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证券市场刑法保护分析
时间:2022-11-15 09:14:23
导语:互联网时代证券市场刑法保护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就预示着高效便利与风险扩张的同步。网络具有放大功能,证券市场借助互联网通道,使证券行业具备涉众广泛、产品新颖复杂、交易便捷等特征。现有的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已不足以震慑网络证券的违法行为。因此,应当适当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通过刑法威慑,增大违法成本。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在风险社会背景之下,预防刑法观的建立也刻不容缓。因此,应当构建起一套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刑法保障为后盾的现代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并逐步建立与完善网络证券犯罪相关的立法,同时结合当前网络犯罪的特点有效落实网络证券犯罪的刑事司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证券市场;预防刑法观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具备普惠性、涉众性,其产品类型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201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为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转变资本市场经营模式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2014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证券、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经营机构利用网络平台创新业务、更新产品。”为证券市场在互联网时代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证券行业行为在借助网络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上述新特征,故其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监管层面的问题。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创新与风险防范并举、发展与规范并行”的政策指导,旨在强调证券市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效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监管。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主要依托互联网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工具,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资本运作。证券行业通过互联网,使其资本积累及资本流转的效率大大增强,在为大型投资机构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更多的中小投资者提供了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中共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公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试图寻求一些财富升值的投资渠道。这就容易使不特定人群成为进入证券市场的主力军。且个人投资者所持有的资金往往来源于整个家庭的积蓄。如果网络证券市场被牟利者作为敛财的工具,那么就极易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若仅仅依靠证券行业内监管或行政部门的监管来应对互联网背景下证券市场的话,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将刑法的保护适当置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证券市场之中,既能与其他监督途径做好有效衔接,又能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证券市场中的违法行为提供刑法保护,以完善综合监管体系。
二、互联网背景下证券市场刑法保护的政策导向
互联网背景下的证券行业涉众广泛、信息来源丰富,且网络时代自媒体发达,也会成为证券犯罪传播信息的媒介。若凭监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难以完全覆盖互联网中纷繁复杂的行为类型。因此,应当适当地介入刑法的规制,发挥其一般预防的功效。而“严打、零容忍”的刑事政策确实也会对市场的作用形成冲击。因此,应当结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构建一种以提升市场效率为主,刑法保护效率为辅的政策指引。(一)以信息安全为基础的政策指引。信息安全在大数据时代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于国家而言,是国家机密;于企业而言,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于个人而言,是公民的个人隐私。当前,信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其安全隐患也越发突出。在证券市场当中,信息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背景之下的证券市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使得证券行业的信息传播渠道大量涌现。证券相关的自媒体数量庞大,且通常借助网络平台报道一些主观性的证券热点信息,其真实性并不能保证。另外,由于证券市场在互联网背景下低成本、高效率的经营模式,会导致大量公民由于信息的误导而成为受害者。因此,在规范或惩治证券市场违法行为径路上,应当以信息安全为基础。在提高证券市场高效发展的同时,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以刑法为规范指引。刑法对于证券市场信息安全的保障应当有所侧重,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框架之内,对那些涉及到刑法分则具体罪名,或是能够解释为该罪名的行为重点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一些证券违法行为往往借助网络的外衣使其具备合法的形式,但其本质上还是违法的。在网络空间中,信息安全的保障应当重点关注信息的源头及传播的渠道,这中间会涉及到多方的法律责任。例如,某大学知名金融学教授,兼任A公司独立董事,在一个关注度较高的财经频道对其进行采访时,该教授作出了对B公司股票结构、经营状况及未来前景不利的言论,网络、媒体各种评论发文瞬间大量涌现出来,导致了B上市公司次日股价大跌。对于评价行为本身并不是刑法规制的对象,但其评价的信息内容则是刑法保护的对象。因此,基于网络的扩大效能,刑法应当对滥用证券信息、欺诈性证券信息的行为加以规制。使那些在网络证券市场中不当、违法信息的者,包括媒体、证券从业人员、行业权威人士等,对其不当的行为、言论负责,从而保障信息安全。(二)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政策定位。风险社会背景下,预防主义的刑法观更注重刑法的一般性预防功能,其旨在通过立法将违法行为类型化为刑法惩罚的对象,继而产生威慑作用。也就是曲新久教授提倡的“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思想应用到证券犯罪当中是恰当且适时的。如前所述,刑法的过度干预或零容忍的政策目的确实会阻碍证券市场的创新发展。但在互联网时代,任由证券市场自由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且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均具备雄厚的资金,对其进行罚款等行政处罚并不能遏制其谋取更高利益的动机。