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在刑法中的规制

时间:2022-09-10 08:03:27

导语:校园暴力在刑法中的规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园暴力在刑法中的规制

一、概述

随着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校园中学生的成长生活状态,教育问题等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校园暴力行为屡上新闻头条。2016年,一段网络视频中,一群穿着校服的女孩在围着一个穿着同样校服的女孩拳打脚踢,而录视频的同学还在不断的叫好;2017年某学校内,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宿舍楼内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其间,5名女生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传播;2018年初,某校八年级学生徐某与同班同学余某在校内因琐事发生纠纷,为报复徐某,余某、李某邀约本年级其他几名女生,轮流对其进行殴打。

二、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法律原因

在上述2017年的案件中,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学习,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李某等行为人犯寻衅滋事罪,承担刑事责任。而其他两个案件最后仅仅是教育局责成学校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予以纪律处分,要求家长对违纪学生加强监管,而行为人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这使降低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越来越大,大多数都主张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使相应年龄段犯罪的青少年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仅仅以纪律处分、批评教育的方式来惩罚正处于青少年的行为人。因此,笔者认为,究其争论的根本,是关于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法律缺位,对未成年人犯罪规制机制的欠缺还是由于未成年人在法律观念上有所盲区。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在第十七条①,可见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较轻。大多数人认为为了防止学生遭受到校园暴力行为的迫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造成一定后果的,若仅由家长、学校批评教育,既不能起到惩罚作用,也不能起到预防其再犯的作用,因此应当降低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使校园暴力行为中未成年的行为人因其暴力行为承担刑法上的责任,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笔者认为,利用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法条来规制未成年人,属于事后的规范。虽然能够降低行为人再犯的几率,但对于未成年人的威慑力较小,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再者,我国刑法的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不仅要遵循我国的立法规范,还要符合国际文件的要求。它不仅要考虑到我国未成年人成长的情况,还要考虑到社会综合发展的程度,因此不能盲目的要求降低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笔者认为校园暴力行为的出现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未成年人对法律不了解,在法律知识上存在盲区。正是由于未成年人缺少对刑法内容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暴力行为触犯了刑法或者是认为自己的暴力行为不会导致受到刑法惩罚的后果,从而导致未成年人随心所欲的在校园中实施暴力行为。

三、遏制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措施

首先应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教育目的,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目的在其第六条中规定。但是,这一规则在近几年来并未被重视,导致刑法在学校中的普及人员不专业、普及次数少。其次应重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受害者的保护,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加入对未成年人受害者心理问题的治疗。我国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在对于未成年人受害人由于暴力行为引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并未规定。遭受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受害者心理上的伤痛很有可能会影响以后的成长,更有甚者会演变为新的施暴者。最后参考美国等国外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我国刑法中的少年司法制度。美国少年司法制度有着相对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可参考其扩张少年法院管辖范围的制度,与我国刑法相结合,对校园暴力行为人实行“严管优于重罚”原则,进而使少年司法制度成为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李乾.校园暴力问题检讨—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呼声为视角[J].青少年学刊,2016(5).

[2]姚建龙.超越刑事司法:美国少年司法史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89.

[3]李明蓉.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制度探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4).

[4]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市庭课题组.青少年校园暴力案件分析一一以青岛地区为例[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5).

作者:王小一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