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兴起及早期发展分析
时间:2022-04-26 05:29:34
导语:物理学兴起及早期发展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中国古代物理历史的追溯
“物理学”一词源出于希腊文,拉丁文译为physica,英译本译为physics。最早创立这个词语并使用的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物理学》一书撰写于公元前347年,是讨论自然问题的著作。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物理”一词,且有冠以“物理”一词的著作或著作中标有“物理”的篇章。而其含义则是泛指的,即包容了万物之理,这万物,实涵盖了天文地理、风雨雷电、帝王政务、人身服用、草木鸟兽、金石器用、医药占卜、鬼神方术,以致人事变迁、伦理道德、情理意识,等等。[1]在古代,中西对物理的理解是相近的。按照这样的理解,中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典籍,不仅遍及经、史、子、集,而且包罗万象,不得要领。此外,中国古代物理又不像数学,没有专门的系统著作,而是散见于大量的古籍之内。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搜罗,确是沙里淘金。对中国古代物理的认识,也是一个存在纷争的议题。戴念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中对我国古代物理特点作出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个学者在研究他那时所经验的一切门类的学科,而非专门的学问家,这样,中国古代难以出现一个只在物理方面,而不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的学者;中国传统物理是来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来自理性的数学推演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对物理现象的描述与记载一直持续不断,这个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这种技术-物理经验以及“抓住物理本质”的方法,对近代物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有贡献的,此外,在物理学的某些方面,如乐律学,在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程度,以及取得的成就都还超过了同时代的西方。[2]但是近代物理学还是没有在中国诞生,我国的近代物理学是向西方学习、摄取后而建立起来的。
二、中国近代物理学的产生
吴大猷认为:“现在我们讲中国物理的发展史,说是在20世纪,而事实上集中起来,就是抗战前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又说:“从1900年起,1910、1920年代,二十年时间内,有几个人从国外学物理回来。在中国开始教学,从二三个学生开始教起。……1930年代,特别是1930年到1937年抗战开始这几年之内,中国的物理可以说是处于研究的萌芽时期。那时可以说正是一个热闹的时候,有很快速的进步,但忽然间打仗了,一切的工程、研究的工作都停顿了。”[3]对这一段历史做一下细致的梳理,我们会对中国近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初期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或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之中,也有不少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世纪50年代初,包含物理学知识的科学普及读物开始在中国翻译出版。此期间,上海墨海书馆翻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科学译著,其中就有专门的物理学著作。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是洋务运动时期,在此期间,翻译了大量书籍,其中以军事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自然科学各门学科,而翻译出版的物理学书籍是传播物理学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其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起了最重要的作用。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败于日本,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1898年,发生,“百日维新”前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出现变化,译书和教育开始表现出同等的重要性。到20世纪初,物理学教科书的翻译和编撰渐趋主流。进入20世纪,出国留学学习物理学开始出现,如李复几,1901年留学英国伦敦国王书院和芬斯伯里学院,1907年赴德国波恩皇家大学,同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20世纪头10年中,出国学习物理学的还有何育杰、张贻惠、吴南薰、夏元瑮、李耀邦、胡刚复和梅贻琦等。第二个10年更有陈茂康、赵元任、颜任光、李书华、饶毓泰、叶企孙等。他们中多数回国后从事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我国近代物理学事业的开拓者。当时的中国普遍没有设备、没有经费、没有传统,他们的创业工作是十分艰难的,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是不可埋没的。1931年,设立在瑞士的国际联盟派了朗之万(P.Langevin)等4位专家来华考察中国的教育。在考察中,朗之万建议中国的物理学工作者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并加入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以促进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在朗之万的促进下,1932年8月22日至2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通过学会章程,并设立了学报委员会、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物理教学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由会长李书华、副会长叶企孙等组成。中国物理学会于1934年加入了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并于当年秋派王守竞前往伦敦出席该联合会大会。[5]标志着近代物理学已经在中国形成,并被国际同行认可。
三、中国近代物理教育的兴起
