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和谐社会的刑法保证

时间:2022-11-02 04:58:30

导语:小议和谐社会的刑法保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和谐社会的刑法保证

本文作者:马章民工作单位: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一、当今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

《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就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使之相生相长;当事物的矛盾和关系配合得适当、匀称、协调时,就会达到共同发展的美好境界,或发生质变生出新的更高级的事物。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莫不如此。中国目前正进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在当今社会存在着与时代主旋律相悖的不和谐因素。比如,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在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当前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爆炸、投毒、破坏电力设备、放火、交通肇事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在各地不时出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严重,从安徽劣质奶粉到广州假洒,从陈化粮到漂白粉丝,再到最近的“苏丹红”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2003年河南平舆黄勇杀人案,2(X片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环杀人案,杨新海连环杀人案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频繁发生。盗窃、抢夺、抢劫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敲诈勒索、诈骗犯罪不断花样翻新,严重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黑社会犯罪集团、邪教组织犯罪在一些地方还很猖撅。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读职犯罪等尚未根本遏制。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当今社会最不和谐的音符。

二、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刑法的目的是一致的

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杜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刑法的目的就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一目的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一)惩罚犯罪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维持社会和平是实现其他法律价值的先决条件。如果某个公民不论在自己家中还是在家庭以外,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可以不受他人的攻击和伤害,那么,对他侈谈什么公平、自由,都是毫无意义的。”刑法在维护社会安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没有刑法就没有社会安宁,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如果事先没有刑法规范,不仅没有满足公民的生活要求,而且不可能有社会安宁和国家安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对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作保障。其次,刑法要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司法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司法来不断提供有力的保障。要通过我们的全部司法活动,严惩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依法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增进人民内部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总之,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要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通过司法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依法打击严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保护人民其一,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相处,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文明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工程。其二,和谐社会是一个有充分人权保障的社会。2《X衅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人我国《宪法》。现代法治以尊重人的权利、保障人的权利为依归,以弘扬权利本位为特征。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宗旨,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均以维护一定的权利和利益为目的。刑事司法人权的法律保障作为我国人权法律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方面:(1)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设立了科学的人权司法保障体制和制度。(2)侦查阶段严禁刑讯逼供,审查起诉阶段严格掌握犯罪标准,审判阶段严格审判制度,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3)明确规定办案羁押期限,确保案件及时侦查、及时审理,避免超期羁押。(4)依法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不仅有利于罪犯的改造,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其三,和谐社会应当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社会关系和谐顺畅。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三、和谐社会要求贯彻刑法基本原则

(一)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行法定原则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积极贯彻的一个刑法基本原则。该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旧刑法沿用的“类推”处刑制度;它要求不能进行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不能进行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即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严禁绝对的不定期刑;对待犯罪的规定必须具体明确,使得刑罚有法可依。德国学者李斯特说,刑法不仅是善良人的大宪章,而且是犯罪人的大宪章。切实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符合和谐社会尊重人权的要求。

(二)贯彻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哎刑事诉讼法》第6条也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和谐社会也应该是平等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没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就不可能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刑相适应原则,适应了人们朴素的公平正义意识的法律思想。公平正义的观念要求对相同的犯罪科处相同的刑罚,对不同的犯罪科处不同的刑罚。这便要求对不同的犯罪设定、科处与之相适应的刑罚。同时,刑法作为犯罪人的大宪章,应当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司法机关的态意侵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当前,司法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裁判不公等问题;审判机关居中裁判的中立地位受到干扰;诉讼活动中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仍很严重,人民群众对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彻私枉法以及以钱抵刑等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司法机关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监督权,尊重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司法环境。

四、和谐社会要全面实现司法公正

(一)法律本身也要正义。在刑事司法领域,既包括立法公正(即制定出来的法律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也包括司法公正(其核心是审判公正);既要求实体正义(法律应当体现和维护社会正义和基本道德准则),又讲求程序正义(在所有诉讼和非诉讼的纠纷解决过程和机制中均体现正义)。

(二)只有司法独立才能实现司法公正1997年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20(科年的人权人宪与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要求司法体制改革必须“提速”,尽快实现司法权的独立,坚决抵制和克服人情、关系、金钱、地方和部门保护等各种干扰,减少甚至杜绝冤案错案,建立起和谐的司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取信于民.从而

五、和谐社会要求司法机关必须提高司法能力

(一)司法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司法机关要认真贯彻“执法为民”思想,加强司法队伍思想建设,以人为本,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洛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要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专业素质,健全以提高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正规化培训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普察、检察官、法官队伍。

(二)只有提高司法能力才能切实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是落实司法为民宗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法院的工作在不断地改进,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队伍管理、作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审判管理有待强化,一些案件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甚至有违法违纪办案现象,这些都是司法能力不高的体现。同时,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当前,要把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司法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