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物权的刑法保障

时间:2022-11-04 05:48:12

导语:小议物权的刑法保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物权的刑法保障

本文作者:周章金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一、物权刑法保障的必要性

物权的刑法保障是物权的法律保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通过对侵犯物权构成犯罪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来确保物权实现的安全性物权的刑法保障,也可以称为物权的刑法保护,就是通过对侵犯物权构成犯罪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来确保物权实现的安全性,包括取得的安全性、变更的安全性、使用的安全性、占有的安全性等。但是如何确保物权实现的安全性呢?在我国,刑法保障物权实现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追究抢劫罪、挪用公款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可以保护物权的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完整权和安全权等以确保物权实现的安全性。所以,物权的刑法保障就是通过运用国家刑罚权对侵犯物权构成犯罪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制裁来逆向保障物权。(二)物权的刑法保障有利于维护物权变动的正常的法律秩序,确保物权变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物权的变动依其变动原因的合法性与否可分为:物权的合法变动与物权的不合法变动两种。物权的合法变动是有效的变动,具有法律效力,受到宪法、行政法、民法、物权法及刑法的保护。物权的不合法变动,就是物权的不合法取得和物权的侵权行为等。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学辉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对物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四种力量:一是民事侵权;二是行政违法行为;三是被滥用的政府权力;四是刑事犯罪。”其中,刑事犯罪是威胁公私财产所有权的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所以,运用刑法打击刑事犯罪保障物权流动的安全性,对于维护物权变动的正常的法律秩序,确保物权变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三)物权的刑法保障是对物权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在物权的其他法律保障不力或不能时的最后一道屏障物权的法律保障,主要包括物权的宪法保障、物权的民法保障、物权的行政法保障和物权的刑法保障等。但从立法体系来看,保障物权则主要依靠民法、行政法和刑法。前面已述,物权的刑法保障就是通过对侵犯物权构成犯罪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来确保物权实现的安全性。而物权的民法保障就是通过对侵犯物权的侵权行为追究民事责任来确保物权实现的安全性。物权的刑法保障与物权的民法保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第一,法律依据不同。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而物权的民法保障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民法通则等民事实体法。第二,行为性质和法律后果不同。违反物权法等侵犯物权的行为,其性质是一般的民事违法行为,其法律后果是承担民事责任;而违反刑法侵犯物权的行为,其性质是犯罪行为,其法律后果是承担刑事责任。第三,责任的方式不同。对侵犯物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赔偿损失;(八)支付违约金;(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而违反刑法侵犯物权的犯罪行为,刑法规定的刑罚处罚的方式有主刑与附加刑之分。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第四,适用的程序不同。对违反物权法侵犯物权的行为,需要追究民事责任的,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而违反刑法侵犯物权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物权的刑法保障与物权的民法保障的相互联系是:刑法的保障是对物权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在物权的民法保障不力或不能时的最后一道屏障。因为高铭喧教授认为:“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如果把其他部门法比作第一道防线,刑法则是第二道防线,没有刑法作后盾、作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难以得到彻底贯彻实施。”

二、物权的刑法保障

(一)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并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章对“物权的保护”作出规定。其中,第三十二条“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第三十三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第三十四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第三十五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第三十六条“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第三十七条“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第三十八条“本章规定的物权保护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根据权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适用。侵害物权,除承担民事责任外,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儿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附属于我国刑法的范围,与我国刑法的关系是普通刑法与附属刑法的关系,是刑法保障物权的法律依据之一。

(二)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条件1.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条件是指刑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护物权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条件有综合条件与具体条件之分。其中,物权的刑法保障的综合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是指当侵犯物权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交易行为构成了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就适用刑法来保护物权。物权的刑法保障的具体条件是物权的刑法保障的综合条件的具体化和法律化。一般包括如下几个具体条件:侵犯物权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交易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造成了危害社会的后果,触犯了刑律依法应受到刑罚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条规定说明有关物权的犯罪行为应当还包括如下几个属性条件:(1)有关物权的犯罪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即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2)有关物权的犯罪行为必须触犯了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同样道理,没有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定也就没有犯罪;(3)有关物权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具有刑罚的处罚性。如果依法不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就不认为是犯罪。2.侵犯物权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交易行为具备了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1)犯罪的客体。即侵犯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私财产所有权等物权;(2)犯罪的主体。即实施有关物权犯罪的行为人,包括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3)犯罪的客观方面。即单位或自然人实施了有关物权犯罪的行为并且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其犯罪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4)犯罪的主观方面。即单位或自然人实施有关物权犯罪的行为时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罪过形式。

(三)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措施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措施,是指当侵犯物权的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交易行为构成了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对其应如何适用刑法来进行刑事处罚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有关物权犯罪的行为除了分别定罪量刑以外,还可进行如下刑事处罚的方法:1.没收实施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如《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明知是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一)提供资金账户的;(二)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三)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3.赔偿经济损失如《刑法》第三十六条“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第三十七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四)物权的刑法保障的机制为了保证能够充分有效地运用刑法保护物权不受犯罪行为的侵犯,必须建立物权的刑法保障的工作机制。其应当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宣传机制。即大力开展宣传物权法与刑法的活动,让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物权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自觉地与侵犯物权的犯罪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进行斗争。(2)信息交换机制。即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掌握的有关物权犯罪的信息及时与刑事司法机关进行沟通与交换,以便及时准确地打击严重侵犯物权的犯罪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3)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的衔接机制。即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物权的犯罪案件,应当按照2001年7月4日国务院第4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4)监督机制。即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审查起诉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努力确保物权的刑法保障工作有效地运行。(五)物权的刑法保障的程序物权的刑法保障的程序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依法追究侵犯物权的犯罪行为和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并允许哪些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被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刑事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忽视失主和被损害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后必须注意重视失主和被损害人的诉讼地位,保护失主和被损害人的诉讼权利。长期以来,在公诉案件中,很少通知失主和被损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物权,失主和被损害人常常处于“旁观者”的诉讼地位,其诉讼权利远不及于被告人,必须引起司法机关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