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中渗透生活认知途径探析

时间:2022-09-20 04:15:40

导语:物理实验中渗透生活认知途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物理实验中渗透生活认知途径探析

[摘 要]初中物理实验内容丰富多元,教师要观照学生生活基础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利用生活认知展开实验学习和操作,势必能够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契机。教师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等环节引入观照意识,为学生生活认知介入创造良好条件,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实验学习认知的内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生活认知

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生活认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举措。教师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进行全面调研,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参数。初中物理与学生生活有多重契合点,教师要注意深度挖掘,找到实验与生活的接轨点,这不仅能够提升实验操作的顺畅性,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积累展开物理实验操作,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其教学操作效率更高,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实验设计观照学生生活经历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众多,教师需要有筛选意识,对实验内容契合性进行深度调查,以体现实验设计的生活化特征。物理实验未必要放在实验室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在具体设计时,充分观照学生生活经历,如果能够发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中选取实验器具,在生活环境中展开物理实验,那么,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会更为鲜活具体。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展开实验操作,对实验操作环节进行优化处理,这对学生形成的思维冲击也会更为剧烈。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质量》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测量水的质量”实验活动:这里有烧杯、台秤、水桶。如何测量水的质量呢?大家先自己估测一下,一杯水有多少克呢?每人都写出自己的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写出实验数据,看谁测量得最为精确。学生开始自发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经过一番操作后,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操作,但测量数据存在着一些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一只烧杯,同一台秤,同一桶水,为什么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开始讨论:“虽然是同一只烧杯,但在装水前称量烧杯质量和装水后倒掉水再称量烧杯质量,其间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的。因为烧杯里会存留一些水,自然会影响最后的测量结果。”“烧杯装水时,也有一个极限的问题,如何才是最满,这个尺度比较难把握,自然会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显然,教师发动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是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的,学生平时常用杯子喝水,对水有更多生活认知,自然能够找到问题所在。通过学生的集中讨论,大家对水的质量有了更清晰认知,对质量单位的大小也产生了崭新感知和体验,同时也提升了估测能力。

二、实验操作体现学生生活经验

物理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具体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经历,教师在课堂展示实验操作时,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条件的创设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认知的机会。物理验证实验和探索实验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配置,当学校实验条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时,教师不妨调整设计思路,让学生结合生活基础条件展开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个性认知推进实验操作,这样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生长点。在学习《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自行设计几种测量固体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教师给出提示:这里有量筒和烧杯,还有水,固体可以自由选择,如石头、橡皮等。学生开始自主探究实验步骤,并开始了实验设计。有学生用悬锤法测量固体物质,其实验步骤为:先称量固体质量;然后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数,最后用细线拴好固体慢慢放入量筒之中,悬在水中,读出此时的体积数。这样就可以得到固体的体积数,知道了质量和体积,自然计算出其密度。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固体进行实验测量,学生操作兴趣浓厚,自然会展开实验研究。通过细致设计,学生实验操作都比较顺畅,说明教师对学生生活认知有到位的了解。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设计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对学生形成重要启迪。

三、实验结论回归学生生活认知

实验结论回归学生生活认知,是指对实验结果进行生活认知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基础,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操作,为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如果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展开实验操作,其实验结论自然带有生活认知特征,根本不需要展开实验验证操作。如果是实验室实验结论,教师不妨让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生活化推演论证,以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结论认知。物理源于生活,结论验证无疑属于生活应用,对提升学生物理综合素质有积极帮助。《物质的物理属性》学习时,教师利用展示实验,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特点,如弹性、导电性、导热性、熔点、沸点、周期等,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利用生活实例来说明这些物理属性的存在。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就找到不少生活案例。如水有沸点,烧水时,到一定热度,水会沸腾起来。水也有凝固点,温度下降会结成冰。如竹子有弹性,人们利用其弹性做成弓箭。如金属有导电性,电线的广泛使用,验证了这个属性特征。为提升学生认知品质,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如果将一把金属勺子和一把塑料勺子都放进同一热水中,哪一把勺子会更热一点?学生大多都会给出一致的意见。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验结论展开验证讨论,给学生认知内化创造条件。这些物理现象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热议,并且取得很好的验证效果。

四、实验应用结合学生生活现实

物理实验结论出来之后,并不是学习的结束,将实验结论应用于生活,并接受生活的检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归结,为学生提供结论验证应用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操作感知,学生会顺利获得实验感悟和认识,对物理认知内化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维,让学生利用物理实验操作推演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能够完善学生物理认知体系。物理实验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延伸性认知。如学习《走进分子世界》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进行展示实验:烧杯中装水,放在桌子上不动。将一包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可以看到水开始变化,一会儿时间,整个烧杯中的水都变成了紫色。教师为学生设计讨论话题:烧杯中的水之所以会变色,这就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我们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开始热议,并给出自己的经历。“我们洗衣服时,将衣服晾在太阳下,很快就干了,其中的水分蒸发掉了。这大概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酒精是比较容易挥发的,很远就能够闻到酒精的味道,这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教师也参与话题实验讨论:我闻到食堂炒菜的香气了,这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由分子构建的,这些分子极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展开学习探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延伸讨论,对分子世界有了更清晰认知。教师给出实验展示,让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展开认知展示,体现的是实验生活应用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学习物理,学生认知呈现直观性、立体性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学习物理,介入物理实验操作,可以有效启迪学生学习思维,形成丰富学习增长动力。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还能够塑造学生物理学科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2]王亚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课堂教学研究,2014(06).

[3]苏广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路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5).

作者:王昌华 单位:江苏省大丰区小海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