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举报的刑法分析
时间:2022-11-04 04:54:29
导语:网络举报的刑法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姚春艳工作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网络举报是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举报方式,即举报人将所掌握的案件线索,以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等方式将举报事项公布于众或通过网络传递的方式向国家机关网上举报中心进行举报。自2005年中纪委和监察部公布了举报网站之后,全国各地的官方举报网站和民间举报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江苏某检察院从2007年8月到2008年5月共查处12起经济大案,其中8起就来自于网上举报。[1]同时,随着这一新型举报方式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刑法问题,如在网络举报中出现的严重举报失实行为、借网络举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官方举报网站泄密的行为以及一些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的行为在刑法上该如何正确定性等,都是目前从刑法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对网络举报严重失实行为的刑法分析
在我国,宪法充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发表言论,但这种言论要规范在一定道德、法律范畴内。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宏光认为,如果进行网络举报、手机短信举报,首先要保证所举报事情不是虚构的。如果举报人的主观意图是中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将会被追究法律责任[2]。例如现在有不少网络举报成为个人宣泄情绪的工具,一些网站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肆意辱骂、侮辱、诽谤他人的龌龊场所。[3]因此,对于网络举报中出现的严重失实行为,若行为人在主观上无过错,则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对于某些网络举报中的严重失实行为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最严重的还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对网络举报中的严重失实行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对所有的失实行为都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显然是不利于举报权利这一宪法权利的行使,也有悖于法理。因为和传统举报方式相比,网络举报的风险相对来说更大,网络举报内容往往公开,而举报内容公开,一旦举报内容失实或为被举报人毁证、串供,会导致诽谤罪的结果,严重的,很可能让被举报人狗急跳墙,算计举报人,甚至会损害到举报人的人身权利。因此对于网络举报中的严重失实行为,司法机关在认定时应当更加慎重。若行为人在主观上无故意,即便是举报严重失实,也只能是一种举报错误,不能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若行为人在举报时主观上出于故意,则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对于网络举报中的严重失实行为,在刑法上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依诽谤罪来处理的情形。行为人虚构举报事实,在网络上将举报事项公布于众,鉴于网络举报这一手段的特殊性,必然会对被举报人的名誉权造成损害,若情节严重的,依我国刑法第246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这种行为应定性为诽谤罪。笔者认为,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依我国刑法对诽谤罪的规定,其行为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若行为人故意捏造虚假举报事实来举报某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则行为人的行为不能构成诽谤罪,只能作为违法行为来处理。其二,依诬告陷害罪处理的情形。行为人虚构举报事实,向国家机关网上举报中心进行举报,若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刑事审查,依我国刑法第243条第一款的规定,即“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这种行为应定性为诬告陷害罪。其三,行为人虚构举报事实,在网络上将举报事项公布于众,又引起了司法机关的刑事审查,此行为既触犯诽谤罪又触犯诬告陷害罪,则属于想像竞合犯,从一重处断。
二、对借网络举报谋取不正当利益行为的刑法分析
随着网络举报这一另类举报方式的出现,一些借网络举报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也应运而生。如在实践中存在某些借网络举报进行不正当竞争,在网络上以举报的方式来公布被害人商业秘密的行为,若给商业秘密人造成了重大损失,笔者认为,这种行为就可能会侵犯我国刑法第219条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应严格认定,尤其是要看行为是否侵犯了商业秘密,主观方面是否出于故意。此外,在我国,除了存在一些官方的举报网站外,也出现了一些民间举报网站。目前,国内民间反腐网站已骤增至近60个,火爆程度令人咋舌,每日访问量达30万人次。“我行贿了”网站创立之初,每天的访问量达到30多万次,发帖量在7000条以上。[4]目前,对于这些民间举报网站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位,大多数民间举报网站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假借维权之名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例如,在记者采访以个人名义注册了“中国民间举报网”,现被称为是“民间第一职业举报人”的姜焕文时,他向记者揭露了这一现象,姜焕文称有些民间举报网站天天期待有企业或是有一定给付能力的求助者给他发来求助信,或是希望得到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存在各种违法行为的投诉信。如今求助者也是病急乱投医,到处乱发信,有的网站的开办者一接到投诉信,就赶紧联系求助者或是直接找到被投诉者,其目的就是如何以帮助维权或摆平为名,索取钱财。还有两头“通吃”的维权者,这边拿了求助者的“赞助费”,那边又向被其“舆论监督”的对象索取高额“摆平费”。[5]可见,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假借网络举报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假借网络举报之名来索取财物的行为,严重的已达到了触犯刑法的程度,可按相关侵犯财产罪来处理。对行为人而言,其假借网络举报之名来索取财物,其主观上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若客观上对财物所有人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且索取财物数额较大,则可能构成我国刑法第266条所规定的诈骗罪;若行为人在客观上采取的是威胁或者要挟手段,且索取到数额较大的财物,则可能构成我国刑法第274条所规定的敲诈勒索罪。当然,在我国的官方举报网站中,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可能也会借网络举报来谋取私利,若借网络举报来向举报人或被举报人索取财物的,则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依我国刑法第385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受贿罪。
