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环境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19 10:12:00
导语:农民增收环境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民增收的环境体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要构建以效能环境、知识环境和平安环境为内容的环境体系,在环境中实现增收。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环境建设
“十五”期间,我国农民收入呈现出V形走势。2004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幅度扭转了“十五”头三年连续下滑的趋势,从4%左右的低位一举跃升至去年的6.8%。2005年上半年更是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12.5%。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结出的硕果。它同时也表明,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民增收的环境体系,是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协调发展,其重要内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农民增收既提供了制度保证、环境支持、实现途径,还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各个方面,使上述几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构建农民增收的环境体系是指导农民增收的崭新思维理念,也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1加快行政效能建设,在效能环境中催化增收
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这个建设搞得好,农民增收就快,反之,就慢,甚至倒退。政府的行政效能如何,关键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决于政府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否更加协调。但就目前来看,基层政权的架构、行政目标与行政方式,与农民需要,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有相当的距离。对此,要从围绕建立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取向和政绩考核机制入手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1)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规划发展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听民声、顺民意、集民智,注重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传统发展观所指强调突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不能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指标取代人文社会等综合指标,不能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
(2)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近年来,在农村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行为的法制化。
(3)要建立农民增收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坚持不以传统的GDP目标为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
(4)要建立政府诚信体系,打造诚信政府。这也是凝聚民心,改善农民增收效能环境的一个有力举措。要用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诚信建设,树立政府诚信形象。
(5)农业要增效,还离不开建立政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也是行政效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信息不灵问题而建立的快速、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的问题而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为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而建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服务体系;为减轻灾害损失而建立的对病虫疫情和水旱灾害的测报和防治体系;为减少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趋同性而建立的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规划体系,等等。对这些体系,当前重点是完善和强化。
2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在知识环境中催化增收
2.1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
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关键就是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知识化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根本性制约因素。这具体表现在:
(1)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规模养殖和种植项目的选择确定,农业科技的操作运用,都对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现代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相当多的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适应的,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2)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乡镇企业中,尽管相对吸收了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并且越来越多的民工在上岗前要接受培训,但是民工的总体素质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仅不能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而且也是造成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十一五”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形成以县级工业园区为片,以乡镇集中区为点的网状格局,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等,对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已多方面、多渠道加速培训人才,而我国乡镇企业仍有65.3%以上的从业人员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3)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根据现代化的规律,农村现代化就是农村城市化的演进。而城市化的主体——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农村劳动者无法达到的,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有知识的农民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或经商的市民,而每年“民工潮”中成千上万的农民进城只能出卖原始劳动力,既不可能成为市民,也不可能成为产业工人,更有甚者在城市违法乱纪,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依靠城市化带动现代农业,走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不失为途径之一,但首先要花大力气,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4)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靠科技支撑的,是同国际国内大市场相联接的,是现代经济的一部分,需要现代素质的人来操作、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需要劳动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科学技术一旦与劳动者结合,就会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道理已被人们所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产品在名、特、优上下功夫,经营组织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门类繁多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所有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和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去实践。
2.2在知识环境中催化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三大科技体系。
第一,要建立以农业远程教育和县、乡、村各类农业培训资源为主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第二,要建立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为主的技术示范体系。第三,要建立以高效农业研究会、专业科研组织、农民科技小组为主的新技术研究体系。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用科技为农民增收插上“翅膀”,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3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在平安环境中催化增收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农村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法制环境、生态环境和消费环境,这三个环境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
(1)要优化法制环境。在农村,农民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主要来自横行乡村的土豪恶霸对农民的财产和人身的侵害和乡村政权对农民民主权利、土地资源权利和其他生存权利的损害。面对这些制约农民增收的不安定社会环境,要从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入手,抓好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良好稳定的法制环境让农民安心增收。
(2)要优化生态环境。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极端脆弱,质量持续下降。一方面,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和各种养殖业的垃圾废物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和水资源,对土地的副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体系不健全,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缓慢,造成了水资源和土地养分的大量流失。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存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制约了农民增收。对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白色农业和微生物农业等可持续农业,在农村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生态型农村社会。
(3)要优化消费环境。目前由于农村个别地方封建迷信和黄毒赌泛滥,攀比奢侈之风盛行,节约观念滞后,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非正常开支。应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倡文明消费,提倡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的良好风尚,以良好的村风和民风催化农民增收。
- 上一篇:农业发展问题分析论文
- 下一篇:农民生活质量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