小额信贷业商业化的进程、条件及对策.海南金融,2008(3)
7.刘绍新.农户小额贷款研究——基于小额贷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武汉金融,2007(11)
8.何广文、李莉莉.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空间分析.银行家,2005(11)
- 上一篇:宾馆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探讨论文
- 下一篇:质量成本会计理论及计量方法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