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视角下的宪法

时间:2022-11-14 08:24:11

导语:浅谈历史视角下的宪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历史视角下的宪法

宪法居于一国法体系的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基本功能就是确定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从宏观上和总体上确定控制、分配和保障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母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它的法都是根据它所制定,而且不得与之相抵触。对国家和公民来说,宪法是如此重要,那么宪法究竟是如何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不断续写辉煌的呢?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细细观察历史上的宪法文本,我们可以从其间的逻辑关系和历史事实,比较分析出宪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宪法所具有的独特属性。

在英美法系,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文献。它是贵族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限制国王权力而签订的。1689年的近代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也是贵族、资产阶级为限制国王的政治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而出台的。1787年,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制定了《联邦宪法》。它虽只有7条,却确定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大陆法系,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人权宣言》规定了法国公民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二战以后,法国通过建立宪法法院、行政法院以实现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颁布《基本法》,建立宪法法院后进入到法治国家之列。权力得到制约,才能保证权利的实现。在中国,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可谓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宪法。其后,于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1923、1946),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975、1978、1982)及82宪法的1988、1993、1999、2004年的修正案。中国在保障权利的宪法条文方面,确已相当的完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宪法得以产生并风靡全世界呢?第一,宪法的产生是革命的正当化、合法化的需要。宪法是革命斗争的产物。取得政权的阶级必然建立新的法律制度,以昭示自身的正当化、合法化。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定革命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制度,以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协调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关系,从而制定了宪法。因此,宪法就是对革命胜利成果的合法化固定。第二,权力分配及制约的需要。一个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让这个国家长久地发展下去,协调阶级内部的关系,权力如何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制定宪法是参与革命的人的愿望和要求,以求保障权利。革命的成功需要无数人的艰苦奋斗。他们加入革命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追求自身权利的最大化。革命胜利后,谁都不愿胜利成果被篡夺。这时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份类似于契约的文本来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宪法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类比公司的设立、运行。一个公司的成立,不论是发起设立还是募集设立,首先需要有股东。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为了投资理财获得利益,可以投资公司成为股东。然后由股东通过各种形式的出资即让渡自己的财产权而设立一个公司。

在公司的设立过程中,除了股东的出资外,公司的基本章程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公司章程里,会规定公司的主要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议事规则等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司必须能够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商事活动并独立地承担责任。再经过工商登记部门的登记后,一个公司就成立了。对应到宪法中,股东就类似于一个国家中的公民。公民为了更和谐美好的生活而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国家,与国家签订了一份保障自己权利的契约。而这份契约可以看做是股东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而在公司设立中制定的公司章程。在国家层面,这份契约就是我们的根本大法———宪法。为了确保公司的有序运行,公司设立了具有决策权的股东(大)会,具有执行权的董事会和具有监督权的监事会,它们分别对应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股东(大)会是其它一切权力的来源。董事会负责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运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公司可以长久地运行,保障每一位股东的权益。我们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分工合作,也是为了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宪法的属性是多重的。宪法从其产生,就具有政治属性,宪法本身就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宪法具有根本大法的属性,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严格。其三,宪法同时也具有部门法的属性,主要以国家与公民之间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和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理清宪法的历史渊源,梳理宪法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宪法的含义,理解宪法为什么能在滚滚浪涛中风靡全世界。

作者:明小兰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志如.宪法概念再探[J].求索,2011(11).

[2]张千帆.论宪法的选择适用[J].中外法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