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论文
时间:2022-04-19 04:22:00
导语: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作为商品流通的国有商贸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贸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国有商贸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搞好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一、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贸企业调整了社会商贸机构,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改革了批发体制,形成了以国有商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流通格局。企业的自主权扩大,经营状况好转。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商贸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全面显现出来。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商贸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国有商贸企业已基本失去往日的竞争优势,国有商贸企业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渐下降。国有商贸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产权制度的改革。
1、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的核心。“九五”后期及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产权制度。产权改革是市场经济确立不可逾越的环节,是绕不过去的坎。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志。产权的市场化才能使市场经济原则真正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唯有产权市场化,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国有企业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产权。
2、产权制度改革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立与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国有资产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国有资产变现即把本质上归属于社保体系全体受益人所有的那一部分经营性资产的产权归还于真正所有者。
3、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资本金真正到位的关键。1998年,为了解决国企脱困,国家出台了“债转股”。“债转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在从“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转向解决出资人资本金不到的深层次问题。产权改革有利于纠正“拨改贷”等改革措施的不足,为确立以出资人利益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销平道路,客观上为长期性债权与股权之间的相互转换,债市与股市的沟通作出重要探索,极大深化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建立“退出”机制的思路。产权是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是对经营者成绩的奖励,是对资源低效率的限制。
4、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商贸流通领域,改革不应从如何有效地买卖商品开始,而是从更有效率地买卖产权开始,即明晰产权。只有产权明晰,机制才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顺德、东莞、温州等地方一个显著特点是产权明确。企业是股东的,企业发展越大,出资人股东的动力越大,相反,产权不清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主体不到位,企业的职工和厂长不能因为企业的发展而得到更多利益,动力不足。企业做得越大,职工厂长得到的利益相对越小,于是国企的老总通过吃、喝、玩、送等方式,间接分享企业利润。而国企的职工没有权利间接分享利润,于是消极怠工。
5、产权制度改革是生产力的最大变革。改革初期,我国侧重于从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这种改革已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就是产权改革。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产权改革后,生产力得到了一个飞跃的发展。产权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
二、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
国有商业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路是紧紧围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晰产权,以国有资本退出为主线,实行产权多元化。思想上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产权改革方式;程序上既要发扬民主,依靠职工,又要适当集中,要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上,在促进国有资产流动的同时,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国有商贸企业产权改革主要有五种方式。1、股份制。一是增量股份制。原有国有资产不退,增量国有资产折股,吸收民营资本,法人资本,社会公共入股。二是剥离法。剥离部分优质资产组建股份公司。三是减持法。对国有股比重较大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国有股。2.股份合作制。本单位全体职工与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劳动。职工买断工龄,退出国有职工序列,企业买断产权,企业退出国企行列。3、经营者买断。对那些资产水平低、亏损不太严重的小型企业,可以通过经营者买断的方式,退出国有,实行民营。经营者可以是单个自然人,也可以是多个自然人合伙。4.外部转让。对那些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可从外部寻求生机,即将企业产权的一部分转让给企业外部个人。一是协议转让。二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拍卖,避免黑幕交易。5.混合经济(合资)。
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债务。采取债务跟随资产走、债权转股权、资产与债务重组等多种办法,处理好企业的债务,不能借改革逃离债务;第二,历史。要尊重历史,在国有资本退出的过程中,要解决好职工的体制性欠帐,补发职工的欠发工资,做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第三,职工安置。卖断工龄要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经济补偿为由将职工推向社会,要落实好职工安置的具体政策;第四,妥善处理好企业无偿使用国有土地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问题;第五,处理好国有产权转让的主体。转让价格的确定、产权转让收入问题;第六,改制后企业的发展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将国有资产卖给个人,一卖了之,而是通过产权改革,明晰产权,重构企业新的责、权、利关系,促进企业发展。
三、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l、“主人翁”地位问题。产权改革后,职工可以通过劳动合同确立职工与公司之间权、责、利关系。职工持股后,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的决定投上自己的一票,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这种主人翁地位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相反,过去的职工,只是政治意义上的主人,但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决策、领导的选举等重大事项都是上面、厂长说了算,职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发言权。
2.产权界定问题。产权改革的前提是产权界定。产权界定的原则是谁投资,谁所有。产权界定时不仅要将有形的国有资产量化界定,更重要的是将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产权化。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肯定了探索和建立经理人和核心技术人员股票期权制度的必要性。在国企改革中,要将管理与技术利益化。在现代经济中,最需缺、最重要的是管理与技术。管理与技术的股份化,是对管理与技术成本的补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面。如果对管理与技术不进行价值补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要么减少管理与技术的成本,要么寻求其它补偿管理与技术成本的方法。因此,产权界定时,要用经营管理股、技术股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产权奖励。
3.保障分配问题。产权改革是将国有企业的产权明晰。而在实际操作有的地方是将企业的国有资产分配给单位职工个人,同时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偿金买断工龄。这样会带来新的分配不公。一是城乡分配的差距。国有企业资产存量,不是本单位职工V的扣除和M的积累,而是全社会劳动的积累。其中有一部分是农民的积累。解放初期和建设时期,通过剪刀差,把农民收益的一部分转移到工业,进行工业建设。现在国有企业把这部分积累分配给职工,是对农民利益的侵蚀。如果说职工可以分享企业的资产产权,农民同样可分享。产权改革不能把国有资产无偿分配给职工。二是不同企业职工分配存在差距。由于就业的企业不同,补偿金差距大。企业效益好、国有资产量大且易出售的企业职工年补偿金就高,而企业效益差、国有资产少出售难的企业职工年补偿金就少。好坏差别有的达到20倍。同样是国家职工,只是分工不一样,都是劳动者,利益差距悬殊。不同企业发展的周期不一样,企业保障不一样,承担的政府负担和改革成本也不一样,如果单纯用企业国有资产净值作为补偿金的标准是不公平的。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好的企业,承担着大量的国家建设任务,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利税。这时国家从体制上承诺了职工的社会保障。现在进行国企改革,由企业来承担历史负担和社会保障,必然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职工利益。相反新兴的银行、电力、通信等企业,历史负担轻,产业政策好,职工利益好。因此,产权制度改革应考虑历史因素、产业政策因素等。
4、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产权改革将原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具体到股权人身上。通过产权的不断让渡,不断交易,资本才能还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本性,不断向利润最大化领域集中,使优质国有资产逐渐集中在优秀的管理入手中和技术领先产业,让国有资产增值。因此,产权改革不是国有资产流失,是流动,只有流动才能增值,否则,就会自然损失。但是产权改革时,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一定要准确,价格要合理,资金要及时到位,不能将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单位职工个人,防止借产权制度改革侵蚀国有资产。
- 上一篇:企业信息服务体系论文
- 下一篇:国有企业性质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