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研究
时间:2022-02-05 03:31:25
导语: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阶段,由于网络游戏与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变得越来越暴力化,各类校园霸凌事件越来越多。这不但损害了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为此,本文在概述校园霸凌概念与界定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在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方面的不足,同时提出了有效的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校园霸凌;概念;界定;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不足;措施
近些年来,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屡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反校园霸凌法制法规,如何依法有效地防止校园霸凌事件,正确惩治校园霸凌行为人,确保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校园霸凌的概念与界定
“霸凌”一词最早是由英文中的“Bullying”音译而来的,在我国又通常称作“欺凌”。而校园霸凌一般是指学生个体长期反复地处于其它学生主导的各种负面行为状态中。校园霸凌一般表现出言语霸凌、社交霸凌、肢体霸凌以及性霸凌等多种形式。而无论哪种形式的霸凌行为,均表现出意图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特征。这三个特性既是界定校园霸凌行为最主要的依据,也是校园霸凌行为区别于学生间偶然冲突行为的主要特点[1]。
二、我国在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方面的不足
(一)在规制校园霸凌行为时,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性劝导方式为主目前,我国对各类校园霸凌行为的规制还是以传统的思想说教,道德引导为主,这种软性规制方式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很难被新潮的青少年接受,所以其规制效果却并不明显,还容易造成校园霸凌行为人继续重复霸凌。(二)现行法律对校园霸凌行为惩戒较轻,威慑度不够目前我国涉及校园霸凌行为规制的法律主要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而这些法律对于校园霸凌行为的惩戒普遍较轻,进而降低了法律的威慑度,无形中纵容了校园霸凌行为。比如就《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言,它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与健康成长为根本出发点,在立法上呈现出“重保护,轻惩治”的倾向,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一刀切”的保护,这在间接上也侵犯了被霸凌者的合法权益,纵容了校园霸凌行为。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则把未成人的各种霸凌行为定性成未达到刑事处罚程度的不良道德行为,这样就很难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刑事惩治。至于《刑法》中规定的年满十四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则更是我国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的短板。依据现行《刑法》,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完全不负任何刑事责任,这就降低了《刑法》的震慑力及其对校园霸凌的预防功能。
三、有效的反校园霸凌法律规制措施
(一)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霸凌法,从法律上明确定性校园霸凌行为因为我国对反校园霸凌行为的认识与规制起步较晚,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反校园霸凌法,各类相关法律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惩治普遍偏轻。这就要求我国立法机关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霸凌法律法规,将反校园霸凌规制纳入国家正规的法制体系。从法律上明确定性各类校园霸凌行为与霸凌等级,并依据霸凌程度,制定不同等级的惩治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各类校园霸凌行为[2]。(二)实行告诫书制度对于各类校园霸凌行为的惩治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重不得,也轻不得。如果采用刑事方式重惩,则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如果只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轻惩,则效果不明显,容易导致反复霸凌。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实行告诫书制度,依法教育和警示校园霸凌行为人。所谓告诫书制度就是指在处理一些情节较轻,造成的后果不严重的霸凌行为时,公安机关依法免去对霸凌行为人的治安处罚,而对霸凌行为人和被霸凌者出具包含霸凌事实、禁止霸凌行为等内容的告诫书,并将告诫书内容传达给学校和霸凌行为人的监护人,由学校和监护人对霸凌行为者和被霸凌者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思想教育,以有预防校园霸凌行为的再次发生。(三)适当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增强《刑法》对校园霸凌的威慑度和预防功能目前我国《刑法》中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为年满14周岁,这无形中也为未满14周岁的校园霸凌者规避刑事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而随着我国校园霸凌事件低龄化趋势的发展,我国校园霸凌行为的未成年人年龄越来越小,所以我国立法机关有必要将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下调,从而增强刑法的慑度力,充分发挥其对各类校园霸凌行为的震慑功能和预防作用[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霸凌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而我国目前对于校园霸凌的规制手段主要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性劝导方式为主,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反校园霸凌法律法规,这在无形中也纵容了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法律规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正确惩治校园霸凌行为,真正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永.校园霸凌行为的法律问题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6,16(1):69-72.
[2]彭凯平,王月兵.反校园霸凌,要走的路还很长[J].法律与生活,2017(1):5.
[3]邓贤丽.论我国校园霸凌的立法保护[J].商,2016(34):261.
作者:毕媛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上一篇: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分析
- 下一篇:建设工程诉讼程序问题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