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犯罪与刑法控制探索

时间:2022-10-31 05:27:15

导语:利益犯罪与刑法控制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利益犯罪与刑法控制探索

本文作者:杨秀梅工作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一、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一)概念上市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的犯罪是指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反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和刑法,实施有违公司所有者意愿并严重侵害公司利益,情节严重,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其中“上市公司”,是指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高管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人员。

(二)法律特征一是犯罪主体特殊性。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犯罪主体都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二是犯罪人的犯罪目的或者犯罪意图非常明确。公司高管人员犯罪时,其犯罪动机和目的具有惊人的单一性和同一性,目的都是追求经济利益。三是较之于普通的经济犯罪,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公司内部利润被侵蚀、对国有资产的损害和对整个国家经济环境的破坏。四是被害社会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高度容忍性。

二、犯罪成因分析

(一)现代企业制度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制度前提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利益时就有可能实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犯罪行为。古典企业模式或者所有者与经营者同一的情况下,这种情形可以避免;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企业中,在外部种种经济因素的诱导下,缺乏必要制度约束的企业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的犯罪行为就成为可能。

(二)转轨经济中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现实条件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机制没有建立或没有有效运转。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权力过大,其他机构形同虚设,出现监事不监,董事不知的局面。(2)缺乏健全的股东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机制。(3)公司的用人机制僵化,未形成市场化的经理选拔机制。正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公司高管人员获得过多的剩余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或诱导公司高管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侵害公司利益犯罪。

(三)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社会原因现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等制度体系不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分配的主要杠杆。由于国家权力参与第二次分配的数额远大于第一次分配,社会将公民的主体意识导向生产过程之外,公民对于生产本身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想生活舒服,就必须将目光转向生产过程之外。这样的社会氛围助长了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两种意识的膨胀。现阶段的经济犯罪都跟这两种意识的膨胀有关。由此可见,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社会原因。

(四)商品经济两重性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经济因素商品经济有以物质利益要求的差别为支点,以价值规律为杠杆,用功利的砝码去衡量一切经济活动,评价功过得失的属性。这种属性促使任何商品生产者都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利润,都有不择手段追求价值的冲动,这是商品经济的消极因素之一。公司高管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大的利润。在科学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其犯罪欲望大都被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在公司治理结构失衡或者失效,这种犯罪欲望就会释放出来,并在现实的条件下演绎成侵害公司利益的犯罪。(五)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个人原因事实上,客观因素作用于行为人时,只有行为人自身具有某种因素时才能最终触发犯罪行为。西方的犯罪学家,例如美国学者克林纳(M.B.Glinnard)、德国犯罪学家摩根,曾对经济犯罪人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各种尝试性的研究,并得出该类人群一般的个性特征:自私、情绪不稳定、自卑、见利忘义,他们通常扮演为社会所尊敬的角色,虽然承认自己是“法律的破坏者”,但不承认自己是罪犯。

三、犯罪控制及预防

(一)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治本之策———社会预防1、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制度源头上杜绝此类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进一步强化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权,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2)在股东权的行使方面,不仅依法保障以股东的质询权、表决权和财产分配权为核心的各项股东权利,更要有效约束股东权的行使,以防大股东滥用股东权。(3)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2、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自身的自洁功能不断加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漏洞将被各种防范机制所堵塞,从而减少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机会。3、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形成遏止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犯罪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增强抵御商品经济负效应和拜金主义诱惑的能力。加大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危害性的宣传,提高普通民众对此的认识,协助和配合公安机关的查处工作,形成一种社会监督网络。

(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预防和控制的立足点———个体预防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预防和控制,最终都要立足于对个体预防,实际上是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的预防。这要求每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能够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和拜权主义的腐蚀,表现出崇高的思想觉悟、纯洁的精神境界,经受得起金钱的考验,即使有实施侵害公司利益的犯罪的机会、漏洞,也能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预防的核心———法律控制1、建立起完备的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及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体系对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予以严厉的刑法处罚只是预防和惩治此类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可以通过经济、行政、民事等法律规范予以防治和处理的时候,国家是不应该动用刑罚的。相比较而言,公司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对于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基于本文为刑法论文,在此不赘述。2、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司刑法法律制度(1)完善我国刑法罪名体系,增设“欺诈破产罪”等规定从我国目前的刑法罪名体系来看,对上市公司侵害公司利益犯罪的惩治主要是以公司法为其规范基础的,一部分犯罪行为首先表现为是严重违反公司法的行为,进而刑法将这些行为规定为犯罪。由于我国刑法修订在前,公司法修订在后,故刑法与公司法的规定还存在不协调之处,立法上存有疏漏,因此应当完善我国刑法的罪名体系。我国刑法162条规定了妨害清算罪,但根据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该类犯罪主体只能是公司、企业,公司、企业的高管人员本身不是犯罪主体,只是双罚制的惩罚对象。建议仿效日本特别商法典破产法第三百七十四条欺诈破产罪的规定,将破产欺诈罪的犯罪主体直接定位为“债务人”,犯罪目的是“以图谋自己或他人利益”,处罚的对象也是“债务人”,这样有利于直接惩治犯罪。(2)强化刑法规范的明确性现行一些经济行政法律中所谓“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惩处”,“违反本法,情节严重的,按犯罪论处”之类空泛、含混的刑事规定,既可能会因其缺乏具体内容而形同虚设,起不到警醒世人的预防作用,也可能会因执法者理解有误而罪及无辜。应尽量采用引证罪状或参见罪状时,则该犯罪行为特征应在相关的法律条款中得到明确具体的反映。同时,对所规定的犯罪仅限于故意抑或过失亦罚,以及该犯罪主体是否包括法人,适用何种刑罚等,均应有明确的规定。

(三)改革我国资格刑制度目前的资格刑的内容只是剥夺了犯罪人政治自由,并不限制其从事特种行业的资格。例如,我国《公司法》第147条规定了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消极条件,但是我国的法律却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和执行机构。因此,必须改革我国资格刑制度。首先,应该扩大资格刑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适用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其次要扩充资格刑的内容,增设剥夺从事特定职业资格的规定,像韩国刑法第358条更为明确的规定:“对业务背任罪,可并科10年以下资格停止。”那样,既剥夺此类犯罪人再次实施犯罪的机会,又不至于使他们远离社会,为他们重返社会创造条件。综上所述,人是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我们不能只靠公司高管人员的道德良知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经营者的“德”必须与制度相结合,从包括刑法约束的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和完善对“高管人员”人员的日常决策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让其“戴着脚镣跳舞”。同时,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犯罪行为不仅要予以严厉的行政制裁和经济制裁,还应注重充分运用刑事制裁手段对其进行打击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