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宪法规范的特征
时间:2022-11-09 05:04:30
导语:小议宪法规范的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吴杰
研究宪法规范的特点,对深入了解什么是宪法和增强宪法观念,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法律规范和宪法规范.法律规范,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宪法是法律的一种,因此宪法规范也具有一般法律规范的共同特征。它们在阶级本质上相同,都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是由国家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准则;并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宪法规范和普通部门法的法律规范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宪法序言明确指出:“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规范是国家的根本性规范。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内容的广泛性
宪法既然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的总章程,因此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必然是非常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宪法规定的内容广泛。宪法的内容通常包括:建国的宗旨和蓝图、国家的性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和国家机构体系,以及国家的标志,等等。各国宪法的内容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重大间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国防、外交等许多方面。二是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广泛。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和社会团体、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甚至还包括在本国境内的外国公民和经济组织。如我国宪法第18条和第32条的规定。相反,普通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比较狭窄,它们只是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只调整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如刑法只规定有关犯罪和适用刑罚方面的问题,民法只规定有关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方面的间题,诉讼法也只是规定有关诉讼程序方面的间题。这是因为宪法和普通部门法分工不同。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所以它管的面当然要宽;其他部门法是国家生活某一方面的专门章程,所以它们的任务比较单一,调整的范围也比较窄.正由于宪法规定的内容涉及面广,所以有人感到学习宪法比较困难,如有的人说:“翻开宪法讲义,内容浩如烟海”,感到难以掌握.这正是由于不了解宪法规范特点的缘故.我们知道,宪法内容的广泛性,这只是宪法规范的特点之一,而宪法内容另一个方面的特点则是带有根本性。宪法内容带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这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本身所决定的。宪法不是法律大全,不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不能什么问题都要规定.正如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宪法并不是法律汇编。宪法是根本法,而且仅仅是根本法。宪法并不排除将来立法机关的日常立法工作,而要求有这种工作。宪法给这种机关将来的立法工作以法律基础。”宪法的任务是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间题.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宪法过程中,应当很好地掌握宪法规范内容的广泛性和根本性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正因为宪法内容广泛,所以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和法理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民族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都有关系。但宪法终归是国家的根本法,因此宪法学的内容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宪法时,要掌握好分寸和界限。既要注意它和其他部门法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掌,握彼此的交叉关系,又要明确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的正确分工,要很好理解“宪法是根本法,而且仅仅是根本法”这个特点.
二、宪法规范的根本性
宪法规范的根本性是宪法规范的核心特点。要深入了解这个特点以及宪法规范和普通法律规范的区别,就必须弄清近代意义宪法与古代“宪法”的根本区别。大家知道,法律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法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即近代意义的宪法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古代不少国家虽然都使用过“宪法”一词,但都不是近、现代宪法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例如尚书说命:“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想”;晋书:“稽古宪章,大鳖制度”;唐书:“永垂宪则,贻簌后世”国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等等,这里所说的宪、宪章、宪则、宪法,都是指一般的法度、典章而言。日本公元604年的《圣德太子十九条宪法》,英国亨利二世1164年的《克拉伦敦宪法》,,也是属于普通法律。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国王或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口含天宪”,“金口玉言”,他的圣旨是国家活动的最高依据.“法自君出”,中外都如此。在那个时候,不可能制定一部国家最高法律来限制王权。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才出现的.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的需要,又是法律本身发展的结果。近代意义的宪法和宪法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共和体制的建立,法治思想的传播和法治的确立而逐步形成的。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出现了根本组织法的观念.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搜集158国的法律,加以比较研究,就其性质和作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法律,另一类是有关国家根本组织法的法律,他认为这种法律就是宪法,所以他写了《关于雅典宪法》一书。后来他又在《政治论》一书中明确主张法律应以宪法为根据,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组织法,与普通法律有区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与近代宪法观念有点接近,但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因为它仅局限于国家根本法组织法的范围。