在中国,以教育为手段传播物理知识,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大约以《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为最早。19世纪60年代初,京师同文馆设立,总教习丁韪良译著了两部用于教学的物理学书籍,《格物入门》和《格物测算》。19世纪70年代初起,同文馆已设置物理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已有多种译自欧美著名教科书的中文物理学教科书问世。到20世纪初,由日本物理学家饭盛挺造编纂、日本东洋史学家藤田丰八翻译、清末名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王季烈润词重编的《物理学》是我国第一本称之为“物理学”的且具备大学水平的中文物理学教科书,由江南制造局出版,1900年刊行上、中篇,1903年刊行下篇,这书在20世纪初期风行一时,对当时的近代物理教育、教科书编写和物理学名词术语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6]在20世纪初期,仅1900-1911年间我国翻译自日本的物理学书籍至少有61种,这一数量远远超过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翻译出版的物理学书籍之和,同时,还注意翻译物理实验、物理算法类的书籍,表明对物理学已有较深的理解。[7]1898年成立的北京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在格致科下设天文、地质、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学和动植物学等六目。1902年8月15日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其第二章功课教法中已明文规定物理的学习。1903年6月27日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中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教习“物理及化学”,“其物理当先讲物理总纲,次及力学、音学、热学、光学、电磁气。……凡教理化者,在本诸实验,得真确之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实业之用。”[8]“癸卯学制”颁布以后,物理学的学习以法定的形式列入了大、中学校的教学科目之中,又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要求编译了各种物理教科书,对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教学,包括仪器设备和教学的要求等,也都做出了明文规定。癸卯学制的颁行,标志着我国近代物理学教育真正诞生了。1922年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1923年6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初中设“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实行学分制。高中设物理为必修科目,也采用学分制。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重新颁布了1923年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稍作修改后,1932年正式颁布为《正式标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分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分别对教学目标、时间分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实验要求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时期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次制定的中学物理教学文件,保证了中学物理教育质量,使我国的物理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特点,即使对今天的物理教育改革,也还具有参考价值。这些特点包括:(1)初中、高中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区别;(2)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日常教学的要求,提得都很明确,而且无论初中或高中,都不强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3)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教材体例比较合理;(4)教学集中,课时较少;(5)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原则;(6)重视直观教学的原则;(7)重视与物理教育有关的能力的培养,而不提空泛的一般要求;(8)注意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9)重视理解原理和实际应用,对计算和数学推导不作过高要求;(10)教学要求比较高,致使物理课成为中学里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9]中国的物理教育到了这时,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了,其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都基本上确定下来了,中国物理教育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在20世纪初前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学制的改革,程度不等的物理教科书纷纷翻译出版,同时,还出现以翻译出版教科书为主的书局或印书馆。这些教科书的编译出版,一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引进和吸收物理学知识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为当时中国近代物理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表2所示为晚清时期翻译的物理学重要教科书。[10]那时的实验教学一直要到1918年胡刚复到南京高等师范任教,才真正开始。1913年京师大学堂招收理论物理一个班的学生,1916年,物理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孙国封、丁绪宣、张松年等5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届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1917年,北京大学在国内大学中首先成立了物理学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首批研究生马仕俊、郭永怀、卓励、赵松鹤入学。到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时,已有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物理系或数理系。1912年以后的长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的物理教学很少有现成的通用教材,多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或由教师编写简单的讲课提纲。大学高年级课程或专业课程,大都由教授依所选择的参考书进行讲授。但不少学校所讲授的内容和所选用的参考书,已达到了当时物理学前沿工作的水平。[11]杨振宁在回忆他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说过:“那几年我在昆明学到的物理已能达到当时世界水平。譬如说,我那时念的场论比后来我在芝加哥大学念的场论要高深,而当时美国最好的物理系就在芝加哥大学。可见两代先辈引进了足够的近代科学知识,令我这代人可以在出国前便进入了研究的前沿!”[12]
