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抢险救援与军事刑法的完善

时间:2022-04-10 10:45:38

导语:简论抢险救援与军事刑法的完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简论抢险救援与军事刑法的完善

军队参与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抢险救援条件下军事刑法的立法完善

1.适当修改相关罪名的罪状,扩大现有罪名的适用范围。将军队参与抢险救援行动纳入军事刑法调整和保护后,只需对现有相关罪名的罪状进行适当修改。如:(1)将战时违抗命令罪,拒传、假传军令罪,违令作战消极罪中的“命令”扩大到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期间指挥人员的命令;(2)将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中的“职守”、“职务”、“职责”扩大到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的职守、职务和职责。(3)将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中的“秘密”扩大到军队参与抢险救援中的保密事项;(4)将破坏武器装备罪,过失损坏武器装备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武器装备肇事罪,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遗弃武器装备罪和遗失武器装备罪中的“武器装备”扩大到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时使用的武器装备。(5)将阻碍军事罪中的“军事行动”扩大到军队参与抢险救援或者非战争军事行动。(6)同样,军事设施、军事通信、军事行动地区、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战时、战场、公文、证件、印章也应扩张适用。2.如果不按照上述建议修改军事犯罪相关罪名的罪状,则应充分运用解释刑法学的理论,通过各种刑法解释,加强对刑法条文的理解,对有关军事刑法词语和语句表述予以合理解释,以更好地适用军事刑法的规定,利用军事刑法保护和调整军队抢险救援行动中的各种行为。这些词语如违抗命令、军情、军令、脱逃、职守、阻碍、职务、职责、军事秘密、逃离、武器装备、战时、战场、军事行动等等。3.增设新的军事犯罪罪名。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补充、变更、废止和修正的。军队参与抢险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给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增添了新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刑法思维要转换,刑法理念要更新,刑法理论要补充,刑法规范也要不断修正。在军队参与抢险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各种危害,刑法有必要予以调整,增设新的罪名,如阻碍应急救援罪,阻碍非战争军事行动罪,阻碍军人执行救援职务罪,故意泄露军事救援秘密罪,故意泄露非战争军事行动秘密罪,非法获取非战争军事行动秘密罪,遗弃、遗失救援装备罪,抢夺救援装备、救援物资罪,掠夺灾民财物罪,破坏非战争军事行动罪,扰乱非战争军事行动罪,扰乱军队救援罪,破坏救援装备罪,逃离救援部队罪、违抗救援命令罪、妨害救援秩序罪、危害国际救援罪等等。随着实践的需要和刑法理论的发展,军事刑法要不断修正,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增设有关军事犯罪的罪名则成为必然。

1.犯罪客观方面。(1)犯罪行为。军队参加抢险救援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也属于军事行动。各种各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某些危害行为如果认定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如作战、战斗、战役、临阵脱逃、违抗命令、滥用职权、逃离部队等的具体表现形式,则需要加强对军事刑法条文的理论性刑法解释。(2)战时、战场等时空界定。军事刑法有必要对“战时”、“战场”重新界定。对于“战时”,建议在制定刑法修正案时对第451条进行补充修改。第一,将第1款修改为:“本法所称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开始到国家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时为止。”第二,可将第2款修改为:“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事件时,以战时论。”[2]这样,就能将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在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期间视为“战时”了。不过,并不是军队所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都是“战时”,因为,视为战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必须是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期间。第三,增加一款作为第3款:“除国家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进行全国总动员外,战时只对有关的人、地区有效。”第四,将“战时”置于总则,保证刑法用词含义的一致性,以能够对相关条文规定都适用[3]。2.犯罪主体。如前所述,在军队参与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抢险救援条件下,构成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刑法第450条规定的军人,包括现役军人和非现役军人。然而,刑事立法需要修正补充三类人员,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员、台湾军事人员和外籍军事人员[4]规定为军队抢险救援行动中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构成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另外,我国军事刑法立法中,军事单位犯罪的规定屈指可数,而现实中,军事单位犯罪确实存在,因此,军事刑法应增加军事单位犯罪的条款和罪名。(1)在我军一些特殊军兵种中,都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现役军人;在军队抢险救援中,临时被雇用或受委托从事军事职务的非现役军人中,也可能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参加。在军队抢险救援行动中,如果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只有符合犯罪主体的要求才构成的军事犯罪行为,而刑法却没有规定这些特殊情况,没有他们应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显然使得罪刑有失均衡,不利于国防利益和军事利益的维护。因此,刑法应当规范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军事犯罪行为。(2)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刑法》目前在台湾省并未施行,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也不包括台湾军人。如果台湾军队或者台湾军人经批准或邀请在台湾省以外的大陆区域参与了抢险救援任务,在抢险救援期间其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符合大陆刑法规定的军事犯罪,那么我国大陆刑法能否管辖,能否以大陆刑法定罪量刑?如果大陆刑法不予管辖或者不认定构成军事犯罪,则可能出现“刑法真空”地带而不利于抢险救援的进行,也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军事利益。因而,有必要将军职罪主体的范围扩大到台湾军人及涉台的相关军事人员,其中包括台湾的现役军人,也包括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台湾非现役军人。(3)在外国,不少国家的军事刑法都将外籍人作为适用对象,其中包括外国雇佣兵、战俘、间谍等。我国军队中不存在外籍军人,我国刑法典中的军事刑法部分也没有明文规定其是否能成为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当外籍军事人员参与我国的国际应急救援或灾难抢险救灾时,如果其某些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构成我国军人应构成的军事犯罪时,若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是否适用我国刑法,那么我国的抢险救援就会受到影响,我国的军事利益或者非战争军事利益就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因此,应扩充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的范围,将参与我国抢险救援的他国军事人员包括外籍军人或准军事人员在军人违反职责罪或危害国防利益罪中明确规定为犯罪主体,或者在总则属地管辖或普遍管辖中予以特殊规定适用我国刑法,这样有利于我军抢险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维护我国的非战争军事利益,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

