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的构建
时间:2022-08-29 08:26:09
导语:“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纵观国内的高校思政教育,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上,而对培养大学生在理解和领会宪法精神上构建“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意识上缺少深入的研究。运用宪法学、法理学和社会主义法学理念的相关理论,培养大学生构建“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对于推动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宪法至上;法治;大学生;思维意识;构建
一、培养大学生树立“宪法至上”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在学习理解好宪法知识后,在假期的“三下乡”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可以把“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意识带进社会,这对宪法知识和其它法律知识的普及起到了引领、整合及推动的作用。再者,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接班人,他们之中一些人以后会成为国家的工作人员,也有些或许会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早树立并构建“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意识,能为他们以后依法执政、执法为民的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所以说大学生“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推动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利用宪法价值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而治国离不开宪法,法治国家的构建更离不开宪法价值的指引。宪法的价值是法的价值的一部分或者特殊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可以从法的自由、秩序、正义的价值角度去理解宪法价值。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价值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面对利益衡量和价值衡量应怎样选择呢?例如:某同学感染了传染病毒。为了避免大范围传染其它同学,临时对其采取隔离措施,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这时候自由和秩序就发生了冲突。作为大学生,如果我们有法的意识,自然会配合处理,否则就可能会大闹起来,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秩序。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由虽然是法的最高价值,但是,秩序是法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宪法价值的指引下,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必要时大学生可以放弃和牺牲自己小的利益。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
法谚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作为青年大学生,如果信仰法律,这将会使他们更加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他们也将会以《宪法》精神作为个人社会行为的指南和个人的道德底线。其次,大学生信仰法律,对建设法治校园、对大学生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对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去解决、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构建“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意识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宏观学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主要体现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而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就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可以在思修课的教学实践中加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教学环节,这样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理念,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宪法至上”的精神内涵。其次,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环节中。可以说大学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是大学生树立“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和提高大学生法律信仰意识的基础。
(二)强化法的规范作用对大学生行为的微观指引
从法理学的角度去看,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这五个方面。大学生如果没有法的规范作用作为的指引,缺少法制观念,必将会出现更多的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案件。从大学生的这些犯罪案例来看,他们的行为暴露出大学生对法的规范作用的理解缺失。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可以举办如“法律讲堂”这样的连期讲座,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系统解读一些重要的部门法,如《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部门法,这是从微观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意识。部门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让他们认识触犯法律的行为和制裁措施,提高他们的法律信仰意识和对程序法的了解。最重要是,还可以增强他们如何救济权利的意识和程序及措施。二是高校可以以活动为载体普及宪法和其它法律知识的教育,如开展宪法和其它法律知识的竞赛活动,组织观看如央视的“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并写观后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大学生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学会用“法的规范作用”作为指引,使大学生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因此,“强化法的规范作用”是大学生构建“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的关键条件和核心要素。
(三)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
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培养大学生构建“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时应要重视学法氛围的形成,可以以活动作为载体,将构建“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融入其中。首先,高校应发挥学院法律协会社团的作用,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以点带面;还可以重心下移,如举办“送法进宿舍”活动,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还可利用传统的海报宣传、横幅宣传、标语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和方法可以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争取让大学生对宪法法律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转变教育思维,创新普法的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出现多元的思想情况,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应要研究创新普法教育的方式。我们知道,对大学生的培养不应仅是高校的责任,全社会各级机关、部门单位也有责任。在构建大学生“宪法至上”思维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上,高校不要局限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其实还可以联合社会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因此,高校在平时一是可以联系当地的法院,带学生去傍听审判,或让法院的审判走进校园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和权威。二是建立网络法律宣传平台。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要筑好网络阵地,以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如建立法律知识微信公众号、校园法律网络论坛,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可以宣传宪法知识。
三、结语
培养大学生构建“宪法至上”的法治思维意识,无论是对国家法治建设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深深知道,法治思维并非与生俱来,其包含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需要通过后天的培育才能逐渐养成。因此,培养大学生构建“宪法至上”法治思维意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在这领域多努力,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果。
作者:蔡宗坚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2]杜洪波.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攻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OL].
- 上一篇:私有财产权保护宪法学思考
- 下一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