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宪法教育有效性分析
时间:2022-02-05 03:23:34
导语:大学生宪法教育有效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一切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是凝聚着我国人民的基本共识和基本价值观。宪法教育能让大学生更清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掌握我们国家制定的规则和社会秩序。宪法是法治的基础和核心所在,我国所有的法律的来源和基础就是宪法。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前提是习得一定的法律知识,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法律体系,法律条文浩瀚如海,对大学生来说,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法治思维的养成并不是要通达每一部法律,知晓每一条法律规定,而是要懂得法律条文背后蕴含的理性价值和法治精神。我们要从法律的基础和来源入手,这就是宪法。所以,加强大学生宪法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治思维的养成。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捷径之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当今时代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价值基础。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经过几次修订完善,现行宪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大量相符合的内容,它容纳了平等、公平、正义、诚信、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精神,确立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高地位[1]。可以说,宪法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基础。因此,宪法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宪法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3.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公民阶段的群体,他们公民意识程度的高低,对我国今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是能够认识公民在宪法上的主体价值与尊严,即具有宪政意义上的公民人格。正如罗尔斯所说:“任何文明社会的成员都需要这样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能够使他们把自己理解成为具有某种政治地位的成员——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就是平等的公民身份的政治地位,以及了解这种政治地位如何影响他们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构成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不是自然承袭,而是需要培养和教育。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来看,我国公民较大程度缺乏宪法意识。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如果宪法不能成为公民的基本准则和一切行动的基本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只是天方夜谭。提升大学生宪法教育,能直接推动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形成,能帮助大学生形成以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
二、当前大学生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宪法的了解和深入,从而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对宪法的重视不足。中国的宪法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沧桑历史,然而人民的宪法意识并不乐观,这与宪法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长期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一是宪法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目前,大学生一般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接受普及性的法治教育,但法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关于宪法教育就更是少之又少。近年的大学生高校教育中,法治教育虽得到一定重视,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法治教育的地位还依然较低,宪法教育在法治教育所占的比重更是十分有限。即使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专设有宪法部分,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主渠道。但由于实践中教师能够讲授的课时所限,大学生一般只有三到五个课时学习宪法部分,这对于要实现培育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形成大学生法治思维、树立大学生法治信仰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除此以外,课堂教学之外的宪法教育还较为随意,没有固定化和常态化,通常都是不定时组织一些法治座谈、学术讲座、文化节目来宣传宪法知识和法治理念,没有统一的计划和编排来系统地推动大学生宪法教育的实施和深入发展。二是受教育者对我国宪法的重视不足。一方面,宪法不直接影响公民的权益使得大学生对宪法的关注度不高。在我国,宪法作为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大法。它多是对国家的基本制度、大政方针相关联,与公民日常衣食住行的基本行为的原则性、概括性的宏观指向,并无具体惩罚性的规定,所以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权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对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法律较为感兴趣,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学习积极性较为浓厚;另一方面,在宪法知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教育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重知识、轻理念,重道德教育、轻法治教育的窠臼。上述两种状况造成了大学生对宪法遥不可及的仰视。这在实践中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学习宪法的积极主动性。2.对公民基本权利避重就轻。列宁曾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我国的法治教育初期发展的时候,整体上深受苏联以维辛斯基为代表的苏联法学家长期以来将宪法看作国家法,受此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宪法学教学和研究也一直特别强调宪法的国家意志性。在高校宪法教育的基础课中的教授部分,对公民基本权利部分讲授的比例明显较少,更多强调义务的履行。大部分基础课老师大都是思政教育专业背景出身,法律专业、法学专业的老师大都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很少承担“基础课”教授工作。因此,在“基础课”中,一些教师有因为不好讲、讲不好等原因就少讲、不讲。有的教师只是介绍一些宪法条文而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分析宪法背后所蕴含的法治价值;更有些老师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学。种种现象让大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培养宪法意识、树立法治思维更无从谈起。