1.完善战时缓刑。军事刑法应明确战时缓刑的考验期限、战时缓刑的适用机关、战时缓刑的执行机关、缓刑人员应遵守的规定、战时缓刑的执行过程、战时缓刑的考察程序和撤销程序。2011年5月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11条规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第12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第13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据此,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被限制了权利,还实行社区矫正,某些犯罪分子还被禁止适用缓刑。犯罪军人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在军队几乎不可能存在,那么被宣告战时缓刑的犯罪军人是否被禁止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是否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还有待军事刑法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2.明确战时从重处罚适用“抢险救援”期间,以及适用战时从重处罚的其他条件和程序。3.明确刑事免责条款。为了维护军队抢险救援的顺利开展和救援效果,军事刑法应规定军人和军事单位免责条款。对下列情形军人或军事单位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如享有指挥命令权的人员滥用指挥权、下达非法命令,抢险救援军人违抗命令的;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值班、执勤人员执行非法职务的;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而抢险救援不是拒绝执行的;被命令、指挥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的;执行非法命令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遗弃武器装备的;执行非法命令遗弃伤病军人、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的;执行非法命令残害民众、掠夺财物的;执行非法命令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执行非法命令造谣扰乱军心、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执行非法命令冲击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行动区的;执行非法命令延误军事订货的等等。也有学者指出,根据参与抢险救援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军人的某些救灾行为构成“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战时违抗命令罪”等,军人享有的“临机处断权”这种“排除犯罪事由”,刑法中应当创设军人执行命令中排除犯罪事由予以刑法保障[5]。

涉外抢险救援刑事立法的完善

当今世界,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各种各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开展使国际合作不断加强。随着我军参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的增多,军人和军事单位、组织在国外实施的军人个人非军事犯罪行为和军事单位犯罪以及包括军人违反职责罪在内的军事犯罪行为很可能发生。在国际抢险救援中,军人和军事单位的非军事犯罪和军事犯罪的空间延伸到了国外领域,犯罪的刑法适用空间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也得到了延伸。从现在生效的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区域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国与国之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协议或约定来看,一般来说,本国军人在国外犯罪的,一律由本国享有刑事管辖权,排除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地的所在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根据我国刑法对属人管辖的规定,我国军人在国外参与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时,如果其各种危害行为构成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军事犯罪或非军事犯罪的,应适用我国刑法的规定。但是,如果军人的危害行为如果违反了所在国的刑事法律构成犯罪而依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那么如何处理则成了问题。同样,根据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刑事协议内容,军人犯罪排除所在国的属地管辖,那么,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外国军人或外国军事人员在我国领域内或者国际公共领域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期间实施违反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能否适用我国刑法?特别是依据我国刑法构成犯罪而依据外军的国家刑法不构成犯罪的,如何处理也成了问题。我军涉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代表国家的国际性行动,关系国家的主权,法律关系复杂,法律适用困难,刑事责任追究几无可能,只有出台相关法律给予明确的定位,行动才能在法制轨道上顺畅进行。因此,要加强军队涉外国际抢险救援的刑事立法,增设类似危害国际救援罪、阻碍非战争军事行动罪的有关罪名,规范国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为国际抢险救援提供刑事法律的保障,依法追究军队涉外军事刑事责任,以维护我国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我国的军事利益和国防利益。

本文作者:赵桂民工作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