不过应当看到他是最早阐述宪法思想的先躯,他的上述观点可以说是近代宪法观念的萌芽。英国在十三世纪初期,由于英王的专横,引起贵族诸侯的不满,他们联合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向英王进进行斗争,在强大压力下,英王约翰被迫于12巧年颁布英国宪政史上有名的《自由大宪章》,承认贵族的参政权,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非法拘捕人。后来有的宪法学家和历史学家把这部大宪章说成是英国的第一部宪法,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保护贵族等的特权,并没有确认民主制度,所以不能与近代宪法等量齐观。但是,大宪章的基本精神是限制王权,它建立了一条基本原则,即无论任何人,连国家最高统治者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为近代宪法树立了典范。法国在十三世纪末期,国王菲力浦四世因与教皇发生冲突,他为了纠合和利用贵族、教士和城市市民的力量来对抗教皇,让他们推举代表组成“等级会议”共商国政。从“等级会议”的组织和权力来看,虽然不能同后来的议会相比,它没有权力制定象今天的国家根本法,但它曾将法律分为两种:一种是王法,另一种是国法。国王对王法可自行变更或废止;国法是国家的基本的法律,叫做“根本法”或“宪法”,国王不得自行修改或废除,如果要修改或废除,必须经过“等级会议”的同意。当时“等级会议”确定的这种国法,虽然在内容和效力上不能与近代宪法等同,但它在立法实践上确立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即国家基本法律的修改或废除的权限属于代议机关,其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这种“根本法”观念与近代意义宪法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接近。后来,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和国王之间的不断妥协,从1628年起陆续颁布了许多宪法性文件,从而使英国成为制定宪法最早的国家,并且又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87年制定了宪法,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接着,法国和其他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宪法。目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几乎都有了宪法。现在,宪法已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而且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是所有立宪国家都一致公认的。但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就不完全一致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学者把宪法分为形式意义的宪法和实质意义的宪法。前者是以宪法的形式为标准来区分的。后者是以宪法的内容为标准来区分的。就是说,形式意义的宪法是指具有成文宪法法典,经制宪机关依照一定程序通过后公布,其制定和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效力也高于普通法律。只有这样的法才能称之为宪法。而实质意义的宪法是指,凡规定国家的基本组织及其权限、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基本国策的法,都是宪法。这两种分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严格来讲,都不够科学。如果按照“形式意义”的观点来识别宪法,那么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就不算是宪法。我认为英国宪法虽然存在下列特点:一是没有一部完整的宪法法典;二是有一部分宪法范存在于惯例和判例之中;三是宪法的效力与修改程序和普通法相同。但英国有许多重要法律是规定有关国家生活中根本性间题的,如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典、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11年的国会法、1918年颁布又经1969年修改的国民参政法,等等,这些重要法律,对于限制王权,削弱封建专制,保障公民权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法治,具有重要意义。毫无疑间,这些宪法性文件都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英国还有不少宪法惯例,例如内阁是由下议院中的多数党组成,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至少每年必须召开一次会议,等等。这些重要制度虽然没有写在正式文件中,但都存在于惯例之中,也应当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所以英国实际是有宪法的。实际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宪法惯例,如美国的两党制度,总统候选人由政党提名等。我国国家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间题,执政党一中国共产党正式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提出之前,通常都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向各派广泛征求意见,这些做法虽然在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具体规定,但实际也应看作是一种宪法惯例。所以这种宪法规范与普通法律规范也是不同的。另外,还有的国家的宪法是由几个宪法性文件组成的,例如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就是由1875年2月至7月陆续颁布的三个文件(《国家政权机关组织法》、《参议院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组成。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宪法法典,但实际也是一部宪法。至于以“实质意义”作为区别宪法的组点,其中有一种解释也欠全面,即“以法的内容为标准,而区别其是否为宪法”的说法。的确,我们认为不成文宪法也属于宪法是以其内容规定来确定的,但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是国家根本法不同于普通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区分宪法的标准,既要看法的内容规定,又要看法的效力及其制定和修改程序,这些都是国家根本法区别于普通法律的重要特征。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具有这些特征。宪法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根本法,就是因为它具有根本性的特点。根本性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表现在内容规定上。第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例如,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它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总的制度。另外,宪法还规定下列许多根本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地方制度(其中又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等。第二,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例如,我国宪法序言规定:“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还明确指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如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重大原则,第3条规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4条规定了民族平等原则,第5条规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第12条规定了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等等。