三、提升大学生宪法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和实践。高校礼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树立,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与宪法是有着相同的政治共识基础。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蕴涵是大学生树立“宪法至上”法治意识和树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基础。一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价值底蕴的理解。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时代主题为切入点,将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相结合,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出发,去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让大学生从宏观上领会到“宪法至上”的精神实质。二是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教育。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让大学生亲自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宪法精神宣传、个案调查走访等实践环节,把宪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形成守法意识、法律平等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权力运行的意识,把宪法内化为自己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从自发到自觉,对宪法和法律的产生崇敬和信仰。2.提升宪法教育在高校法治教育的地位。目前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宪法教育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加强,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专设有宪法部分,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是广大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主课堂。但在实践中,在课程安排设置上,一般只要求3~5课时的宪法课程时长,而想通过这么有限的课时树立大学生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信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法治教育课程设计者应加大宪法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比重。高校可专门开设宪法通识课程和部分基础法选修课程。在基础课方面,教师应该书本有限的内容上进行拓展,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角度,让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能深入了解宪法的内容,并结合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课程来加强大学生对民生、权利与义务、权力运行的监督、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方面内容的关注度,提升大学生运用宪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设法律选修课方面,可开设与宪法相关的法律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此类课程。教师应该联系大学生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精心选择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此类课程,激发对宪法的情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仰。同时,还应该充分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力量,来提升大学生学习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如开展微信平台宪法知识竞赛、传播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案例等来提升大学生了解宪法的兴趣和积极性。3.把权利和权力教育作为宪法教育重点。当下的时代潮流,是一个权利的时代,这是我国的趋势所向,也是当下世界各国的潮流。过去我国的法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义务与责任,而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权力腐败、维权受阻现象越来越多,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把宪法教育当成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教育,将其束之高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是宪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宪法教育主要包含四大核心内容,即民主教育、权利教育、权力教育和法治教育[2]。其中,大学生权利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并正确行使国家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权力教育是通过培养大学生树立一切国家权力都应正确行使的法治理念。因此,提升大学生宪法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厘清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权力观。在“基础课”中,高校教师不仅应该详细地介绍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还应该把维护自身权利和监督权力的运行作为宪法教育的重点内容,提升大学生维护权利的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意识,培养起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把一些关键节点讲清楚。例如,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爱国与责任的价值追求等等,只有这样把一些重要的逻辑关系讲明白,才较好地完成宪法教育的教学任务。4.加强宪法精神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这为加强大学生宪法教育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决定》精神对大学生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高校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主动增强宪法教育的比重,在实践性教学中向大学生传播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一是从顶层设计上看,应修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比例结构。应提高法律知识部分在“基础课”的比重,加大法治教育力度。同时,修改法律部分的课程结构,加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法律通识部分可课后布置成作业或者实践部分加以深化。二是明确宪法精神教育内容。要重点讲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具有极为广泛的、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宪法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性和最高法源性[3]。三是通过分析大学生身边的维护个人权利等案例,结合我国国情和宪法知识,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树立起宪法至上的清醒认识。法治入宪不仅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生也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引入各类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发展、贴近国家国情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宪法精神和树立起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宪法教育的实效性。四是高校应加强宪法精神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活动应覆盖全校师生员工,如组织教职工学习宪法,开展座谈会等。高校应鼓励学生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进行宣传,如可将大学生对弘扬宪法精神方面的实践纳入年度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国家宪法日等重大纪念日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如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可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和大一、研一新生集体向宪法宣誓,通过仪式感来激发学生和教师对宪法的崇敬感和神圣感,为宪法精神的树立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炳辉,周叶中.论我国宪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寻找当代中国的共识基础[J].法学论坛,2012(04):51-58.
[2]邓海娟.邹议当代大学生的宪法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45-46.
[3]陈大文,王一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任务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2):21-25.
作者:董津津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 上一篇:宪法政治审议与协商
- 下一篇:监察体制改革宪法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