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权利的宪法规范
时间:2022-11-09 05:49:06
导语:公民权利的宪法规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陈梅工作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
宪法学理论一般认为,宪法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规范。事实上,限制国家权力并非目的而只是手段,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公民的基本权利构成了宪法规范的核心内容。基本权利与宪法规范之间存在着逻辑上必然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必须诉诸宪法规范这种基本的价值规范形态,否则,基本权利就只能停留在应有权利这一层面上;二是宪法规范必须通过承载基本权利这一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实现其作为宪法规范的基本价值。因此,讨论宪法规范应以什么样的基本权利为内容以及基本权利应以什么样的规范形态出现就构成了本文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内容。
一般认为,宪法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应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中寻找基本权利的应有内涵。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状态决定了宪法上应当确认和保障什么样的基本权利。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国家与公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2.这种关系的状态如何。二十世纪以前,国家被认为是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因此,学说才认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与公民之间是一种不信任的关系。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个人对国家的依赖性加强,个人权利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国家,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合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这种变化,并不等于国家与公民的信任合作关系取代了原有的怀疑与对抗关系。事实上,进入社会国家以后,公民与国家之间新型关系只是对原有的这种关系的修正而不是取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对抗性关系。因此,按照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不同关系出现了把人的基本权利分为逃离国家的自由、接近国家的自由和依靠国家的自由等三种类型。通过“逃离国家的自由”而衍生出的自由权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特征,成为支撑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点,是宪法基本权利的核心。其次,应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对基本权利赖以存在的宪法规范加以考量。一定意义上,单纯的基本权利只是主观上的权利而不是宪法基本权利。宪法首先是法,所以宪法权利应有严格的规范性,以规范的形式发挥作用。但同时,宪法又应区别于一般的部门法。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决定了宪法规范是一种根本性的法律规范。宪法的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宪法学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存在紧密联系,也就是说,不能将所谓的“规范宪法学”发挥到极致,而忽视了从其他学科角度对宪法的研究。
近代宪法确立了以精神自由、人身自由和经济自由为核心内容的三大自由权。本文拟从传统宪法学所确认的这三大自由出发,结合我国现行宪法的相关规定从内容和规范结构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精神自由1.思想和良心的自由所谓思想的自由一般是指,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它与信仰、表达、宗教、学术、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而良心的自由则指的是在伦理上认为何者为正确的判断自由,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相对于思想的自由应是一种概括性的权利,但它又不只包含前面几种权利。思想的自由是个人发展自己人格、实现自我统治前提,而“每个人通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发讨论和竞争,从而往往能够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这种观点便是现代宪法理论中的所谓的‘思想的自由市场理论’。”而将良心的自由旨在保障选择道德伦理标准的权利,是意识自由的重要内容。《世界人权宣言》第18条规定“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8条规定“人人有权享受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由此可见,思想与良心的自由已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确认。我国宪法尚未规定思想和良心的自由。因此有必要将这一自由权写入宪法。由于思想、良心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内心精神作用,不具有行为的外部性,因而对其保护也应当赋予更加优越的地位。从规范的角度看,就是要审慎地对这一权利的限制条款,避免使这一权利形同虚设。2.宗教信仰的自由所谓宗教信仰是指“对具有超自然的超人格性质的存在的确信、敬畏或崇拜的心情和行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内心的信仰自由。(2)宗教上行为的自由。(3)宗教上的结社自由。我国现行宪法第36条对宗教信仰的自由作了规定。其中,第一款是概括性的一般规定,第二款是具体规定,第三款第四款是限制条款。由于内容(1)内心的信仰自由是没有界限的,因而不能对此项内容作限制性的规定。另外,对第三款所说的“正常的宗教活动”应予明确。3.文化活动的自由我国现行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严格说来,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应属于思想与良心的自由的范畴。