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01 10:03:00

导语: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一、集团客户的分类

集团性客户是指以资本或契约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实践中集团性客户的类型较为复杂:从集团成员联结方式看,我国企业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契约式联结的企业集团。即参加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之间,通过协议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发挥各方优势,形成集团统一管理权。其二,股权式的企业集团。即以资本作为纽带,通过集团母公司对集团成员单位的股权占有而实现对成员的统一管理。其三,家族式企业集团。

从形成原因上还可分为:1.行业转轨型。融经营与管理为一体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按国家政策要求分为一个或若干个企业集团;2.市场发展型。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强势企业为基础,通过兼并或重组形成企业集团;3.政府推动型。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对辖属企业进行组合。

二、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解析

银行通过对集团性客户的支持,可以有效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但是集团性客户相对于单个客户,在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一)客户方面

1.集团性客户经营规模大以及由此派生的因素容易诱发信贷风险。一些集团性客户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使包括银行在内的外部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真实性做出较为准确的估价,此其一。其二,跨行业(产业)经营是集团性客户的普遍现象,客观上加大了银行信贷资产遭受行业(产业)风险的可能性。其三,大部分集团性客户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对内融资和对外融资通盘运筹,常常使得银行贷款的承贷主体与实际用贷主体分离,大大增加了银行贷后监管的难度。

2.有些集团性客户核心层经营管理粗放。规模化扩张使一些企业草率进行新项目投资决策,涉及本身不熟悉的行业,缺乏科学论证,容易导致投资失误。有些集团性客户财务混乱,母公司账务报告未披露成员单位间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情况等,形成财务“泡沫”,易诱发经营风险,进而产生信贷风险。

3.有些集团性客户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法律上缺乏产权纽带关系,采取重复验资、先出资后抽逃等手段虚增资产,母公司与子公司无资金上控股或参股关系。二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人格混同。三是法人治理结构欠缺。母公司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子公司则没有,母公司直接调配子公司的资产。还有的在改制过程中,故意采取硬性划拨方法,将资金和优良资产划到相对优良的成员企业中去,将不良资产和债务划到相对劣质的成员企业中去,通过关联交易,达到逃废债务的目的。

4.公司架构下股东与债权人对公司的影响力存在差异。股东期望通过公司经营活动使资本在保值前提下实现最大增值。银行作为公司的债权人,仅以其与公司的经济合同关系来保障其债权利益。在公司盈利、正常经营时,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较易协调,在公司经营困难、亏损时,公司股东特别是大股东,有可能利用股东权带来的优势,操纵公司的经营活动,维护股东利益,损害债权人利益。

(二)银行方面

1.对集团性客户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对集团性客户的经营风险认识不足,盲目迷信企业集团,对其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认识不够,把集团性客户简单等同于优良客户,导致降低贷款条件,放款把关不严;二是对集团性客户的法律风险认识不够,偏好于对母公司贷款用于整个集团成员单位信贷需求,忽视了集团客户中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都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规范。

2.对集团性客户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应对不及时,信贷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一是普遍存在以单一客户的管理方式管理集团客户的现象,对集团客户特殊性关注不足。二是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不规范,存在以母公司的信用等级、授信作为向子公司发放贷款依据的现象。三是对集团性客户信贷管理粗放,贷前调查阶段没有将集团性客户中各关联企业的产权结构、投资关系、关联交易、相互担保作为贷前调查的内容,贷后管理阶段对贷款的流向缺乏必要的监督。

3.银行间激烈竞争,助长了集团性客户恶意逃避银行监督。商业银行争相介入,导致一些集团性客户身价倍增,接受监督的配合程度较差。而银行则为保住客户资源,过分迁就,对企业资信真实情况和信贷资金运行状况不甚了解,致使信贷监督处于真空。另外,集团性客户多头开户现象普遍,客观上为企业集团转移资金用途、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社会方面

社会监督力量较弱,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打击逃废债行为,但是出于地方或部门的利益,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对法人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等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个别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逃废债行为充当保护伞;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认真履行职业准则,提供虚假的验资报告和审验结果等,约束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社会力量薄弱。

三、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集团性客户风险的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集团性客户的经营失误风险、经营周期风险和政策因素风险。一个行业有经营周期,一个企业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成长、成熟、衰退过程,因此,对集团性客户的介入,同样要坚持信贷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其次,树立经营风险与法律风险并重的观念,在集团客户开发和信贷调查、审查过程中落实法律审查制度,将法律风险防范于事前。

