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宪法学教学和研究问题

时间:2022-11-14 05:08:14

导语:当前宪法学教学和研究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宪法学教学和研究问题

本文作者:杜力夫刘根香工作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宪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法律专业课。在宪法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确定的内容,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层次,即它以宪法和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宪法直接相关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宪法典逐渐扩展到宪政制度的各个方面,即从宪法的法律形式到宪法的政治内容,再到宪法的阶级基础和阶级本质,逐次展开,层层递进。第一个层次,宪法学对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进行研究。宪法学研究宪法的概念、特点、分类、制定、修改,研究宪法的价值、功能以及宪法的实施监督。这构成了宪法学中宪法学原理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次,宪法学对宪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宪法学研究宪法所确认的国家和公民的关系以及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宪法所调整的这种社会关系构成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宪法对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构成了宪法规范的政治内容。公民在国家中的基本法律地位即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是国家根本制度的具体表现,所以宪法学还要研究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第三个层次,宪法学对与宪法直接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宪法学研究宪法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力量,研究宪法发展变迁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阶级背景,研究宪法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机制,研究宪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宪法和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统治阶级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对宪法的决定作用,等等。宪法学的这部分研究对象是宪法学最具阶级特色的部分,这是在研究宪法规范和宪政内容的基础上对其阶级背景和阶级本质所作的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宪法学与一切资产阶级宪法学的主要区别。资产阶级宪法学只研究到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而对第三个层次的问题,要么讳莫如深,要么轻描淡写,再不然就蓄意歪曲。

二、宪法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

长期以来,宪法学局限于对现行宪法的注释和说明,局限于在形式上研究宪法。资产阶级宪法学通过对其宪法的烦琐诠释和巧妙论证,极力掩盖其宪法的阶级本质,肯定并力图完善现行宪法以及现行统治,发挥了宪法学作为意识形态维护和完善其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作用。虽然资产阶级宪法学对宪法以及宪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始终没有科学地揭示国家政权与宪法的关系,宪法的阶级性质以及宪法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无法使其宪法学具有完整的科学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面而认真地批判、继承以往宪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成果,联系各国宪法和宪政发展的实际,才能创立和发展科学的宪法学。需要注意的是,资产阶级宪法学关于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理论,从形式逻辑上讲,虽然其前提是不科学的,但其论证过程严密而符合人们常见的现象,所以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几个世纪以来,扩散很广。这种宪法学也曾来到中国。第一次是2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引入中国,并在其指导下制定颁布了1912年的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这在当时是一部极具资产阶级民主性的宪法。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理念贯穿其中。可是,左右中国政权的外国势力不允许它存在,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没有力量控制政权而使它真正生效。事实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宪法学不能指导中国的宪政实践。2世纪末冷战结束,国际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挫折,特别是资产阶级宪法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获得再生之后,人权高于主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观点又被国际霸权势力广泛宣扬,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宪法及其民主模式也被奉为现代国家适应全球化趋势的榜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和发展科学的宪法学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宪法是民主国家采用民主形式实行统治的阶级创立并运用的。在人类历史上,在民主国家采用民主形式实行统治的阶级只有两个,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在创立宪法,实行宪政方面是先行者。世界上的宪法就其阶级属性而言只有两类)))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类无阶级性或超阶级性的宪法。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作为法律科学,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宪法学中科学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而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相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宪法学,有助于接近真理,获得真理。宪法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统一起来。

三、宪法学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过程中逐步接近真理,获得真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传的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宪法学者的著作汗牛充栋,其中虽不乏学术价值较高的作品,但就总体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科学的宪法学体系。对资产阶级民主和宪法的强烈偏好使他们顽固地把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奉为天经地义的金科玉律,并极力到处推销,这使西方资产阶级宪法学尽管不断花样翻新却与真理无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宪法学中应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人们组成的社会分为不同的民族、国家,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以及各民族、各个国家内部经常进行着斗争。社会上的人有穷有富,一部分人的意向往往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社会上的人由于其经济生活条件和其在生产关系中地位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大的利益集团被称为阶级。各大阶级对宪法和法的观点与看法都是由他们当前的阶级状况决定的。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在存在着国家、民族、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当今世界,阶级分析的方法没有过时。研究宪法学,不能不问姓资姓社,不能用利益分析完全取代阶级分析,不能用所谓现代宪法模糊宪法的阶级属性,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强调与国际惯例接轨,也没有必要羞羞答答地用本质分析的方法置换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有理直气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对宪法的本质、价值、功能、实施以及宪法和宪政的发展规律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回答,不断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宪法学不能只限于技术面的研究,不能不讲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同志多次强调要讲政治。当今世界远未达到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的大同境界,各个主权国家之间在合作中充满了尖锐的竞争和斗争。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斗争都集中地表现为政治斗争。少数奉行霸权主义,企图以自己的想法改造别国、控制世界的国家,不断动用其优势的武力和传媒使这种斗争激化,并渗透和影响到其他国家内部。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就对国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状况作了科学的估量。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要注意防止简单化地乱贴阶级标签的错误做法。同时,还要把阶级性和继承性结合起来,要肯定宪法在某些具体制度、形式、做法上有历史的继承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只有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宪政现象有清醒的、接近真理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¹学习和研究宪法条文、宪法规范要联系该国实际存在的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既要研究条文的宪法、形式意义的宪法,也要研究现实的宪法、实际意义的宪法,不能孤立地依据宪法条文来评价一国的宪法和宪政,要知道当宪法同现实背离或脱节时,宪法就是虚假的,当宪法同现实一致时,宪法才是真实的。希特勒实行法西斯独裁时也并没有取消当时的德国宪法。我们不能把纸上的东西等同于现实的东西。只有把一国的宪法条文同该国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对该国的宪政制度有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º学习和研究宪法学要联系本国的客观实际。具体说来,我们要联系中国的客观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来说,制定和实施宪法,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政制度,是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现成的民主模式和宪法规范的。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宪政的施行和运作,都离不开本土资源,都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分析考察我国的宪法时,必须把握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的客观实际。否认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否认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或者是把建国以后前3年和后2年割裂开来,将前3年描绘成封建专制社会,借反封建之名否定现行宪法和国家根本制度,是完全错误的;无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盲目地认为我们国家在一切方面都比资本主义国家优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也同样是错误和有害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和取舍,有选择和取舍才有进步和发展。比较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比较,首先要确定比较的范围,找到可比性。在宪法学的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¹形式上的比较与实质上的比较不可偏废。只比较民主和宪法的形式,以形式的完备与否代替对其性质的比较和定性,是不可取的,反之亦然。º不仅要横比,还要纵比。既要把本国的宪法和民主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又要把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历史相比较。»既要进行宏观比较,又要进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的范围较大,是从总体上比较;微观比较的范围较小,是就具体的制度、体制、程序、措施、手段等进行比较。宏观比较后不能选择和采用的宪法和宪政制度,缩小范围进行微观比较后,也许会发现可取之处。宪法学课程通常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正确立场和观点,才能真正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