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入宪必要性研究
时间:2022-06-20 10:53:17
导语:环境权入宪必要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权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权纳入国法律乃至宪法中予以保障。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其文本中对环境权予以明确的规定,将对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构筑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的视角来探究我国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进而对环境权的宪法保障现实价值予以解析。
关键词:环境权;法律体系;必要性;生态文明
一、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利用资源、改造环境的过程,都在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彻底点燃了民众捍卫环境安全及生存权利斗争的怒火,人们为争取清洁、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提出了公民环境权。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在1969年基于“公共信托”理论,率先提出公民享有环境权的观点。此后,环境权的理论和立法实践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年为更多的国家宪法和法律所确立。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在1972年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该宣言被视为环境权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的基础。截至目前,全球的191个主权国家当中,已经有140个国家将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纳入宪法文本,有86个国家在本国宪法里已经明确规定环境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增加。
二、环境权的含义及性质
(一)环境权的含义。将环境权的本质含义界定清楚,是环境权纳入宪法的前提。国内诸多环境法研究者下过环境权的定义,有学者主张:“环境权是指公民享受良好的、适宜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权利。”有学者认为:“环境权就是每个人都有权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包括获得良好环境的权利以及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还有学者主张:“环境权即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享有在良好和适宜其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学者们对“环境权”的概念认识有细微差别,但对环境权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一致的。笔者主张,环境权指的是公民享有的在适宜其健康的环境当中生存、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一项权利,以及负有使生态环境资源免受恶化的一项义务。环境权不应只是人的一项实有权利,它也应当是一项应有义务,人们在享用环境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势必应负担相应的环境保护层面的义务,这是环境权概念的应有之义。(二)环境权的性质。1.环境权是社会性权利。从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体系上分析,公民的权利类型大致分成四种:①经济性权利;②政治性权利;③文化性权利;④社会性权利。从环境权的概念上分析,把环境权归入社会性权利类型更为合适。社会性权利是指:“以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一项权利,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表征着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性利益、共同的利益继而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对比其与环境权的定义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看出,公民的环境权与宪法上社会性权利在归属上有着内在一致性。2.环境权是生态性权利。环境权发挥着保障环境的生态价值的作用,护卫公民对于生态性权益的享有本身是环境权概念里蕴含的内容,因而,环境权应作为一项生态性权利而且也应当是一项生态性类型的权利。再三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文明理念也要求我国的环境权不只是为保护经济利益,更要为生态利益而服务。3.环境权是复合性权利。环境权既是公民的一项应有权利,也是公民应当履行的一项重要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复合性是环境权的又一性质。如果过分强调公民享有的环境权利而对其负有的环境义务视而不见,必将导致环境权不能有效实施和实现的困窘。因而,环境权是一项集权利和义务于一身的权利类型。
三、环境权入宪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合法性构筑的“权利基石”
环境问题的处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国家运用法治思维来予以应对和处理的,而宪法环境权能够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筑提供合法性基础,进而推动环境问题通过合理合法的司法手段解决。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合法性的意思指的是,同样一种政治制度维系在一起的、被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要求对自身有着很好的论证。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预示着此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应拥有最起码的尊严。将环境权纳入宪法的文本当中予以保障,会为环境保护基本法、民法上的环境权利的保护,诉讼法环境权利的救济,以及其他单行环境法律、环保法规等构筑起一整套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扫清法理障碍。因而,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应有权利写入我国《宪法》文本,不但可以织密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这张大网并使其得到推进和完善,而且还能对公民的此项权利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获得程序上的救济提供必要的根本法上的支撑。因而,环境权入宪是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合法性构筑的基石。
四、我国宪法环境权存在缺位
据范进学教授的统计:全世界195个国家,宪法文本中将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的有69个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义务的有8个国家,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或者公共政策、目标的有44个国家,其中将其作为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国家有17个;未将环境权或环境保护入宪的国家有72个。通过范进学教授对各国宪法文本的考察分析,可以得出把环境权作为宪法权利的国家是逐步增加的,环境权入宪势必成为世界各国立宪的基本趋势,也就是说,环境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为现代多数国家的宪法所普遍承认,这将是一个必然结果。对比世界上已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的有关国家的规定,我国《宪法》文本当中与环境权最贴近的条款,也存在着明显的缺位。即便是2018年3月11日将生态文明写进《宪法》序言,也不能得出我国《宪法》承认和规定环境权。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有且仅有两条,分别是第9条第2款规定以及第26条第1款规定。第9条、第26条虽已涉及公民环境权利的部分内容,但这两个条款规定太过原则和笼统,无法直接体现环境权利的实有特征,基本属于国家管制层面的立法。我国《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这种不明确规定甚至可以说是宪法环境权的缺位,势必会阻碍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筑。
五、环境权纳入宪法保障的必要性及未来价值
(一)环境权入宪是宪法绿色化的必然趋势。从历届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国际公约以及诸多环境法学者对各国宪法环境权规定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权进入各国宪法文本,使得宪法绿色化的脚步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越来越快。学界对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的研究更加成熟,必将推动宪法绿色化的步伐,加之各类数据影响和推动的这种趋势将会使环境权入宪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而我国也必将顺应这种大势。(二)环境权入宪有利于公民权利体系的构筑与完善。我国《宪法》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独立章节置于总纲之后,国家机构章节之前,与前四部《宪法》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进步,充分彰显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在未来修宪中,把公民环境权写进《宪法》文本中,将从国家根本大法上对这种应然权利做出法定权利的确认,这将对构筑和完善我国《宪法》的公民权利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三)环境权入宪有利于我国环境权救济制度的完善。环境权作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框架下,此项权利缺乏直接有效的救济渠道。以至于公民即便遭受到惨重的环境污染损害,其切身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之时,也不能直接有效提起诉讼,这造就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尴尬境遇,而现实诸多环境问题是直接导致个体权益受损的主因。《宪法》文本上将公民应有的环境权利予以确立,势必会为救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环境权这一被诸多学者认同的基本人权,应该获得我国法律恰当的救济。(四)环境权入宪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持续推进。党的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获得了极大丰富和完善,《宪法》在2018年也将生态文明纳入指导思想中。法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出公民普遍遵守的特殊行为准则,但我国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目前还不够完备,环境权还没有在司法和执法部门得到普遍确认,这无疑给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设置诸多障碍并增加司法保护上的难度。《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应当对环境权予以回应,环境权入宪无疑会助推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筑与完善,加之环境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配合势必会促进生态文明和环境法治向纵深发展。
六、结论
环境权作为一项已被法学界公认的公民权利,只有入宪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与保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环境权只有入宪才能实现从应然权利向宪法权利继而向法定权利的演进。此外,环境权入宪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宪法》统领下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补充与完善,环境权法律保护网也能因此编制得更细更密。随着环境权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和人们权利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环境权入宪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也势必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法学研究资料,1982(2):3-11.
[2]李艳芳.环境权若干问题探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6):61-64.
[3]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6):63.
[4].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张少鹏 董 红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 上一篇: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体会
- 下一篇:体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