第四,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国策。例如,我国宪法总纲规定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等等。第五,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例如,我国宪法第2章专门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六,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组织。例如,我国宪法第3章规定了国家机构的体系,规定我国中央和地方主要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正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所以许多国家把宪法的名称叫做根本法或基本法。如苏联1936年宪法正式名称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南斯拉夫1953年宪法叫《南斯拉夫新根本法》,联邦德国1949年宪法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澳大利亚宪法也叫《澳大利亚联邦基本法》.这里顺便指出,目前我国许多报刊经常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叫做基本法,有的为强调重要性,甚至把一些基本法律称为国家根本大法,这显然是不对的。制定1982年宪法时,为了规范法律用语,有意识地把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称为基本法律,就是为了区别于基本法—宪法,但有的人以为基本法也就是基本法律,有的报刊甚至在第一版用大字标题刊登,我认为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三、宪法规范效力的最高性
宪法和普通法律一样,都具有法律效力,这是所有法律的共同特征。但宪法和普通法的法律效力不同,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这是一般成文宪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宪法规范效力的最高性,就是指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宪法是国家日常立法的基础,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所以通常把宪法称为“母法”,普通法称为“子法”,普通法是由宪法派生的。我国许多法律的第1条都写明它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二)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无效,必须修改或者废除。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三)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根本的行为准则。我国宪法规定,全国的党政军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并明确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不仅我国宪法作了规定,世界上绝大多数立宪国家也都加以确认,并且规定在宪法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把宪法称为:“最高法律”或“最高法规”。苏联1977年宪法规定:“苏联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口一切法律和国家机关的其他文件都以苏联宪法为根据,并与苏联宪法相适合。”厄瓜多尔宪法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或者任何更改宪法规范的法律、法令、条例、章程、协定、命令、规则、契约和国家条约,均属无效。”法国宪法规定:“组织法在未公布以前,以及国会两院规程在未实施以前,均须提交宪法委员会审查,以确定其是否与宪法抵触”,“凡宣告为违宪的法规,不得公布或付诸实施”。意大利宪法规定:“全体公民和一切国家机关对共和国根本法—宪法—均须忠诚遵守”.可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是无容置疑的。但有人认为宪法只是规定国家生活的一些重大原则,不能直接引用宪法条文来处理具体案件,因而忽视宪法的作用,甚至忽视或者否认宪法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应当明确,宪法规范本身是具有直接约束力和强制力的。我们知道,所谓法律效力,实际就是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宪法规范既然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当然也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有些国家和宪法对此早已作了明文规定。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第105条规定:“宪法是直接有约束力的法律。”其次,宪法规范本身就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我国许多法律和制度都是直接根据宪法的规定来制定的.中央和地方主要国家机关的职权,都是直接依据宪法的规定来行使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依据宪法的规定而享有或履行的。再次,对于违宪的法律文件和行为,必须处理和追究,这也说明宪法规范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对违宪的法律文件的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宣告该项法律无效。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宪行为,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弹幼制,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罢免制。如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罢免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有权罢免由它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员,选民或选举单位也可以依法罢免由他们选举的人民代表.间题在于,一般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公民违反了宪法该如何处理呢?我想有些人怀疑宪法规范是否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强制力间题,可能是由此而引起的。要明睐这个问题,就要深入了解宪法规范本身具有原则性的特点。
