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透析

时间:2022-11-08 06:18:09

导语: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透析

本文作者:王霄艳张慧平工作单位: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宪法原则是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所依据的并反映根本价值和作用的、人们在立宪和行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具有综合性和稳定性的基本准则。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是宪法原则作为宪法的构成要素,对于宪法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属性。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表现为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两个方面。

一、宪法原则的静态功能分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调整一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确认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这就决定了宪法原则较之于一般法律原则更具抽象性和原则性;宪法是关于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配置的公法,是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因此宪法原则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宪法的这两种不同特征决定了宪法原则有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之分,两者对法律体系分别具有统帅功能和沟通功能。1.基本原则的统帅功能。基本原则是适用于整个宪法关系领域的法律原则,其所具有的统帅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基本原则对所有宪法关系主体尤其是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的行为具有指导功能,成为法治社会的一个特点,它们渗透于立法、行政、司法活动中,主导着权力者的行为。正是基本原则的这种统帅功能,已经实现并且一直在确保着现代国家的宪政政治体制不至于蜕化为专制的政体。基本原则的这种统帅功能对于一国法制的统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原则体现在所有的法律法规中,有些法律进而将其规定为该法的原则或指导思想。2000年颁布施行的5立法法6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02004年7月1日施行的5行政许可法6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0这些规定不仅是该法的指导思想,制约或者规范着该法的基本内容指向,而且体现了宪法基本原则,从而维护了我国法制的统一。在不成文宪法的英国,基本原则也实现着相同的功能,缺乏宪法基本原则指导的法律体系是不可想象的。2.具体原则的沟通功能。具体原则是基本原则在宪法关系某一领域的适用,具体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诚信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司法独立原则等。因为这些原则仍然具有法律原则的基本特征而被界定为具体原则,具体原则的功能因此而生成。具体原则在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宪法规则之间发挥着沟通的功能,它们将基本原则进行具体化,使其具备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可操作性。具体原则的沟通功能还体现在宪法与部门法之间。宪法的根本法、最高法属性决定了宪法的规定是普遍抽象的,其所规定的许多内容需要部门法去落实。具体原则所具有的可操作性使得部门法可以且容易贯彻和落实宪法规定,而其所具有的一定的抽象性又为部门法留出细化的空间,使部门法之制定成为可能和必要。比方说,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规定是抽象的,和部门法必然表现出较大的距离。通过诚信原则,宪法和部门法之间就具有了一以贯之的特点。5行政许可法6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0根据这一规定,相对人取得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后,投入大量资本从事该许可行为,行政机关基于某社会原因终止该类许可时,应当弥补相对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失。这种规定表现出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是宪法人权保障精神的实现,是宪法人权条款的具体化,而诚信原则成为连接宪法和部门法的桥梁。

二、宪法原则的动态功能分析

宪法原则的动态功能是指宪法原则对立法、适法、法律修改等活动具有的支配性作用及其实现。宪法原则的静态功能体现在对法律体系方面,而动态功能则是宪法原则对法律活动过程的直接作用。当然,这种动态功能的实现不得不借助法律主体的能动性活动。1.立法导向功能。基本原则是现代国家宪法确认的基本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衍生出具体原则,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各国的法律发展必将遵循这些原则,对宪法原则的忽视甚至废弃是历史的倒退。要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一国的法律体系中上至宪法下至最普遍的行政规范,必须体现对人权的保障和对民主的尊重,这是遵守宪法原则的表现。宪法原则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宪法原则往往成为立法的依据。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是制定其他一切法律规范的依据。这里的依据,是指依据宪法中某一条款的规定,或者依据宪法的精神与原则。在实践中,并非每一个法律、法规都可以从宪法中找到相应的条文,只要找到可依据的宪法原则就可以了。第二,宪法原则指引着立法程序的发展方向。现代立法越来越朝着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立法程序方面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采取公听会的形式,尽量吸取民众的意见。目前,有关物价等切实关系到公民权利的立法已经普遍采取公听会,这无疑是宪法原则精神的体现。第三,对立法违法行为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立法违法不管是实体违法还是程序违法,都会对公民权益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这是和宪法原则的精神相违背的。我国已经注意到对立法违法的控制,在5立法法6中,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对各级立法违法的撤销制度。2.适法导向功能。适法,包括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以及公民守法等多个方面。宪法首先是一种控权法,前两者即行政机关之执法和司法机关之司法是适法的主要方面。宪法原则和其他法律原则一样,它不仅是制宪者制宪的指导方针,也是适宪主体适用宪法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原则和规则一样同为法律的要素,所以行政权和司法权在运作过程中,不仅应遵循具体的法律规则,并且应该遵循法律的一般原则,不能违背宪法原则所确立的内容。另外,基于法律之局限,它不可能事无巨细做出规定,而必然会给国家机关一定的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适当行使,离不开一般原则的导向功能,宪法原则一方面为其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同时又为该自由裁量权之滥用划定了界线和限制。

宪法是人权保障法,所以,作为宪法之精髓和灵魂的宪法原则对于公民而言,主要是一种引导或支持,它的功能在于指引公民正确合法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宪法原则也是公民监督国家权力合法适当行使的依据。3.解释法律功能。宪法原则也是对宪法规则以及其他法律进行解释的依据。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对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阐明法条的含义。另外,为了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明确性,必要时立法机关也会对法律进行解释。不仅行使解释权应遵循宪法原则,解释的结果也不能违背宪法原则,否则为违法解释。法律(包括宪法)解释的原则是法律解释的基础和依据,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解释的形式原则,是指通过何种程序和方法来解释法律,抑或说如何科学地解释法律,才能使法律的含义更加明了,它是针对解释行为本身而言的,因而也是一种技术原则;二是法律解释的内容原则,是指依据何种精神来理解、补充法律条文规定的含义,它是针对解释的对象而言的,因而是一种法律制度原则。在此,宪法原则就成为法律解释的内容原则。〔1〕4.弥补法律漏洞功能。尽管法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具有高度助益的社会生活制度,但是,它像其他大多数人定制度一样也存在弊端0。〔2〕法律是一种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一旦法律制度设定了一种权利和义务的方案,那么为了自由、安全和预见性,就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该法律制度进行修改和破坏,此性质凸显了法律的保守倾向。然而现实的变动不居,导致法律总是滞后的,法律也只是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对现实情况做事无巨细的规定,因此,法律漏洞在所难免。对公权力而言,一方面要求其法无规定不可为0,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为了公益和正当的私益又必须有所作为,尽管法律无明文规定。公权力之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在此情况下无所作为或为所欲为,宪法原则便成为权力运作的合法基础和依据,弥补了法律规则的漏洞与局限。法律原则法律概念一样,既没有规定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但在创制、理解或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它们却是必不可少的。法律原则不仅可以指引人们如何正确地适用法规,而且在没有相应法律规则时,可以代替规则来作出裁决,法律原则在法律中属于衡平性规定,法律原则现实地应对和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对于法律制度来说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宪法原则作为一种抽象的因而也具有一定弹性空间的行为规范,弥补了法律的局限,而对于法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