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刑法的任务

时间:2022-02-16 03:24:39

导语:浅论刑法的任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论刑法的任务

摘要:本文以现有的相关刑法规定提炼出刑法的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主要任务展开论述。并对惩罚、保护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刑法要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起到服务作用,并对刑法的任务与法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刑法任务;法治

法哲学的主要内涵具有最全面的理论覆盖性和最精炼的总结性,调节或主导着我们的每一方面法哲学意识,所有相关法的理性层面深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它并以此为指南。对于刑法的任务的内涵,从法哲学的基本范畴入手分析,更是无可厚非的。而就刑法外延即晓,主要从权利和义务角度下法哲学相关内容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刑法规定了哪些的行为是小众化的、超过社会极限的屈服程度,侵犯了个人的权利、集体的利益、公共的权益和国家的利益的行为并且对该类行为应该施行的取缔和惩罚办法,以此教导、促使或强制人们履行法定义务、保障人们应有的法定权利。[1]借助于美国伟大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对我国现行刑法典中规定的刑法的任务来进行品味,我们可以说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应当看作是我国刑法的任务范畴,进而要求人们履行着法定义务、保护广大人民的法定权利得以行使,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刑法任务范式”的内涵。具体说,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保卫国家的安全、繁荣与昌盛,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体制。这是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正因如此,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总是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根本制度,这无疑是无权的行为,是侵犯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行为。第二,保障社会主义的经济根基。经济刑法学的理论学科研究应运而生,经济刑法主要是针对经济犯罪的归结与具体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范畴总和,这是我国学者赵长青先生提出的经济刑法的概念内涵。在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无论是国家共有财产还是公民的私有财产权都应广泛地得到刑法的保护认可。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刑法的必要也是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来服务的。第三,捍卫公民的人身权益、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内容。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公,我国公民所享受的人权内涵是庞杂的,不仅包罗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更是彰显了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利[2]。

这样我国人权保障机制下更是多了一层刑法决保护的外衣,公民所享受的人权由此得到了刑法的保护。第四,维护社会秩序。这与法理学中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相辅相成的体现不谋而合。刑法通过其规范作用(作为手段)而实现其社会作用(作为目的)。这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当今法治社会中刑法所做的贡献,进而也是一种理想的能够更加深入具体地认识和展望未来的更加民主富强的社会。刑法的任务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既对立又统一,彰显了刑法的积极机能。而在古代,据《说文解字》体现:古代的“法”与“刑”是通用的。最后,从一个神兽的典故得知,古法还有“明断曲直”之意。在现代法与古代法的对比分析中,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3]一书中提引出了习惯到法的桥梁通道。无论是习惯还是法律,无论是古法还是现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其所在的社会的。所以,我认为,刑法应以正义的保护和促进一切正当利益为其价值目标。对不正当利益的限制上,应当及时并可依据不正当性来确定限制的轻重。刑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积极为社会所倡导的“法治”贡献力量。的确,“法治”能使我想到的就是“正当性”,关于“正当性”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法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法治建设的道路的选择就成了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正如历史法学派所指出:每个民族自身特殊的产物与表现正是他们各自的法。刑法的制定和修订的实施原因是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打击犯罪的具体经验和实际状况。这样一来,也为我们国家的法治社会建设做了开拓者,所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正是刑法的任务,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在这样的法治理念下,我认为刑法的任务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地说可以表现为三个:一、化解社会矛盾。在当今的社会中,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正是借用法律和司法的措施,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代表人物卢埃林将这种机制模式表述为“解决麻烦事件”。而在这种模式下,刑法任务的表现力毋庸置疑应当是首当其冲的。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刑法的功用之一也正是协调人们的预期。我认为,刑法就法治而言,其首要任务应该是确定社会成员关系,以表明社会允许什么行为,不允许什么行为。我们不能将我们的社会行为仅仅停留在道义这一层面,更多的是我们要从本质层面彰显出一种理智的精神。三、塑造刑法的精神。换句话说,刑法精神就其内在品质而言,可以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理念和追求,可以成为整个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也可以成为维系民族共存的精神纽带。

作者:邱玉强 单位:辽宁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41-43.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p53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