因此,应当加强刑法对证券市场的保护,构建一套以风险预防为目的、以刑法规制为震慑的现代风险预防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运行应当依赖监管体系的有序与完整。做好刑法规制与行政监管、行业监管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监管断层的局面。刑法的最后手段不容动摇,但也应当适当地前移,以补足刑事与行政之间的空白。行政处罚多数为罚款、责令整改等具体的行政行为。刑事惩治则要区分行为的性质,考察是否符合刑法的目的。若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对其进行一定数额的罚款就足以弥补损害,就无需动用刑法;但若是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则应当适当动用刑事处罚,对其董事、监事、高管等高级管理人员可以适用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职业禁止”的刑事处罚,同时对单位也可判处罚金。如果由于违反证券市场管理法规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或是有欺诈、诱骗投资者、操纵证券市场的,可以直接对相关责任人员适以拘役,甚至有期徒刑。通过构建行政与刑事的衔接机制,可以兼顾到惩治与预防双重效果的实现。
三、互联网背景下证券市场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加强证券市场刑事立法。现行《刑法典》并无网络证券犯罪的具体罪名,传统的证券犯罪主要分布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之中。其中与证券市场直接相关的条款是第179条至182条,与证券犯罪间接相关的罪名使用较多的是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第177条“集资诈骗罪”。而金融诈骗类型的证券犯罪、职务犯罪等一些传统罪名,其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往往并非证券市场的管理秩序,而是被害人的财产权益或职务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因此,证券类型的犯罪立法应当以证券市场管理秩序作为其法益基础。法律以下规范性文件对网络证券市场上的违法行为也并未直接涉及。2008年的《关于整治非法证券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证券机构非法买卖上市公司股票的行为做出了解释,这是对刑法分则第179条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细分。2010年《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溯标准的规定(二)》(以下简称规定二)对擅自发行股票的企业明确了立案的标准,主要以投资人数及投资数额为标准,这也是对上述179条立案标准的明确。由上可见,刑事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均未直接涉及证券市场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在确保各个监管层面衔接通畅的前提之下,确有必要适当加强对网络证券犯罪的立法。其一,对一些频繁高发的犯罪类型,通过刑法立法的方式将其纳入到刑法分则当中,但应当保持现有罪名体例的协调性。如,对于通过网络工具传播虚假信息、内幕交易信息等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行为,可以适用刑法分则第180条“通过网络渠道泄漏证券交易信息罪”。也可以将“借助网络渠道”视为泄漏内幕交易信息罪行为的直接构成要件,只要通过网络泄露证券交易信息,就直接适用刑法分则第180条的罪名,对数额不再做要求。其二,对于一些司法实践当中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其加以明确。如,上述“规定二”规定了擅自发行股票的立案标准为投资人达到30人以上;而同年最高院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规定了投资者人数应达到200人。针对这种冲突的发生,应当结合当前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分析得出符合时展的解决路径。网络证券犯罪较传统证券犯罪涉众广,投资主体种类多、投资数额大,若继续适用较低的立案标准的话,显然会严重阻碍新时代证券行业的发展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其立案标准进行协调统一。(二)落实证券市场刑事司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使用。但在证券犯罪方面,刑事立法规范本来就较为匮乏,而刑事司法更是缺乏对当前较少的证券法律规范的适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证券犯罪行为种类的逐渐增多,现有立法早已不足以应对。在司法层面,较少的司法适用率也不能保证互联网背景下的证券市场能够得到刑法的保护。因此,在加强相关网络证券立法的同时,应当寻求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证券犯罪相关法律规范的原因,并落实刑事司法对于证券犯罪规范的适用。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证券犯罪规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司法惯性的原因。近年来,网络犯罪频发,针对网络犯罪的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较为充备。在涉及与网络相关的犯罪行为认定过程中,由于司法惯性,往往会倾向于以解决网络犯罪的模式来处理证券类型的犯罪。这样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得出同一个结论。因此,在司法认定中,应当明确行为的具体性质及刑法对该行为类型所保护的法益。网络犯罪在其他的犯罪类型当中,仅仅是一个通道,或者说是犯罪的工具。具体的司法认定,还应当结合该行为的具体情形。其二,对证券行业缺乏专业的支撑。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也是近些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新兴产业,证券业务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证券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执业。而司法工作人员对证券行业的专业理解、知识储备、业务流程、运作模式等知识的掌握均无法满足审理的需要。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面对涉及证券类型的犯罪行为,应当请具备证券相关知识的司法工作人员共同处理。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有效落实司法适用的目标,得出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裁判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曾海.证券市场法律边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刘宪权.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犯罪的刑法规制[J].法学,2015(6).
[3]刘宪权.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刑法保护[J].学术月刊,2015(7).
[4]杨程,刘坤.网络证券犯罪及刑法救济路径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2).
[5]卓尚进.2014年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与融合中发展.金融时报[J],2015(1).
作者:郑庆宇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上一篇: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分析与完善研究
- 下一篇:做好招投标档案管理工作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