林来梵教授认为,第47条中规定的“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之中,除了包含公民学习科学技术、欣赏或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自由以外,当然也包含科学研究或文艺创作成果的发表自由。本条的规定是否会对平等权构成侵犯是需要斟酌的,更进一步地,何又谓“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另外,按照国际上的通例,我国宪法有必要明确规定“学术自由”。4.通信的自由公民的通信自由是指公民的通信(包括电报、电话和邮件),他人不得隐匿、毁弃、拆阅或者窃听。现行宪法第40条对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作了一并规定。事实上,通信秘密可以为通信自由所吸收,而不必另作规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传真都应视为通信的方式。5.表现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表现的自由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精神作用公诸于外部的精神活动的自由。”表现的自由往往带有一定的外部行为,是内心的精神作用与外部行为的结合,因而它区别于纯粹作为内心活动的思想、良心自由,宪法对其也使用了较多的限制条款。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是,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管理登记条例》等对表现自由的权利行使作了苛刻而细致的规定,事实上已导致这一基本权利名存实亡。而国外却不同,例如《德国联邦基本法》第5条第3款则明确规定,“人人有以口头、书面和图画自由表达和散播自己的观点,以及自由地从一般可允许的来源获得消息的权利。出版自由和和通过广播和电影进行报道的自由受到保障。不建立审查制度。”此外,通过作为行政机关的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对表现自由这一重要基本权利进行限制也有失妥当。
(二)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近代以来伴随着个人的解放所确立的一项传统的基本人权。它指的是无正当的理由身体的活动不受拘束的权利,故而又称身体自由。人身自由除了包含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应有之意外,还应包括人身自由受限制时的合法程序保障,尤其是在刑事诉讼当中。其展开形态还包括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其中刑事诉讼中人身自由的宪法规范亟待完善。
(三)经济自由1.财产权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我国公民财产权的规定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收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扩大了原有的保护范围,并增加了补偿条款。但有学者对“合法的私有财产”这种表述提出批评。本文认为这种表述虽然不符合宪法学的规范表述要求,但也是基于中国现实的国情作出的选择。有疑义的是,我国宪法仍将财产权置于总纲部分,而没有将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列举,使得财产权的性质不够明确。2.居住和迁徙的自由迁徙自由的基本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迁徙自由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是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迁徙自由是公民在国内自由选择居住地以及出入国境的自由。3、迁徙自由还包括对异地移居而来的居民,地方政府不能对之歧视或实行差别待遇。国外宪法一般都对迁徙自由作规定,例如《德国联邦基本法》第11条第1款规定,所有的德国人享有在全联邦境内的迁徙自由。第2款规定,这种权利只能依法在下列情况才能予以限制:缺乏适当的生活基础,为应付自然灾害或特别重大事故,为保护少年幼儿不使处于无人照管的状态,或为防止犯罪等而必须作出这种限制。前一款是对迁徙自由权的一般规定,后一款是规定可限制的情形。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现行宪法尚未规定迁徙自由,但从尊重人权和我国业已加入的两个人权公约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有必要对迁徙自由作出规定。3.选择职业的自由、营业的自由以及合同自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行为被国家所垄断,宪法规定“选择职业的自由、营业的自由以及合同自由”等经济自由权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通过交换来形成,资源需要在平等市场主体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来配置。如果公民不具有上述自由权就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因此,此三项自由权不仅是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且也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的必然诉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律上规定的人权经历了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个人自由为中心的参政权(第一代人权)、以生存权和国家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为中心的社会权(第二代人权)、以局部文化和集体的差异的存续自由为中心的第三代人权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有必要反映这种变化。以自由权为中心,结合我国国情加以社会权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也照顾到第三代人权的内容,乃至于基本权利的最新发展,诸如发展权,环境权等。同时,我国已经签署了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国家就有义务保障我国公民享有这两个公约所确认的基本人权。因此,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规范的完善还有必要结合这两个公约所确认的人权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作出国际公约相一致的规定。
- 上一篇:法院的宪法规范与理论探索
- 下一篇:我国宪法的本质与宪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