(二)严格按照法人实体进行信用评级和授信。集团本身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不能作为银行授信的对象或借款人和担保人。因为公开统一授信要对企业发生实际的信用关系,所以公开授信的对象只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对企业集团只能是内部统一授信。企业集团总体最高授信额度的确定,不得超过对其内部单个法人客户设定的最高授信额度之和。

(三)严把贷前调查关,掌握集团性客户整体及申请银行信用成员企业的真实情况。

1.加强集团性客户的市场形势、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分析。准确把握集团性客户的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分析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从品格、能力、资本、担保、环境、事业的连续性等六个方面对其非财务指标进行考察。此外,一些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因股东虚假出资、脱壳经营等原因,一旦产生信用风险,在诉讼时,可能被法院认定不具有法人资格,对这样的企业,不能发生信用关系。

2.深化财务分析,核实集团整体和各成员的真实资产和财务状况。集团性客户的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应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验。对财务报表,应重点审查近年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成本费用率、资产收益率等主要指标的变化以及与同行业的比较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查看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决定是否增加或减少信用额度。

3.坚持“谁受信、谁承贷、谁用款”的原则,保证承贷主体与实际用款主体的统一。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开展信贷业务,严格控制在总公司明确的书面授权范围内办理。

(四)严格审查审批,合理控制集团性客户整体信用。

1.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要求,执行对同一客户贷款余额不得高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10%,对最大前10家客户贷款总额不得高于银行资本总额50%的规定。单一客户贷款需求量大时可采取银团贷款模式来操作。并根据银行的负债结构来确定对单一品种、单一地区、单一产业贷款的比重和贷款期限,以控制流动性风险。

2.对集团性客户整体和个体信用应综合考虑。对集团成员企业进行信用审查时,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经营状况和信誉水平,还要考虑其所在集团整体情况,防止控股股东“包装”其业绩,套取银行资金。

(五)加强对集团性客户的贷后监管。一是跟踪企业资金流向,防止信贷资金在集团内不同企业之间的随意流动。二是提升对集团性客户经营层次,对一些特大型客户,总、分行可直接经营。三是对集团性客户配备高水平的客户经理,赋予相对应的权力与义务,参与决策审查系统,落实管理责任制。

(六)采取措施,做好集团性客户资产保全和盘活工作。

1.依法办理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的担保。首先,对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提供抵押担保的,要认真审查抵押物的权属,抵押人必须是对抵押物依法享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企业。抵押物必须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抵押物的价值不仅应该估算现值,更应预测其贷款到期时的价值预期和变现成本,从而根据实际确定合理的抵押率。其次,对相互间提供保证担保的,注意研究子公司的章程,按其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担保手续。对集团公司为子公司或参股公司提供担保的,审查既有担保和现有担保的总额度,看其是否具有实际担保能力。

2.做好资产保全,避免债务悬空。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其他关联企业之间以不合理的价格转让资产,企图悬空银行债务的,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行使撤销权;集团公司对外投资或对子公司注资影响其自身偿债能力的,可以其出资所形成的股权作为质押,如集团公司长期占用子公司资金,或子公司长期占用集团公司资金,致使承贷主体丧失偿债能力的,依法行使代位追偿权。

3.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协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生命力直接关系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对企业的改制、重组等行为,银行要做出敏锐的反应,以积极的姿态协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

(七)建立集团性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可采用概率法、价值评估法、回归分析法等风险估价方法,确定信贷风险大小。对有发展潜力、经营稳健、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户通过优质服务来维护;反之,要建立结构性、市场性、预期性的退出机制,确保整体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面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库和网络查询系统,利用舆论工具,使失信者失去市场。二是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时掌握客户与各家银行信贷往来情况,定期召开金融行业联席会议,对失信“黑名单”企业,停止办理金融业务。三是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建立健全对失信客户的制裁体系。

(九)完善公司法律法规。司法规范企业的转移资产行为,对集团内成员间资金、资产转移行为,要追究集团内相关成员的连带责任;对股东恶意逃废子公司债务问题,赋予债权人对大股东或幕后操纵者的财产追溯权。并建立健全法人股流通市场,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和政府将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风险基金,要督促企业参加各类保险,提取风险基金,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摘要:集团性客户相对于单个客户,在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客户,二是银行,三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