四、中国近代物理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中国传统的物理,除了度量衡和乐律学之外,大多是经验的、定性的科学,但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记录以至思考却不绝如缕,并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在古代,用近代伽利略以后的物理学标准来衡量,那么,不但中国古代没有物理学,而且西方古代也没有这样的物理学。以古代的某一时期相比(14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在物理中取得的成就,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西方。这也常常成为我们自豪的地方。但是,无可否认,14世纪以后,西方逐渐产生了近代科学,尤其是在16世纪以后,我们在科学的各个方面,失去了原先的优势,慢慢地落在了西方的后面,其差距越来越大。无可否认,中国近代的物理学不是对中国传统物理的继承,而是西方物理学东渐的产物,而且还与数学不同,不是一种转型的结果,一次西化的历程。本文不是要讨论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物理学的原因,因为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历史也无法假设,历史只能承认。作为一个案例,讨论一下中国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及其在世界的传播,对理解中国古代物理发展的特点或许是有益的。古代中国最初以天文学方法确定方向时,通常在白天以圭表测定日影和在晚上以北极星确定东西方向正位,但这种方法遇到阴晦天气、昼不见日、夜不见星时,便无能为力。古代中国以天然磁石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向装置,即“司南”。因为在战国时期,古人就不但认识到了磁石有吸铁性,还发现其有指极性。在晋唐之间,又将司南改成磁针,并用于导航。用于导航的,早期是水罗盘,宋代出现旱罗盘,在明清时期,旱罗盘的使用更为普遍。在国外,12世纪末以前欧洲人对磁石的指极性一无所知,不可能做出磁体指向装置,这比中国落后一千多年。阿拉伯人关于磁石记载始于11世纪,到13世纪才记载磁罗盘,晚于中国三百多年。印度在这方面不比欧洲和阿拉伯早,世界其它地区也同样如此。中国指南针技术在世界上的传播,宋元时期通过海上往来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学习中国制造水浮式磁罗盘并用于导航。据考证,12世纪初前后,欧洲人已掌握磁针导航,至13世纪初,磁罗盘已在欧洲较为普及,欧洲人从中国引进磁罗盘后,才能进入大洋从事海上探险,15~16世纪完成地理大发现,进而开拓殖民地和新的商品市场。朝鲜李朝初期15世纪制造的堪舆罗盘,显然是从中国引进的。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以前有关磁学和指南针的知识,均得之于从中国传来的各种书籍中。印度制成罗盘针并用于航海与阿拉伯同时(13世纪)或稍迟些。印度尼西亚的武吉斯族善航海,明代时使用中国指南针导航。[13]关于磁学的研究,在11世纪末,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已有指南针实验和磁偏角的记录。欧洲在1600年吉尔伯特在他的著作《论磁》中对此也作出了研究。到了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此后短短的四个多月,经过安培等人的努力,电流的磁场以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理论就建立了,从此电磁学就形成了。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不只是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还在欧洲和全世界掀起了一阵发明浪潮,发电机、变压器、电灯、电话、电报、电力机车相继发明,诱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3年,麦克斯韦的划时代巨著《电磁通论》出版,建立了描述电磁场运动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全面总结了电磁理论几乎所有领域的内容,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以及电磁场的波动性和其他性质,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14]经典电磁理论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这不由人想起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H.A.罗兰1883年8月15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讲的一段话:“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了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15]话虽尖刻,但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的,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近代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却与我们无缘。今天我们学习的电磁学是西方的,整个物理学是西方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说到技术发明,我国古代技术发明常常是民间在师徒间相传授,在家族内相传承。托比•胡弗(TobyE.Huff)认为:“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人发明活字印刷术要比西方早400年,但是在最先发明这项技术的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它最直接地接触到了新的印刷技术)中,并没有出现像在欧洲12、13世纪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智识革命。事实上,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直到19世纪早期还限制印刷术的应用,而且15世纪西方更发达的新印刷技术在19世纪又传到了伊斯兰世界和中国,仿佛那里从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印刷术一样。”[16]对这一说法,各国学者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却值得我们参考。
五、结语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出现《考工记》、《墨经》这样记载有古代丰富物理知识的典籍,在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是世界上最早以数学方法解决等程律问题的音乐与声学的杰作。从明末开始,西方物理学逐渐向我国传播,一部分知识先觉如方以智、郑复光接受了西学,促进了中国传统物理研究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物理学进入了我国,中国传统科学被取代。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一些成果也传到了西方,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贡献。但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学,我们只好向西方学习,才能发展。我国的物理学和物理教育的近代兴起和发展,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但真正的物理学学科的建立,物理教育的形成并在各级教育阶段中占有必要地位,则在20世纪初,而且主要是依仗于我国留学生学成归国后艰苦创立的。物理学和物理教育的发展与文化背景是不可分割的,笔者在有关我国数学和数学教育发展的两篇论文中已有详细论述,因此本文不再赘述,这是需要说明的。从我国物理学和物理教育的兴起和早期发展中,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如果没有必要的体制和机制作为保障,没有必要的条件提供支持,是很难孤立地发展起来的。由于物理学和物理教育近代兴起和发展的复杂背景和艰难历程,时至今日,我们对科学、对物理学、对物理教育的理解与西方是有差异的,而且是有差距的,加上科学的传统、文化的传统的差别,这一切,对今天的物理学和物理教育的发展仍然在产生着影响。我们要正视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承认历史,我们更要向前看,要推进历史的发展。
作者:蔡铁权何丹贤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上一篇:物理教育改革实践思考3篇
- 下一篇:国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