四、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宪法既然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的总章程和母法,所以它必须从宏观方面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也不局限于经济、政治、文化、家庭婚姻等哪一个方面的社会关系,而是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宪法是调整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社会关系。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宪法的基本任务,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因此宪法规范通常都比较原则。我们经常称为宪法原则,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宪法规范的原则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宪法规范只确立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一般原则。它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界限,往往只是一个大框框。这些基本原则和大框框如何具体化,由其他部门法来作规定.如,我国宪法在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许多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在许多条文中明文规定需要制定的有关法律。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宪法中写明“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的有39个条文、43处之多。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指需要通过多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分别作出规定的。例如宪法第2条规定,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根本原则,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呢?“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具体实施由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详细规定。另外,人民行使权力还有其他途径和形式,所以该条第3款明确指出:“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里所说的“依照法律规定”,就是需要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另一类是宪法明文要求制定特定的法律共有29种。另一方面,宪法规范的原则性还表现在,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亦称逻辑因素),通常都不能规定法律后果部分。就是说,宪法规范往往只规定允许、禁止或者要求人们的行为的那一部分,而不规定违反该规范的要求所招致的法律后果的那一部分,具体的制裁办法由有关法律、法规去规定。例如,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里只要求和禁止人们做什么,没有规定违反该项宪法规范所带来的法律后果间题。假如有人对某一公民的人格进行侮辱、诽谤或诬告陷害,就要根据这种违宪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性,分别按照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相应条款来进行处理。上述部门法都分别规定了具体的制裁办法.从这一事例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宪法规范和普通法律规范在规定和适用上的关系和区别。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是母法与子法、总章程与分章程的关系-彼此是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的。从健全法制的观点来看,国家没有宪法就会造成群龙无首,而没有配套成龙的法律、法规,宪法原则就无法贯彻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正如总理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五、宪法规范的纲领性
宪法和纲领是不同的。正如斯大林所说:“纲领和宪法有重大的差别,纲领上说的是还没有的东西,是要在将来获得和争取到的东西,相反,宪法上应当说的是己经有的东西,是现在已经获得和已经争取到的东西。纲领主要是说将来,宪法却是说现在。”(见《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宪法是国家的一种法律,纲领是国家、政党和政治集团根据自己阶级的利益和宗旨而规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路线。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世界著名的政治纲领有: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苏俄1918年《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纲领属于宣言的性质。虽然宪法和纲领是两个东西,不能混淆,但也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的制宪经济看,宪法和纲领的内容是可以互相渗透的。例如,美国《独立宣言》中的许多重要原则和主张曾被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吸收。《人权宣言》后来被确认为法国1791年宪法序言,一《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也被作为1918年苏俄宪法的序言。我国1949年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尤其我国建国以来的几部宪法都规定了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可见宪法和纲领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有的纲领可以起着宪法的作用;二是有些宪法的内容可以带有纲领性。我国现行宪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总结经验和规定奋斗目标相结合。它既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它不仅规定我国在新历史对期的总任务的具体内容,而且明确宣布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和根本任务。这在宪法史上是少见的,具有重要特色。我国宪法之所以要规定纲领性的内容,这是因为:第一,宪法和法律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必须反映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刘少奇同志指出:“宪法不去描写将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完全建成以后的状况,但是为了反映现在的真实状况,就必须反映正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趋向的目标。如果不指明这个目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不可理解。我们的宪法所以有一部分条文带有纲领性,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第二,宪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总任务,以便作到有章可循。同时,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第三,制宪和其他立法工作一样,都应有科学预测。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宪法和法律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建设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服,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就必须有发展的眼光,必须面向未来。制宪工作的科学预见性越强,宪法的各项规定就越能反映客观规律,也就越能保持宪法的稳定性。总之,宪法规范的五个特点是有机联系的,它们以宪法规范的根本性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表现和说明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法律属性。全面理解这儿个特点,就能认清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 上一篇:人权原则与宪法发展
- 下一篇:当代宪法规范与立法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