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
时间:2022-11-08 04:39:33
导语:新时期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程凌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宪法是我们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即自觉地把宪法作为自己的政治修养、法律修养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客观分析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当中的问题,充分认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积极举措,应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栋梁。大学生虽然掌握了宪法知识的基本内容,但由于他们的宪法理念陈旧,他们对宪法意识的核心内容、宪法的功能、宪法的实施和评价等存在模糊认识,宪法意识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小环境即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尤其是宪法教育的不足。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我国公民的宪法观念普遍比较薄弱,宪法意识不强,这在高校学生中有所反映,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较短。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建设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制宪活动是1898年才开始出现的。从1908年到1949年,清末封建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先后制定过十几个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但都没有反映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并且大部分都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对全社会宪法意识的形成起的作用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6月我国才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草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社会灌输宪法意识。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宪法观念的灌输只能从1954年算起,到目前总共只有52年的时间。期间,宪法观念又被破坏殆尽。1982年宪法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它的贯彻与实施,使公民的宪法观念开始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3年对宪法进行了几次重大修正,宪政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宪法实施的监督体制薄弱,违宪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等行为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宪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阻碍了宪法的实施,也严重影响了公民宪法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回顾中国尤其是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历程,我国的宪政实施从制度层面上看,对宪法原则的贯彻落实、对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对宪法内容的制度化、具体化固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意识层面上看,宪法意识的培育、人民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自愿的心理状态则存在较大缺失。第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政治上的君主专制,造成了我国人民缺乏民主的习惯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于王权、等级、秩序的顶礼膜拜。这种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上的文化体系,显然不可能孕育出宪政建设所需要的宪法意识。迷信权威、畏惧权力、崇尚人治、义务本位等传统观念积淀在民众的心理中挥之不去,压抑了人们对独立人格、平等权利的追求,排斥了宪法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事务方面的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建国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对内部事务的调整,又主要是靠政策办事,这就使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法制是可有可无的,法制观念缺乏,作为法制观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宪法观念当然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建立、形成和巩固。第三,宪法赖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宪法的产生、内容及其发展均依赖于民主政治。宪法赖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商品经济。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很大比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人们往往不能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治观念。并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又使得人们过分依赖于权力的保护,以致宪政建设所要求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始终未能在民众中彻底扎根。这些都对民众的宪法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四,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尤其是宪法教育不足。我国高校自1986年起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这一举措无疑对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宪法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校宪法教育中仍然存在较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宪法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高校未充分认识到宪法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未针对学生开展经常化的、制度化的法制宣传教育,宪法教育更是受到忽略。或者即使开展了宪法教育,但对其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而片面追求宪法教育的表面形式,满足于开了几次大会,举办了多少次讲座,组织了多少次活动等,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宪法教育,很难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其次,宪法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学生宪法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多少宪法条文,对现行宪法的内容、作用、效力及宪法实施的实际效果等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基于这种了解形成对宪法的基本看法,对自己在宪法实施中应有的作用和态度的认识,对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程度以及对国家机关和公民行为的合宪性评价等,也就是对现实中的宪法问题、宪法现象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高校的宪法教育不仅是要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高于一切的权威,而且要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意识等,还要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突出义务意识。很显然,现在的宪法教育与这些要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再次,宪法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高校的宪法教育相当程度上局限于课堂授课的方式,没有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化特点,采取新颖、生动、直观、参与性强、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使大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收效不大。
二、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确立宪法意识,忠实地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对每一位公民而言,都是责无旁贷的。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就首先向全国人民庄严地表示:/我将忠实地遵守宪法,恪守职责,竭诚为祖国和人民服务。0确立起强烈的宪法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将成为以后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他们肩负着未来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首先,应该从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性。自从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0的基本方略之后,依法治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的提高。这不仅仅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更是由于宪法意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法律意识。宪法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秩序,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逐渐地为人们的心理结构所认同,从而形成自觉地按照宪法的要求去从事各种行为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就构成了整个社会法律制度有效运作的社会心理支持力量。因此,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造就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宪法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必须以依宪治国为重要前提和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懂得法律条文尤其是宪法条文,而且要从根本上树立起现代法律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其次,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推进必然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提出要培养/四有0新人,明确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0/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学习服从各自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一切无纪律,无政府的违反法制的现象都必须纠正。0[2]173同志强调,/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0[3]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时发表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中共中央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多次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要大力加强宪法教育。可见,宪法教育作为法制教育核心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再次,宪政建设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以依宪治国为前提,而宪政建设,宪法的制定、完善和实施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宪法意识水平的提高。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执行、遵守和维护,是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的,而人的行为受到一定意识活动的决定和指挥,宪法能否得以切实执行,能否被严格遵守和维护,同公民的宪法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未来社会的骨干,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影响到宪法的最高权威的树立。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斗争,为此,高校的宪法教育亟待加强,并且应当在每一届大学生中持续有效地开展。各高校通过加强宪法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们的宪法意识,就是要使他们自觉地以宪法为最高活动准则,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勇于与违反宪法、破坏宪法实施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尽自己的责任。
三、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积极举措
目前高等学校的宪法教育,大多还只是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宪法条文的层面上,宪法教育的成效还颇有局限性。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法制教育尤其是宪法教育的研究,将宪法的理论教育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尤其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比较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引导,找到行之有效的宪法教育的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水平。就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提高宪法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在大学生心目中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宪法至上的思想观念。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的权威应该在大学生心目中深深扎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全部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依据。必须提高学生对宪法确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要注重引导学生确立人民主权的观念,突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政府的合宪性和合法性是基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必须严格地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对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他们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意识以及积极主动地、认真负责地督促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的观念。这样,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才能真正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爱国主义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突出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是世界各国宪法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宪法教育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帮助青年学生澄清模糊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认识。即使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大学生也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共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部分青年大学生往往注重权利,忽视义务,因而宪法教育应帮助他们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现代社会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充分发挥高校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并进行教学改革,以取得宪法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如何,直接决定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紧、抓好、抓落实。当前在高校,一部分法律基础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本末倒置,认为宪法简单枯燥,没有多少讲授价值,因此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极不利于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把宪法当成远离百姓生活的充满政治性的规范,感受不到法律的味道,从而轻视对宪法的学习。这是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相背离的。所以,要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目前法律基础课课时有限的条件下,一方面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该把宪法作为重点的内容来讲授,着重把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的指导思想,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制度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在理论上讲深讲透,使学生在思想上确立起宪法是每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违宪就是最严重的违法的观念。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保障宪法实施,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从而激起学习宪法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开设系列有关宪法知识的选修课程来弥补现有课时的不足,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起宪法知识的教育,切实发挥法律基础课这个主渠道的直接作用。再次,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宪法教育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要通过普法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宪法学习活动,加大对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的力度。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普法教育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停留在口号式、纲领式的宣传上。尤其是应该注意引导民众意识到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作为人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实际上和每个人的生活、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对宪法的普及,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宪法条文含义的讲解,应联系实际情况,联系公民的切身利益。对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抓住宪法的本质特征,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宪法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宣传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学宪法、用宪法、守宪法的良好环境。比如说,可以根据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结合各阶段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宪法方面的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对宪法规定的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开展一些与宪法的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行使选举权,直接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结合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会议,使大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们是如何代表人民的意志参政议政的;组织学生参与每年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活动等,使宪法意识真正深入大学生内心。
- 上一篇:粮食系统解放思想实施方案
- 下一篇:当前宪法意识教育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