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刑法控制
时间:2022-11-01 04:25:23
导语:西部大开发的刑法控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王亦鹤工作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作用
1、发挥刑法的评价作用,能够预防环境犯罪的发生因为刑法是一部禁止性法律规范,所以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它通过对犯罪的惩罚性规定,为广大公民设定行为模式,在清楚明白地告诉人们怎样的行为,以及行为达到何种程度便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表明了刑法的价值导向,即告诫人们远离犯罪。在刑罚的强大威慑之下,人们往往出于趋利弊害的本性会直接或间接地放弃犯罪,避免被追究刑事责任。2、发挥刑法的惩罚功能,可以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于是采用刑事手段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是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从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程度分析,环境刑法不仅较其他制裁模式更具威慑功能,而且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法律无法替代的作用,环境刑法有别于传统刑法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法益的价值理念,在大规模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刑法保护环境资源更应突出环境刑法独具的价值理念。3、发挥刑法的保障作用,能够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果我们不顾生态规律,一味掠取自然资源,以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这个经济效益将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递减,直至不再有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时环境刑法的预防、威慑及刑罚功能是良性环境秩序的最好保障,而良性环境秩序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及繁荣经济的必要基础。因此,环境刑法的实用价值在于控制和平衡经济发展,并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经济发展步入一种有序的循环状态。4、发挥刑法的教育作用,可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所以适用法律来引导、制约、规制人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为有效。刑事立法的另一层价值所在,就是要通过对某一类犯罪的打击程度或重视程度来确立一种刑法道德观。它虽然不具有直接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能逐渐地通过时间的叠加和空间的延续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形成一股变革现实的力量,使每一个人都会用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减少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
二、西部大开发中关于环境资源刑法保护的内容
1、环境资源法律保护的历史沿革我国1979年刑法典,以及随后颁布的相关行政性法律法规、单行法律、附属法律中,均规定了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刑事条款。如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的第105条有以危险方法破坏河流、水源、森林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的规定;渎职罪一章中的第187条有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私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规定,等等。随后颁布的一系列行政性法律、法规中规定了若干刑事条款。如《环境保护法》中有笼统地规定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条款;《森林法》、《渔业法》中有依照刑法典中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等。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补充规定》,规定了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2、环境资源的现行刑法保护刑法典第六章规定了几类关于环境的犯罪:一类是污染环境方面的犯罪,包括: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另一类是破坏自然环境资源方面的犯罪,包括: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等。
三、强化西部环境资源刑法控制之途径
1、在加强西部大开发中环境犯罪的刑法控制的同时,完善非刑罚处罚体系为了及时、有力地依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需要公安、检察机关尽早开始侦查或介入侦查,避免以罚代刑问题,需要对非刑罚处罚体系进行完善。一是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被害人是国家和公众,检察机关在对犯罪分子提起公诉时,可在起诉书中提出刑事损害赔偿,法院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的同时,可根据刑法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二是对犯罪人在判处刑罚或免予刑事处罚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限期治理、剥夺经营资格等。2、在西部大开发的刑法控制中,确立严格责任制度严格责任又称无过错责任,是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或犯罪心理状态为必要条件,只要具备一定的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即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严格责任是近代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的刑事责任理论之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成立环境犯罪行为都必须具备故意或过失这两种心态。但实际上,由于现代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程度大幅度的提高,高危行业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环境行为日趋复杂,这些都为环境的保护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如果仍以故意或过失的心态来衡量环境犯罪行为的成立,势必会纵容某些对环境带来严重损害的行为。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刑事立法中引进严格责任是极其必要的。3、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增设新的罪名西部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漠化的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其中人为破坏是一个重要原因,现行刑法在破坏环境资源罪的罪名设置上还不够完善,很多客观存在并时有发生的严重危害环境行为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增设罪名以严密我国的环境刑事法网,是与破坏环境资源罪作斗争的需要。从目前我国破坏环境资源行为的现状来看,至少需增设以下几种犯罪:破坏土地资源罪、破坏草原罪、破坏湿地保护罪、噪音污染罪、破坏野生植物罪。这既是对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也是对资源的刑法保护。4、完善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关于的环境犯罪司法的程序首先要对环境犯罪应当适当放宽立案的标准。多数污染环境的犯罪为隔时犯,现行刑法规定污染环境的犯罪须有重大危害后果方能成立,但是危害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影响时间久远的损害。放宽立案的标准,只要存在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损害事实就可以立案,这样能够使一般公民根据常识及时向立案机关报案、控告、举报可能存在的环境犯罪行为,这样既能更大范围地追究环境犯罪,又能使犯罪得到及时的追究,减少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延长环境犯罪的追诉时效。就我国现行环境刑法的规定来看,大部分环境犯罪的追诉时效为10年少数情况下为15年。这样的规定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犯罪得不到追究,因为污染环境的犯罪其危害结果具有长期潜伏性,其发案时间常常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加之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不易察觉,所以这样短的追诉时效会放纵大量的环境犯罪。因此,应当根据环境犯罪的特性而对追诉时效做出相应的调整,延长西部大开发中环境犯罪的诉讼时效。总之,西部大开发无疑是世纪之交的伟大创举,必将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法律保护。积极构筑完善的刑法保护机制,使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
- 上一篇:小议证券犯罪的刑法控制
- 下一篇:新疆刑法制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