三、对官方举报网站泄密行为的刑法分析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6]可见,如此数量大的网民为网络举报提供了优厚的群众基础,如此庞大的一个公民群体,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其监督力量不可小觑,由此,每个网民都是记者,每个博客都是媒体,每个帖子都是举报线索。当然,现在网络举报中最有效的是向官方举报网站进行举报。官方网络举报最早出现在2003年,在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自此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2009年5月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这是该规定制定13年来首次修订,其中增加了网络举报新渠道,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网络举报在举报制度中的法律地位。如今,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区县,从党政机关到企业院校,纷纷建立了独立域名的廉政网站,有的建立了廉政网页,有的设立了廉政专题,还有的在全国知名的门户网站上开辟廉政文化宣传窗口。据参考文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为止,中国现有的官方廉政网站已超过200家。[7]对于我国的举报现状来说,其泄密情况是很严重的,当然,现在我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举报人的举报权,如在网络举报中所提倡的密码举报方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官方网站而言,若其工作人员主观上想要泄密的话,其自然能将举报人信息和举报内容透露出去。对于这一现象,从刑法的角度来说,若对于其中一些严重的行为,自然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为无处罚就无责任,对工作人员的泄密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些行为进行认定时自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笔者认为,行为人所泄露的信息已属于国家秘密的范畴,根据《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第42条规定,举报材料是在检察工作中产生的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保密规定办理。因此,举报信属于国家秘密。此外,因官方网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依我国刑法第39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对泄露举报信的责任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情节严重的,都要依刑法第398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规定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若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的,应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若行为人主观上出于过失,情节严重的,应定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另一方面,若官方举报网站的国家工作人员出于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目的来泄露举报信息,陷害举报人,依我国刑法第254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报复陷害罪,若这一行为同时也触犯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则应按想像竞合犯来处理。
四、对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行为的刑法分析
有学者指出,在所有检察举报人之中,大约70%的举报人都程度不等地尝到了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的滋味。[8]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邪恶现象的漠视、不作为甚至姑息迁就,不仅会严重挫伤广大举报人的积极性,助长打击报复举报人的邪恶气焰,而且会直接影响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甚至可能使举报这种独特的反腐败机制陷于瘫痪的境地。如有调查显示,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58.3%的公众认为“网上虚假信息耗费人力物力,难以兼顾现实中的反腐工作”;54.2%的公众担心“举报信息会被屏蔽”;54.0%的公众“害怕举报信息外泄,受到报复”。[9]故对于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应严肃处理,若已违反法律或触犯刑法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从刑法角度来说,若行为人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的行为严重的话,则构成该条所规定的报复陷害罪。刑法第254条关于“报复陷害罪”的规定,虽然是对举报人免遭报复陷害提供的刑法保护,但遗憾的是,这是一个残缺的保护,因为它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一是将本罪的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此一来,因举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腐败者而遭受严重打击报复的,将得不到《刑法》的庇护,与被举报人有关的人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的,也逃脱了《刑法》本条的制裁;二是将报复陷害的对象仅限于举报者本人,将同样可能遭受打击报复的举报人的近亲属拒于刑法保护之外,因此,有待于立法对报复陷害罪作出相应的修正。三是对该罪法定刑的配置不合理,导致无法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该罪的法定刑与打击报复证人罪的法定刑有一年之差,举报人在西方都是被纳入证人保护制度中的,我国虽不提倡将举报人与证人等同,但二者的权利保护应是同等的,对侵犯者的处罚力度也应相当,即刑法关于该罪的刑期要与打击报复证人罪的刑期幅度相当。据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一是将犯罪主体扩大为国家工作人员,二是将犯罪对象扩大为“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三是提高该罪的法定刑,将基本犯的最高刑提高到3年有期徒刑,对于情节严重的,将其最低刑提高到3年有期徒刑。
- 上一篇:伪造民事证据的刑法解析
- 下一篇:经济区的刑法保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